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2014年上半年剛剛高價買入奶牛的河北省奶農們正忍受煎熬,。去年下半年以來,鮮奶價格進入下行通道,,收購價下跌至3.3元/公斤,,而與此同時,飼料售價居高不下,,養(yǎng)殖成本上升,。更要命的是奶企鮮奶用量減少,奶農的鮮奶交不上去,,把交不上去的鮮奶喂豬或倒掉,,甚至把剛剛懷孕的奶牛賣掉,成了奶農們不得已的選擇,。(1月6日《新京報》)
如上所述,,面對倒牛奶、賣乳牛的一幕,,顯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產能過剩,,因為它是諸多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按理說,之所以出現今天“奶賤傷農”的局面,,與奶農受彼時市場行情看好,、經不住投資回報率高的誘惑,同時又缺乏對市場風險準確的判斷,,盲目跟風高價購買奶牛擴大鮮奶的產量有關,。
牛奶這種商品比較特殊,它擔負著“強壯中國人”的重任,,尤其是在三鹿“毒奶粉”事件之后,,中國乳品行業(yè)重新洗牌,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出臺,,全社會對牛奶安全,、優(yōu)質的要求愈加苛刻。與洋奶粉,、大品牌相比,,國內奶牛養(yǎng)殖散戶無論在技術、設備層面,,還是環(huán)境,、規(guī)模方面都處于絕對的劣勢。市場但凡有個風吹草動,,首先招架不住的往往是他們,。日前有專業(yè)分析指出,當前,,奶價的波動是我國奶業(yè)處于轉型期出現的“陣痛”:奶牛標準化規(guī)模養(yǎng)殖快速推進,,由此導致的養(yǎng)殖散戶迅速退出、奶農利益受損,。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場競爭下優(yōu)勝劣汰的結果,。
供求關系使然也好,市場競爭規(guī)律也罷,,按理說市場的事最應該交給市場辦,。但,市場卻又不是萬能的,。當“倒奶賣?!钡谋瘎☆l頻上演時,如果仍一味地將其交給市場解決,,那么奶農利益嚴重受損的同時,,也將影響到整個乳業(yè)市場的健康良性發(fā)展,乃至影響到當地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安定,。在如此緊迫的情況下,,政府不能再袖手旁觀,,該出手時就出手,用好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
對于政府而言,需要從資金和技術層面,,給予奶農以支持,,并能提供有效的市場信息,使奶農及時調整產業(yè)結構和養(yǎng)殖模式,,提高抗風險能力,,拓寬致富門路。當前,,則亟需千方百計地為奶農尋找銷路,,使“倒奶賣牛”的奶農能夠渡過難關,。(孫宗林)
責任編輯:王偉
上一篇: 誰來為“最牛駕照”擔責
下一篇: 認清自我,,切莫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