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滔滔,,崇山巍巍,。在探尋中華民族文明起源的宏偉工程中,“陶寺遺址”是一個閃耀的節(jié)點,。
古今同地,,一眼千年,。陶寺遺址博物館的建成開放,引領我們穿越時空回溯那輝煌燦爛的文明片段,,給予今天的我們以文化自信底氣,。
——題記
世紀探尋 解碼文明演進密碼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考察時強調,,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陶寺遺址,,位于晉南腹地襄汾縣陶寺村南,1958年被發(fā)現,,自1978年正式科學發(fā)掘,,迄今已有46年。
回首過往,,考古先驅者們在艱苦條件下揭開陶寺遺址神秘面紗,,后繼者運用先進技術深挖內涵,從陶器工藝到玉器雕琢,,從建筑布局到墓葬文化,,不放過任何細節(jié),使陶寺歷史畫卷完整呈現出來——
陶寺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遺址,,年代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是“陶寺文化”的命名地。
可以說,,從尋找“夏墟”開始,,到“中華文明探源”,再到“考古中國”,,陶寺遺址無一不是考古類國家重大課題的“實踐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表示,陶寺遺址出土的一件被認為是文獻中“圭尺”的隨葬品,,是有關“地中”的最早實物標志,。經過考古工作者復原測試,發(fā)現這把“圭尺”的第11個刻度是夏至日影長的標記點,。
撥開層層黃土,,揭開古代文明真容,。正是在一代代考古人接力探索下,許多突破性的考古發(fā)現和研究成果逐漸確立了陶寺遺址為史前一處重要都城的地位,,從而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tài),,蘊含著“文化自信”的中國密碼,成為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程的重要支點,。
作為依托陶寺文化建設的一座專題性遺址博物館,,陶寺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它不僅凝結著陶寺遺址考古人的心血,、廣大建設者的汗水,,寄托著市、縣干部群眾的厚望,,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自2021年博物館立項開始,直至開館,,乃至今后運營與管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全程參與。不僅如此,,博物館選址,、展陳文本編制與展陳大綱的修訂、展陳內容形式設計的準確性,、同類遺址博物館的調研學習借鑒,,甚至博物館外立面形式展現的陶寺文化元素和特質等具體細節(jié)問題亦都廣泛而深入地參與其中。
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財政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及山西省委,、省政府,,省直有關部門等都給予了極大幫助,在項目選址,、資金保障,、用地保障、手續(xù)辦理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
如今,,陶寺遺址博物館外觀設計呈現一個“中”字,象征著陶寺遺址考古發(fā)掘對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支撐,。博物館從多角度,、立體式展示了陶寺遺址作為早期國家都城的盛大氣象和恢宏圖景,,多維度解釋了早期國家的文明形態(tài)。
正如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所言,,陶寺遺址博物館的建成與開放,是中國考古和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新時代以來中華文明歷史研究不斷引向深入,、大遺址保護持續(xù)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縮影,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古物留痕 數字塑魂文明韻味
穿梭古今時空,,對話千年文明。
陶寺遺址博物館的建成和開放,,讓“藏在深閨”的文物走出庫房,,煥發(fā)生機,更為全面,、系統(tǒng),、深入地展示著博大精深的陶寺文明。
據介紹,,博物館的展陳設計,,聚焦“自然與文明之光”這一主題,設有“文明蘊化”“煌煌都邑”“早期國家”3個基本陳列單元,, “陶寺考古”“臨時展陳”2個專題展覽,,以及1個特色沉浸式數字展,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式再現了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tài),深入闡釋了陶寺遺址作為早期國家都城的盛大氣象和恢宏圖景,。
步入博物館大廳,,一束“文明之光”徐徐向前,“中”字形的核心區(qū)域LED屏上,,生動展現著4300多年前陶寺先民的文明盛景,,匯聚成陶寺文化“光被四表 協(xié)和萬邦”的高度概括。
大廳兩側,,巨幅浮雕如同史書,,凸顯著陶寺于世界與中華早期文明的獨特價值。
循著“文明之光”一路向前,,在“文明蘊化”展廳里,,山西“表里山河”由抽象變具象,其孕育初始文明之功可感可知,,見證著古老文明搖籃風貌;
在“煌煌都邑”展廳里,,陶寺都城昔日輝煌撲面而來,,宏偉布局、精湛工藝與繁榮生活盡顯文明高度;在“早期國家”展廳里,,借文物與展陳開啟早期國家治理智慧之門,,讓人體悟文明演進的艱辛與厚重……陶寺之光照亮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通途。
“彩繪龍盤以精美蟠龍圖案為探索龍圖騰起源提供了關鍵線索,,朱書扁壺上的獨特文字實證了在甲骨文之前約800年中國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字系統(tǒng),。”講解員曹慧惠介紹,,此外館內沙漏,、銅齒輪等鮮為人知卻十分珍貴的文物,以及各類精美陶器,、玉器,、漆木器等,生動展現了陶寺先民物質生活與審美情趣,,使參觀者仿若與先民展開跨時空對話,。
核心文物是博物館的靈魂所在,陶寺遺址博物館亦然,。陶寺遺址先后出土各類文物5500余件,,其中館內精選的230件(套)陶器、玉器等,,全面展示了40多年的考古歷程與豐碩成果,,其中不乏多璜聯(lián)璧、彩繪蟠龍紋陶盤,、銅蟾蜍片飾,、綠松石鑲嵌腕飾、彩繪漆木器,、骨質口簧等珍貴文物,。
千年文物如何“講述”古老的故事?當考古展陳遇上數字科技,又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自2023年5月起精心籌備,,經多輪專家論證確定多媒體與互動體驗展陳策略,。”陶寺遺址博物館策展人尹金武介紹,,“我們運用創(chuàng)新展陳,,賦予文物生命力,使其講述歷史,?!?/p>
裸眼3D技術讓參觀者無需設備即可穿越時空,身臨其境體驗陶寺先民生活與勞作場景;智慧屏與互動沙盤亮點頻出,前者動態(tài)展示文物背后信息,,后者讓參觀者親手操作感受古代城市規(guī)劃智慧……陶寺遺址博物館通過巧妙運用光影,、數字等新技術,全景式展示了陶寺遺址在王族墓地,、主殿建筑,、手工業(yè)制作、天文觀測,、都邑建設等方面的突出成就,。這些科技元素不僅增強了互動性與趣味性,更能讓參觀者沉浸于陶寺文化獨特魅力之中,,使博物館成為活力四溢的文化殿堂,每個角落都訴說著動人的歷史故事,。
古今交融 續(xù)燃文明傳承火炬
陶寺晨曦,,文明破曉。
陶寺遺址作為我國古代文明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研究早期國家形態(tài)與社會結構演變的關鍵樣本,,也是領略中華民族智慧結晶與精神風貌的珍貴窗口。
在博物館二樓的“考古歷程展廳”里,,一件件舊物什,、一張張老照片、一幀幀歷史影像記錄著陶寺遺址發(fā)現以來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艱辛探索,。
跨越時空的致敬,,亦是文明的傳承與共鳴。與往昔的展示方式相比,,陶寺遺址博物館在展陳設計上實現了重大創(chuàng)新與突破,。全新的館舍建筑規(guī)模宏大,展廳寬敞明亮,,文物豐富多樣,,堪稱陶寺文化展示的集大成者。尤其是那些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重現的考古新發(fā)現與研究新成果,,更是首次與公眾見面,,令人耳目一新。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遺址博物館有助于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賡續(xù)中華文脈,。事實上,,今年以來我市已順應山西“文博熱”的持續(xù)升溫趨勢,聚焦?jié)M足游客“為一座館,、赴一座城”的旅游體驗,,將陶寺遺址博物館納入“跟著悟空游臨汾”旅游線路的重要節(jié)點,,全面提升博物館專業(yè)化服務能力,不僅專題打造了以陶寺文化為背景的“對望·陶寺”實景演出,,為游客提供沉浸式體驗的光影空間;研發(fā)設計了“陶寺”“臨汾”“山西”3個主題50余款文創(chuàng)產品,,讓“陶寺文化”可認知、可分享,,還落實門票減免政策,,打造一站式網上預約窗口服務平臺,并配備專業(yè)講解員,,著力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同時,優(yōu)化了博物館周邊環(huán)境,,完善了游客食宿,、交通等服務保障體系,力求讓四海賓朋,、八方來客真切感受到“所有的旅行都是出發(fā),,到了臨汾咱是回家”的熱忱和熱情。
陶寺遺址博物館開館以后,,將充分發(fā)揮考古研究的基礎支撐作用,,依托正在持續(xù)開展的考古發(fā)掘和多學科研究,不斷充實展品和成果,,持續(xù)改進展陳內容,,充分體現“考古味”。還將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站,、陶寺遺址現場展示,、考古研學中心等形成功能互補,更加立體全面闡釋燦爛輝煌的陶寺文化及其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同時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fā)展,面向社會公眾尤其是中小學生創(chuàng)新提供生態(tài)型,、體驗型,、研學型的產品服務,提供大遺址保護利用的中國方案,。
陶寺遺址博物館開館只是一個起點,,接下來將推進陶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示范區(qū)、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陶寺文化藝術創(chuàng)意園等規(guī)劃建設,,旨在通過文物系統(tǒng)保護和合理利用,讓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活”起來,。
陶寺尋源,,一眼千年。走進陶寺遺址博物館,,讓我們在這場跨越時空的相遇里,,領略陶寺文明的卓越風姿,共同續(xù)寫文化傳承的壯麗篇章,,助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邁向更為璀璨的未來,。
記者 孫宗林 亢亞莉 劉臨琦 任怡星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