晚報 盧 凱
六年前,,當我第一次以記者的身份,,體驗它所帶來的榮耀與快慰的時候,對新聞工作的激情與執(zhí)著便融入到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從那天起,,我和我的同事們站在民生新聞的最前沿,,不分春夏秋冬,無論雨雪風霜,,每天穿行于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與最普通的居民打交道、做朋友,,聆聽柴米油鹽中蘊藏的智慧,,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分享他們的悲歡離合,,記錄下或平凡,、或精彩的瞬間,而后敲打鍵盤,,變身一個講故事的人,,為讀者傳遞溫暖和力量。第二天,,當您手握散發(fā)著墨香的報紙,,我們已經(jīng)再度出發(fā),為您尋找下一個“故事”,。
為了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我和同事們深入到田間地頭,,穿梭于社區(qū)街道,,早已成了家常便飯;為了確保新聞報道的及時性,深夜趕稿,、通宵達旦也早已司空見慣,。細數(shù)采訪、趕稿的日日夜夜,,有做輿論監(jiān)督報道時受過的委屈,,有做愛心類報道時收獲的感動,也有做深度報道時苦苦思索的不眠之夜……
寫過太多別人的故事,,今天我想寫一個我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
去年11月,,我和同事一同前往隰縣龍泉鎮(zhèn)劉家莊村,采訪捐腎救子的母親陳改萍,。
當34歲的劉志兵被診斷患有尿毒癥的時候,,這個家庭所有人對未來的美好期盼轟然坍塌。動輒近百萬元的治療費對任何一個家庭而言都是天文數(shù)字,更何況一個原本就不富裕的農(nóng)民家庭,。面對稀缺的腎源和高額的手術(shù)費用,,陳改萍決定陪兒子在“鬼門關(guān)”走一遭,她要用自己的腎挽救病危兒子的性命,。在她看來,,家里不能沒有勞力,這是唯一的辦法!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腎移植配型成功!手捧檢查結(jié)果,,這微乎其微的概率讓陳改萍喜極而泣。當然,,她義無反顧地在捐腎公證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采訪的時候,陳改萍的右腎已經(jīng)在兒子體內(nèi)工作了半年之久,,那段經(jīng)歷并沒有在她臉上留下悲傷,,她像個孩子似地撩起外衣,摘腎手術(shù)在右腹留下的疤痕依然清晰,。即使每逢陰雨天會隱隱作痛,,但看著孩子臉色日漸紅潤,這個農(nóng)村婦女顯得異乎尋常的平靜,。
“只要能救孩子的命,,當媽的干啥都愿意?!眾A雜著濃重隰縣口音的話不太好懂,,但這句鏗鏘有力的回答我卻聽得格外清楚。
山城的初冬很冷,,為了節(jié)省開支,,陳改萍一家5口擠在一個房間。她告訴我們:“這樣只用生一個爐子,,能少燒一些煤,。”為能夠把錢省下來用在刀刃上,,全家人想盡一切辦法,,即使劉志兵在太原檢查、住院期間,,陳改萍和兒媳婦也無暇顧及太多,,每天都在病房打地鋪。而劉志兵的父親每天拼命干活,,卻只吃一個餅子,。
采訪中,,陳改萍拿出精心保存的一個筆記本給我們看,那上面詳細記錄著一筆筆飽含溫暖的捐助,。原來,,當她決定捐出自己右腎的時候,十里八鄉(xiāng)的村民們被她的義舉所感動,,紛紛伸出援助之手,,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溫暖的愛心資助接連上演。即使從沒打過交道的外村人也從四面八方趕來,。
陳改萍將這些好心人的捐款認真記下,,并開始慢慢償還?!岸际敲娉S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的農(nóng)民,誰家過得也不容易,,這個債我們一定得還,。”沒有豪言壯語,,但陳改萍的話擲地有聲,。
整個采訪過程中,陳改萍都沒有說太多話,,更沒有表達過多的情感,,為數(shù)不多的幾句話恰恰最能體現(xiàn)這位平凡母親的無私、堅強和偉大,。后來,陳改萍被評為“感動隰縣十大人物”,,著實讓大家感到些許欣慰,。
現(xiàn)在每每走在街上,當一個個素不相識的行人與我擦肩而過,,我總是在想,,他們或許就是我采訪的眾多可親可敬的人當中的一位。正是這些可親可敬的普通人,,用他們的舉止言行,,潛移默化地感動著我,教育著我,讓“正直”從來沒有在我心中動搖,。我慶幸的是,,在許多人用“物欲橫流”、“人心不古”之類的詞來形容這個社會時,,在許多人因為價值取向的偏差而變得玩世不恭時,,我還能常常被這些普通人所感動,常常因為他們的精神和信念而淚流滿面,。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難忘的記憶 無悔的追求
下一篇: 淺談評報中的一些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