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6月17日電(“新華視點”記者張曉晶)高考結束后,,高校招生錄取工作即將開始。高考制度怎樣才能既有利于選拔優(yōu)秀人才,,又有利于維護教育公平,,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我國高考制度一直面臨兩難的選擇,。如不改革,,其“一考定終身”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如果改革,,每一項新政策出臺,,都伴隨著懷疑與爭議。
在選拔優(yōu)秀人才與體現(xiàn)教育公平之間,,高考制度改革如何突圍,?
“一考定終身”:廢立之爭
“一考定終身”是我國高考制度的鮮明特征,也是其廣受詬病的突出弊端,。雖然社會各界就高考改革早已達成共識,,但是在怎么改的問題上,又一直眾說紛紜,,甚至各方觀點產生了激烈交鋒,。
有人痛感高考分數(shù)至上的諸多弊端,極而言之應廢除高考,。因為這種只認分不認人的高考招生制度,,導致中學教育過于偏重知識性、技巧性訓練,,抹殺學生的個性和差異,,在一個個鮮活的學生個體面前,這一制度顯得過于冰冷和僵化,,使我們錯失很多綜合素質高或學有專長的可造之材,。
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承認,學生只有差異,,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一張再好的試卷也考不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學生能力多元化,、社會人才需求多樣化的今天,,用分數(shù)這一把尺子衡量個性、專長各異的人才最不公平,。
前幾年,,曾經有媒體發(fā)問:“假如郭沫若參加高考,,還會有后來的國學大師嗎,?”“錢鐘書,、吳晗等大師級人物,如果放在今天的高考制度下,,還能有后來的成就嗎,?”更受抨擊的是,這個以分數(shù)論高下的“指揮棒”近年來不斷向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傳導,,以致應試壓力并沒有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而減緩,,反而愈演愈烈。
但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反對廢除統(tǒng)一高考招生制度,。他們認為,,統(tǒng)一高考制度不僅承擔著一定的選拔、教育功能,,還肩負著維護社會公平與穩(wěn)定的功能,,在當前國情下,“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的統(tǒng)一高考,、集中錄取是“最好的制度”,。
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齊濤認為,高考是保障教育公平,、維護社會公平最重要的一個基石,。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如果沒有了高考,,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就無從談起,。在其他國家,大學的入學也都有種種的測試,、考核,、評估辦法,有的國家有統(tǒng)一的高考,,有的國家有聯(lián)考,,還有的是申請入學,但是總要通過一定的考核途徑入學,。
他說,,很多人喜歡拿愛迪生來反證中學教育不行,用比爾·蓋茨說明大學教育有問題,,用韓寒否定和抨擊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不可取,。高考制度設計應該是面向大多數(shù)人,被多數(shù)人所接受的,,只有適應多數(shù)人需求的制度才是公平公正的制度,。
由單一考試向多元評價如何轉變?
有關專家介紹,,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高考制度大的改革就有20多次,,但每次都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高考改革并不是想像中那樣簡單,,每一項新措施的出臺,,其利弊同時產生,比如高考統(tǒng)一性和靈活性如何兼顧,?不拘一格選才與社會公平如何統(tǒng)一,?多考多取與操作便捷的矛盾如何解決?在這些問題當中,,公平是高考改革面臨的最大難點,。
早在1984年,我國就開始實行保送生制度,。目的就是給部分有特殊才能或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敞開高校大門,,彌補統(tǒng)一招考的不足。但問題很快顯現(xiàn),,為了提高升學率,,中學普遍對保送生“推良不推優(yōu)”,弄虛作假現(xiàn)象層出不窮,。1999年,,教育部不得不重新規(guī)定,所有保送生必須參加綜合能力測試,。2001年,,每年約2萬人的保送生規(guī)模被壓縮至5000人,同時保送的“軟條件”都變成了“硬指標”,。
還有名目繁多的高考加分和所謂特長生政策,,本意都是為了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但很快就在執(zhí)行過程中走了樣,,一些權勢家庭或教師子女被指享受了不應有的加分,。今年有關浙江高考航模加分的報道將這一政策再次推到了風口浪尖。很多家長認為:政策是好政策,,但如果沒有好的保障制度,,加分政策不如取消。
再說自主招生政策,。2003年,,教育界人士呼吁多年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終于破冰,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高考“大一統(tǒng)”的格局開始打破,為高校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拓展了空間。與此同時,,對自主招生是否公平,、公正的質疑又不斷出現(xiàn)。
北京一位高三學生家長對記者說,,且不說自主招生帶來的巨大的招生成本和社會成本,每年高考都會曝出替考,、移民,、舞弊等弄虛作假事件,在這么嚴格的高考制度之下,,居然也有人可以打通層層關節(jié),,如果大學自主招生權力過大,非得天下大亂不可,。
今年全國10個省份進行新課改后的高考,,再次引發(fā)輿論對打破高考“一考定終身”的高度關注。有專家認為,,這種“高考成績+學業(yè)水平測試+綜合評價”的新高考模式,,嘗試由單一考試向多元評價轉變,體現(xiàn)了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的規(guī)律,。
但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所謂的綜合素質評價目前還處于“空轉”階段,并未與高校招生錄取實現(xiàn)硬性掛鉤,,問及原因,,很多教育界人士認為,“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因為綜合素質評價沒有標準答案,,主觀性太強,,眾多考生和家長對其可行性、客觀性表示擔憂,。許多人擔心這種改革沒得到實質性公平,,連最基本的程序公平也失去了。
曾經當過10年高中班主任的山東省淄博市教科所副主任魏耕祥說,,其實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高考考生的檔案中就有考生社會活動記錄,然而其真實性大打折扣,。他甚至認為,,缺乏客觀標準的人為評價,在社會公信充分構建以前,一旦操作必將引起社會混亂,。
改革:在選拔人才與體現(xiàn)公平之間如何突圍,?
一次考試不能也不應該決定一個人的終身,這已經成為教育界人士的共識,,但是破除分數(shù)一元標準的改革探索又屢屢引發(fā)公眾質疑,。高考制度如何在選拔人才與體現(xiàn)公平之間實現(xiàn)突圍成為一個難題。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說,,教育改革不僅需要理想和熱情,,尤其需要對教育國情的充分了解和把握,需要縝密的,、具有操作性的具體設計,,以及配套的措施和政策等等。他認為,,高考改革可以“放開兩頭”,,對于那些辦學水平較高的研究型大學,可以逐步賦予它們更多的自主招生權,;高職院校由于供求關系已經比較寬松,,完全可以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市場機制的調配作用,實行不同形式的自主招生,。
他說,,公眾對擴大高校自主權的最大擔憂,就是高考腐敗,。最近剛發(fā)生的吉林松原令人震驚的高考舞弊事件,,證明這種擔心完全不是多余的,對當前的道德環(huán)境和法制環(huán)境,,絕對不能理想化,。但是,如果止于這種顧慮,,我們就會停留于現(xiàn)狀,,無所作為。比較積極的做法是,,通過改革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招生錄取方式,實行全程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接受社會監(jiān)督,,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從而建立高校招生的公信力,。在此基礎之上,,實現(xiàn)了這一變革的高校,才向它賦權,擴大其自主招生的改革,。
記者采訪的部分學生家長認為,,無論是大學的自主招生還是中學的綜合素質評價,都要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制度,,盡可能壓縮人為操作和權力尋租空間,,同時加大對徇私舞弊行為的查處力度,實現(xiàn)全過程公開,,既要保證程序上的公平,,又要取得實質內容的公平。
齊濤認為,,高考最終的方向是多考多取,多考就是既有全國統(tǒng)一的高考,,又有高校自行組織的考試,,還有只是依靠學業(yè)水平考試就能夠進入大學的,對于各種考試,,學校分別承認,;多取就是既有統(tǒng)一考試錄取,又有學校自主招生錄取,,還有學生注冊入學錄取,。
“最終目標是給每一個孩子都提供發(fā)展空間,讓大家走自己的路,,發(fā)揮自己的個性,。”齊濤說,。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下達招聘指標可能又會肥了"畢姥爺"
下一篇: 今天 需要什么樣的成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