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時期的文藝大眾化,,其價值取向是與思想啟蒙密切相關(guān)的,。比如魯迅的文藝大眾化主張,,顯然是著眼于大眾思想啟蒙和改造國民性,,使文藝成為引導國民精神前行的燈火;毛澤東倡導文藝大眾化,,目的也在于喚起民眾,,“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jié)和斗爭,實行改造自己的環(huán)境,?!备母镩_放初期具有廣泛群眾性的文藝運動,也是與新時期的再次思想啟蒙和思想解放進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當進入市場經(jīng)濟和大眾消費時代,,文藝大眾化的價值取向就變得更為多樣化了,,從那些大眾化文藝實踐的發(fā)展趨向來看,其價值取向方面存在的問題也頗為突出和復雜,,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存在一定的價值迷亂,。
不言而喻,文藝大眾化,,當然需要面向大眾和服務大眾,,充分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過問題在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究竟是什么,?以及應該是什么?卻是值得進一步追問的,。
在某些人看來,當今消費時代人們的生活目標不過是追求快樂: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追求享樂,,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則追求娛樂,。于是,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被理解為滿足人們的娛樂消費需求,,而“服務大眾”也被具體化為“娛樂大眾”。在這種價值導向之下,,一個時期以來的文藝大眾化,,包括某些“大眾化寫作”、影視節(jié)目,、網(wǎng)絡寫作和媒體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娛樂化”,只要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博得眾人哈哈一笑,,贏得足夠的銷售量、收視率,、點擊率等等,,似乎也就實現(xiàn)了它的最大價值。而一旦將文藝大眾化的價值取向僅僅定位于“娛樂化”,,惟“樂”是求,,娛樂至上,就有可能導致種種價值偏向:輕則忽視文化娛樂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藝應有的多種功能,;重則容易由“娛樂大眾”滑向“取悅大眾”、“迎合大眾”,追逐低級趣味,,從而陷入文藝低俗化的誤區(qū),。實際上,當今有些人打著“文藝大眾化”的旗號,,以滿足大眾的娛樂消費需求為標榜,,以不斷擴大銷售量、收視率,、點擊率和參與率等等為策略,,背后所追逐的不過是他們自己的種種現(xiàn)實利益。為此,,一些所謂“大眾化寫作”和影視媒體節(jié)目,,一味迎合消費市場的低俗需求,不擇手段地制造“娛樂”效果吸引大眾,,只要能誘導人們消費,,不管是什么題材內(nèi)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娛樂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論是古代經(jīng)典還是紅色經(jīng)典,,都可以拿來“戲說”、搞笑乃至“惡搞”,,反正是“你娛樂我賺錢”,,各得其所,何樂不為,?只是在這樣的“娛樂化”價值導向中,,文藝大眾化的基本精神卻被嚴重扭曲了。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是文藝大眾化,,不就是要服務大眾、滿足大眾的需求嗎,?文藝娛樂化,,一方面是群眾愿意消費,另一方面又能帶來經(jīng)濟效益,,有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這有什么不好?況且,,消費時代的觀念是要把消費者當“上帝”,,如今大眾就是消費市場的“上帝”,充分適應和滿足他們的娛樂消費需求,,這又有什么不對,?然而在我看來,,這恰恰是某些大眾化文藝觀念的似是而非之處,也是當今文藝大眾化在價值取向上容易陷入的誤區(qū),。
毫無疑問,,文藝大眾化的確應當面向大眾和服務大眾,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也包括大眾的娛樂消費需求,。也許可以更明確地說,“娛樂大眾”本來沒有什么不好,,它也應當是“服務大眾”的題中應有之義,。但這里的問題在于:其一,“娛樂大眾”是否需要堅守一定的精神品位和價值底線,,是否可以無原則地取悅和遷就大眾的娛樂消費需求,,是否可以不顧一切迎合消費市場上的低級趣味,作為文藝生產(chǎn)是否可以只遵循“娛樂化”的市場規(guī)則而不管精神價值導向,,等等,,這樣的問題其實不言而喻,用不著過多論證,。其二,,“娛樂大眾”是不是當今文藝大眾化的惟一功能和價值取向?換言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僅限于娛樂消費需求,?在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娛樂之外,難道就沒有精神世界進一步提升與豐富的需要嗎,?在我看來,,當今時代的大眾化文藝,除了“娛樂大眾”,,還有一個“引領大眾”的問題,,因為文化藝術(shù)的功能并不僅僅具有娛樂消費的功能,同時還具有精神引領的功能——究竟將大眾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還是低級趣味的方向?qū)б?,這并非一個可以忽略不顧的問題,。
從人類的文明發(fā)展進程來看,在物質(zhì)文明不斷發(fā)展的同時,,精神文明也總是需要不斷建設,,從而對人們的精神生活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之所以需要這種引領,,是因為人性本身是復雜的,。恩格斯曾說過,,人從動物進化而來的事實表明,在人身上總是保留著一定的動物性,,區(qū)別只在于保留得多一些還是少一些而已,。換言之,在現(xiàn)實的人身上,,既存在人性的優(yōu)點,,也存在人性的缺點或動物性。而人類進化不斷走向文明進步的過程,,正是不斷超越動物性和克服人性的缺點,,從而實現(xiàn)人性提升與優(yōu)化的過程。通常所謂教育“育”人,、文化“化”人,,所體現(xiàn)的正是這種基本功能。因此任何進步文化,,總是著眼于將人性以及人們的精神境界不斷引向升華,,引向健康、健全與全面豐富,。而那些低級趣味,、品格低下的文化,則往往刺激人的本能欲望,,擴張人性的缺點,,將人性向動物性導引下滑。倘若任憑這樣的文化泛濫,,刺激人的動物性不斷膨脹,,有些人甚至可以變得人性泯滅、禽獸不如,。其實這樣的道理誰都明白,,只不過一些人在眼前利益的驅(qū)動下,揣著明白裝糊涂,,有的甚至專門瞄準人性的缺點和弱點賺錢,,將起碼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良知置之不顧,這理應受到社會的譴責和抵制,。
總之,,面向大眾、服務大眾,,仍然是當今文藝大眾化應當堅持的方向,,但它的價值取向不能僅僅是娛樂大眾,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審美精神的低俗化娛樂去取悅大眾,;往更積極的方面說,,還應當倡導用健康向上的精神價值引領大眾,。而問題只在于,如何將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與健康向上的精神價值“引領”更好地結(jié)合起來,,在娛樂中注入審美理想,真正實現(xiàn)“寓教于樂”,,這是當今時代文藝大眾化需要著力探索的現(xiàn)實課題,。(人民日報 賴大仁)
來源:新華網(wǎng)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
上一篇: 科學精神,托起民族復興的希望
下一篇: 政府信息公開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