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晉國遺址現(xiàn)已探明和發(fā)掘的遺跡共有40余處,分6類,,其中古城遺址10處,、宮殿臺基4處,、宗廟建筑群1處、手工業(yè)作坊遺址6處,、祭祀坑帶11處,、墓地8處。這種大規(guī)模和多類型的集合,,至今所揭示的各類遺址向我們全面展示了2000多年前晉國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經濟發(fā)展,、生產力水平等,。這些遺址各自具有一定的位置和范圍,又相互關聯(lián),,組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古文化整體,。這樣規(guī)模巨大、類型完整的古遺址群是20世紀中國考古學的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為全面研究先秦社會變革和晉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建立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雖然到目前為止,,它的許多內涵還埋藏在地下,,但已經發(fā)現(xiàn)的遺址、遺存所呈現(xiàn)的光輝,,已使它顯得非常珍貴,。
侯馬盟誓遺址是1965年為配合侯馬發(fā)電廠工程進行文物勘探時發(fā)現(xiàn)的,該遺址出土了五千余片盟書,,引起眾多考古,、歷史學家的極大興趣,郭沫若,、陳夢家,、唐蘭、張頷等先生紛紛為盟書進行研究,,對其時代,、事件、主盟人提出自己的觀點,。1995年,,侯馬盟書被評為建國以來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有著重要意義,。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各諸侯國之間征戰(zhàn)頻繁,諸侯卿大夫之間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為約束這種行為,,在當時的社會信仰下,政治家們寄希望于盟誓,,以此相互制約維護秩序,,盟誓就成為當時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左氏春秋傳》中記載的盟誓有將近200次之多,,其中與晉國有關的就超過50次.侯馬盟書對研究中國先秦時期春秋戰(zhàn)國之交的歷史特別是晉國末期的歷史增添了新鮮材料,,也可以獲得史籍所無法包容的新材料,對進一步理解晉國歷史有著重大價值和意義,。
鑄銅遺址是晉國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1958年以來發(fā)掘面積近二十萬平方米,,是國內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遺存最豐富的青銅時代鑄銅遺址。發(fā)掘出土的鑄銅陶范五萬余件,,其中一千多塊上有精美花紋,,從大到一人多高的編鐘,小到空首布,、車馬器,,門類極多,各具風騷,,以銅鼎,、銅編鐘最為著名。從生產規(guī)模,、工藝技術和藝術風格諸方面都反映出當時晉國青銅工業(yè)和物質文化的卓越成就,,并顯示出晉國雄厚的經濟實力。美國著名考古學家羅伯特?貝格力教授在考察了該遺址的規(guī)模,、范圍及現(xiàn)存于世的龐大晉式銅器群后說:“侯馬晉國鑄銅遺址作坊在當時全世界范圍內都堪稱最大的鑄造工廠,。”晉國青銅藝術是三晉大地千百年來人們精神和藝術活動的結晶,,它不僅產生了粗獷雄渾不失雅致的晉式青銅器,,也為后世中國的藝術發(fā)展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營養(yǎng)。
牛村,、平望,、臺神“品”字形古城即宮城,發(fā)現(xiàn)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958年確認為晉國新田都城遺址,在周代列國都城中,,晉都新田是發(fā)現(xiàn)和研究最徹底的一處。牛村,、平望,、臺神“品”字形宮城位于汾,、澮之交,東有呈王,、北塢,、馬莊等“卿城”,還有早于晉都的白店和晚于晉都的鳳城古城,。宮城之左有廟寢遺址和環(huán)繞于其的七處祭祀地點,,其中侯馬盟誓遺址在正南;之右有祭祀臺駘的臺神宮殿臺基遺址和位于其南的三處祭祀地點,,“左祖右社”皆備,。緊靠宮城之南有鑄銅、制陶,、制骨,、石圭等作坊。墓地有柳泉,、上馬,、下平望、西高等墓地,。
此外,,還有以“奴隸殉葬墓”聞名于世的喬村墓地、呈王路廟寢遺址,、機運站祭祀遺址,、西高祭祀遺址、北郭馬古城等,,都有著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經過五十年的考古發(fā)掘,侯馬晉國遺址已出土各類文物十幾萬件,。出版的專著有:《侯馬盟書》,、《侯馬鑄銅遺址》、《上馬墓地》,、《晉都新田》,、《侯馬陶范藝術》,、《喬村墓地》等,,發(fā)表于各種雜志的資料和研究文章有二百余篇,。前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生前在談到晉文化研究的重點時說:晉文化研究的重點就是三馬。即西周時期天馬,、春秋時期侯馬和上馬,,兩個在侯馬,說明侯馬晉國遺址在晉國文化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半個世紀的考古研究進一步證明,,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初期分封的晉國,,到了東周時期已是中原地區(qū)數一數二的強大的諸侯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晉國號令諸侯長達一個半世紀,,稱霸時間最長。公元前585年晉遷于新田(即今侯馬市),,直到公元前475年晉國霸業(yè)結束,,占去了三分之二。一代強晉于公元前376年被韓,、趙,、魏瓜分。在此期間,,政治上,,在廢除分封制、世卿世祿制的社會改革中,,產生了君主集權的郡縣制、官制和地主階級的法制,,為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集權制政體奠定了基礎,;經濟上,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促使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文化上,,晉都新田時期,是社會變革最激烈的時期,,恃強凌弱,、優(yōu)勝劣汰的斗爭,使晉人形成了一種改革,、開放,、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這種精神激勵下產生了一批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也造就了晉文化的歷史輝煌。
侯馬晉國遺址作為全國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受到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重視,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撥出專款制定了《侯馬晉國遺址保護規(guī)劃》,,在制定此規(guī)劃的過程中對保護范圍內的40余處重點遺址進行了重新勘探,,并采用GPS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對每一處遺址進行了詳細測繪、定位,,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近期,、中期及遠期保護措施及方案。為了充分利用晉國遺址現(xiàn)有的文物資源,,根據《侯馬晉國遺址保護規(guī)劃》的要求,,結合侯馬城市規(guī)劃,我們建成了廟寢遺址公園,,鑄銅遺址公園和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等一批文化設施,。
廟寢遺址即晉國晚期都城新田時期宗廟建筑群遺址,位于侯馬市呈王路中段,,它是侯馬晉國遺址保護的核心之一,。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宗廟建筑群遺址面積40余公頃,,以現(xiàn)在工人文化宮為核心,,反映了當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背景,說明晉國嚴格遵循《周禮》“天子七廟,,諸侯五廟”的禮制,。根據《晉國遺址保護規(guī)劃》的要求,2001年冬,,侯馬在實施生態(tài)園林城市建設工程時,,將廟寢遺址建成為一處遺址公園。公園占地42畝,,在建設過程中對遺址夯土采取外擴,、墊高各50公分的方式進行保護,對其余部分進行了綠化,。在公園中北部一塊大型夯土臺基一周,,修建了石刻圍欄,刻繪了從“叔虞封唐”到“三家分晉”這一時期發(fā)生在晉國大地上的歷史故事,。這一融文物保護,、展示、利用與城市園林綠化為一體的遺址公園,,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處具有濃厚晉文化氣息的休閑,、健身、娛樂的場所,,同時也成為外地游客游覽觀光的好去處,。
為了展現(xiàn)晉國的鑄銅工藝流程,2003年在平陽機械廠生活區(qū)修建了鑄銅遺址公園,公園除一般的綠化外,,根據考古研究的資料,,結合冶金學和工藝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復原了鑄銅作坊遺址和鑄銅工藝流程,,通過八組人物塑像,,形象逼真地展現(xiàn)了我們的祖先從選土、和泥,、刻范,、澆鑄、打磨到器物成型等制作陶范和鑄造銅器的全過程,。同時用長廊的形式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陶范和晉式銅器,,并對鑄銅工藝流程進行了形象的說明。鑄銅遺址公園的建成吸引了許多海內外游人,。
為充分發(fā)掘晉都新田深厚的文化底蘊,,全面展示晉都新田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等社會發(fā)展狀況,,提升侯馬的城市品位,,2003年在省委宣傳部、臨汾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了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該館位于侯馬市黃金地段——市府西路,,占地面積2公頃,建筑面積三千二百平方米,,分四個展廳,,其中一、二,、三展廳分別陳列晉國歷史概況及晉都新田發(fā)掘出土的精品文物六百余件,。第四展廳為臨時性展出,展出與晉文化有關的民間工藝品及字畫,。晉國古都博物館的陳列充分體現(xiàn)了歷史性,、直觀性、互動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結合,,給人以重回歷史,、欣賞藝術的美好享受。
來源:侯馬市政府門戶網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