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
永和之行,已非一日之夙愿。自觀看了臨汾電視臺拍攝的電視劇《紅軍東征》后,,便滋生了前去永和的欲望;90年代末期,,時任永和縣委書記的王月喜,,曾向我發(fā)出誠摯的邀請,。生性愛結(jié)朋交友的我,,再次產(chǎn)生到永和一游的渴望;轉(zhuǎn)業(yè)到臨汾市廣播電視局工作的近3年間,,永和縣廣播電視中心主任楊北林又多次向我發(fā)出了邀請,,我也幾次做出了承諾,,故永和之行的愿望一直懸掛于心,不敢忘懷,,可就是湊不對時機,,屢屢失言。仔細一想,,臨汾市17個縣(市,、區(qū)),我跑了16個,,惟獨沒有去過永和,,我的確從心里感到愧對于楊北林主任。2003年7月,,我和宣傳科長寧良杰,、臨汾電視臺督察室主任馬文林、司機黃云峰一行4人,,趁下鄉(xiāng)檢查工作之機,,終于去了趟永和,了卻了我多年的一樁夙愿,。
那天,,我們是從大寧縣出發(fā)的,由于事先通知了楊主任,,他正在辦公室等待著,。一見面,我們?nèi)缇脛e重逢的故交,,敞開心扉地攀談起來,。隨后,在楊主任的陪同下,,我們查看了中心的各個重點部位,。所到之處,我看到盡管中心的條件較差,,各項工作卻是有條不紊,,人員的精神面貌和環(huán)境衛(wèi)生都很好,且堅持辦好廣播,,令我們贊嘆不已,。
到了永和不能不去毛主席東征舊居,,我決定前往。中午,,縣長張云特意在縣政府招待所看望了我們,。當他得知我們要去參觀紅軍東征紀念館時,高興地說:“應該去看看!”他還對我說,,政府準備籌集資金對毛主席東征舊居進行維修,。我想,永和是一代偉人曾經(jīng)度過75個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并留下足跡的地方,,那些舊居理應得到重視和保護,因而對張縣長的明智之舉,,我表示贊賞,。
飯后,我們沒有休息,,便冒著星星點點的細雨,,驅(qū)車來到當年毛主席渡河東征和回師陜北期間,途徑永和并住過一夜的上退干村,。楊主任告訴我,,為了永遠紀念毛主席和紅軍們的豐功偉績,1971年,,中共臨汾地委特意在上退干村召開了第一屆全體委員會議;如今,,上退干村已經(jīng)更名為“東征村”,。走下車一抬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楣上“紅軍東征紀念館”7個瀟灑豪放的大字,那是王月喜同志題寫的,。由于我和王月喜同志是文友,,看到他的墨跡倍感親切。
穿過側(cè)面木門,,來到一座北房前,,我看到右側(cè)墻壁上寫有臨汾地委、臨汾行署批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個大字,。一進屋,,迎面是一尊漢白玉毛主席立像。望著毛主席那魁偉的身軀,、慈祥的面容,,我心底涌動著無限的敬仰之情。屋內(nèi)陳列著反映紅軍東征事跡的繪畫,、資料,、紅軍東征在永和示意圖,,以及紅軍抗日先鋒軍編制序列和主官名單。據(jù)史料記載:1936年5月2日,,毛主席率領東征紅軍回師西渡時,,在上退干村西的關帝廟住了一夜,并指揮紅軍勝利西渡,。
在一位71歲老大娘的引領下,,我們走進這座坐北朝南的小廟。小廟系元代建筑,,正殿為3孔土窯洞,,西配殿是橫著的1排窯洞,俗稱枕頭窯,,東配殿只有1間,,南面是個僅有18平方米的小戲臺,院內(nèi)有旱井一口,。毛主席和夫人賀子珍就住在西邊的枕頭窯里,,窯內(nèi)有一條土炕,炕上鋪著一張葦席,,放著一床薄被,,仍然保留著毛主席當年住過的模樣。立于土炕前,,我猶如看見毛主席在昏暗的馬燈下,,邊吸煙、邊冷靜思考問題的不倦身影,。同行的人中不知誰問了一句:“毛主席為啥不進村莊,,卻住在這座破廟里?”楊主任即刻回答:“毛主席一貫主張不擾民的政策,他是在帶頭執(zhí)行政策啊!”楊主任的話引起了我的思考,,但思考最深的是這么一條:紅軍之所以深得民心,,不就是因為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嗎?
從楊主任口中,,我聽到一個關于“小柏樹”的神奇?zhèn)髡f,。毛主席在小廟居住后的第二年春天,小戲臺房頂上的瓦礫中間竟然長出來一株小柏樹,。它以頑強的生命力,,抗酷暑、戰(zhàn)嚴寒,,度過了數(shù)十載春夏秋冬,。村里的老人說,這是蟠龍下凡,,福星高照,,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播下的“吉祥樹”,。村民們還傳唱著一首歌:“天上北斗亮晶晶,蟠龍下凡播火種,。捐糧捐款又應征,,支援紅軍鬧革命。天上太陽紅彤彤,,房頂翠柏綠瑩瑩,。窮苦百姓得解放,全靠領袖毛澤東,?!闭l知,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噩耗傳來后,,房頂上的小柏樹仿佛通曉人性似的,也隨之枯萎了,,可它早已干枯的軀體卻仍舊屹立于那里,。我頓時覺得小廟神奇了許多,似乎周圍籠罩上一種神秘和浩氣,。我站在墻頭上,,近距離觀看了一番小柏樹。此時,,不遠處正立著一位老者,,我向他求證,他對小柏樹的傳說如是說:它的生長和死亡時間確實如此,,是一種巧合,,其實小柏樹并不是因為毛主席的逝世而死亡,而是因為重修了房頂,,缺少了水分才漸漸枯萎的,。
傳說終歸傳說,,但我覺得那帶有濃郁的神話色彩里,,卻飽含著人們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崇高信仰和無限思念的情感。一向不相信迷信的我,,此時卻真誠地希望那傳說不是傳說,。望著那株枯柏,我肅然起敬,。
歲月飛逝,。當年紅軍東征的烽火硝煙雖然已成為歷史,但毛主席和紅軍們在永和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播下的革命火種,,永遠不會熄滅;在永和留下的光輝業(yè)績,,將一代傳頌一代,,永遠銘刻于人們的心中。這可是永和人民的驕傲和光榮啊!
離開東征村,,踏上歸途,,關帝廟很快被甩到了身后。而毛主席在永和譜寫下的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和“小柏樹”的神奇?zhèn)髡f,,卻始終在胸間縈繞……
(原載《臨汾廣播電視報》副刊2003年8月12日,,《山西日報》黃河文化周刊2005年1月18日)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