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崔亞梅從浮山縣響水河鎮(zhèn)仁彰村嫁到辛璧村,,是村里出了名的巧媳婦,,剪紙花、捏花饃,、針線活樣樣都干得精致靈巧。俗話說“靠山吃山”。東張鄉(xiāng)是一個鐵礦資源豐富的大鄉(xiāng),,這里的村民基本上都是以礦為生。崔亞梅的丈夫也在礦上務工,。隨著黨的富民政策越來越好,,崔亞梅想到礦產資源是有限的,不能一輩子依靠它生活,。2004年的一天,,崔亞梅外甥腳上一雙180元錢的布鞋吸引了她。如果自己做出的布鞋也能賣出去,,那不是找到了一條現(xiàn)成的致富路嗎,?想到這些,崔亞梅趕緊找回在礦上務工的丈夫回家合計,。得到丈夫的支持后,,2004年10月,崔亞梅利用平時的積蓄和貸款開始了艱辛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萬事開頭難,。創(chuàng)業(yè)之初,崔亞梅最艱難也最忙碌,,先后到臨汾,、運城等地布鞋生產廠家學習取經(jīng),。回來后,,崔亞梅可以自己打襯子,、設計鞋幫了。得知做鞋用的布料都是從浙江一帶進來時,,她和兒子親自到浙江去選購布料,,設計式樣,遇到滿意的款式,,她就仔細觀察,,熟記于心,回去后仔細揣摩,,反復試做,,直到把它做成滿意的布鞋。那時店里只有崔亞梅一個人,,她既是老板也是員工,,每天忙著做鞋,根本顧不上吃飯睡覺,。
功夫不負有心人,,崔亞梅做出的布鞋剛上貨攤就吸引了很多顧客,這更加堅定了她的信心,。2005年春天,,在丈夫的支持下,崔亞梅用賺來的8000元錢添置了3臺設備,,并吸收了周圍50多名農家婦女就業(yè),,在她手把手地傳授指導下,許多婦女成了技術骨干,,她的布鞋生意一天天興旺起來,。隨后,她又租了兩間門面,,擴大了布鞋加工規(guī)模,,利用閑余時間到她店里做鞋的婦女月收入都在300元以上。
在崔亞梅的鞋店,,看不到土里土氣的布鞋,,而是一雙雙款式新穎、美觀大方的運動鞋,、休閑鞋,甚至還有女式布靴,,這些都出自于普通農家婦女之手的布鞋,,不但填補了當?shù)夭夹袌龅目瞻祝鼮橹苓厠D女帶來了不菲的收益。現(xiàn)在,,崔亞梅的鞋店每年加工布鞋2000余雙,,可創(chuàng)收12萬元,產品銷往北京,、廣州等各大城市,,質量可靠,供不應求,。
崔亞梅的生意火了,、名氣大了,自己的產品也在工商所注冊了的品牌——堯山足健手工布鞋,,使得知名度進一步提高,,許多外地大城市的訂單紛至沓來,堯山足健手工布鞋逐漸在外地布鞋市場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崔亞梅抓住時機,,又在浮山、翼城縣城開了兩家分店,,吸收了200多名婦女加入這一產業(yè),,當中還有60多歲的老太太。
今年,,崔亞梅的布鞋生意非但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反而更加紅火,有不少訂單急著要求供貨,。她決定擴大生產規(guī)模,,增加機械設備和員工人數(shù),把好質量關,,搞好信譽服務,,讓“堯山足健”手工布鞋家喻戶曉。(本報通訊員 謝巧麗)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邱?!?/p>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