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特色農產品北京展銷周上,,亢秀奎向人們展示他的作品《母親》。
在農村,,麥稈兒是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了,,有人用它加工飼料,,有人用它燒火取暖,而蒲縣農民亢秀奎,,卻憑著精湛技藝和聰明才智,,點“草”成金,變廢為寶,,把一根根麥稈兒變成了精美的麥稈兒畫,并創(chuàng)造性地把烙畫與麥稈兒畫完美地結合起來,,獨創(chuàng)了“麥烙畫”,。他的麥烙畫被中國煤炭博覽館,、山西省博物館、山西工藝美術館等機構和國內外專業(yè)美術愛好者收藏,。
今年59歲的亢秀奎出生在蒲縣西坪源鄉(xiāng)吉家垣村,。他自幼喜歡繪畫藝術,閑暇時,,總愛涂涂畫畫,。受母親麥稈兒畫手藝的影響和熏陶,他也經常做些麥稈兒畫玩玩,。
后來,,他經營起了一家工藝美術玻璃店,有了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用烙鐵在木板上“烙”了只老虎,不想卻得到周圍人的稱贊,?!澳菚r起,我就想別人用筆來作畫,,我為何不能用烙鐵作畫呢,。”亢秀奎這樣告訴記者,。
于是,,亢秀奎開始了潛心研究烙畫藝術,用烙鐵做筆,、木板當紙,,一烙就是二十多年。在常人眼里看來很笨拙的烙鐵,,到了他手里,,就好似常人手中的筆,一烙一起,,如畫的山水,、兇猛的老虎在他手中烙鐵的刻痕下變得活靈活現。
為了檢驗自己創(chuàng)作的水平,,2003年,,他在鼓樓舉辦了“亢秀奎麥草畫、烙畫展”,,沒想到受到了同行及觀者的極大好評,,被專家譽為“平陽火筆第一人”。這次展出,,堅定了他創(chuàng)作的信心和決心,。
此后,,他潛心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先后以人物,、山水、鳥獸為題創(chuàng)作了500多幅作品,,并先后在北京,、天津、洛陽等地展出,,反響強烈,。
亢秀奎生性好學、善于鉆研,。2007年,,他大膽試驗,打破傳統(tǒng)麥草畫和烙畫的界限,,創(chuàng)造性地將麥稈兒畫和烙畫層次分明地統(tǒng)一于一體,,形成了獨具魅力的麥烙畫。
麥烙畫是將麥秸稈經熏,、蒸,、漂、煮,、燙,、曬等十幾道程序加工處理,糅合了國畫,、烙畫,、剪紙、刺繡,、雕刻等其他工藝等藝術于一體來表現,,施以烙鐵加熱,最終形成獨特風格的麥烙畫,。這種大膽的“堆砌”,,使得畫面更加生動、形象,,使得作品更加飽滿,,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他的麥烙畫代表作品有《毛主席在廬山》,、《母親》等,。目前,他的“麥烙畫”技術正在申請國家專利。
虎年畫虎,寓意吉祥,。今年,,他還特意用2010根麥草劈成30萬根麥秸絲,制作了高5.5米,、寬3米的麥稈兒畫《虎嘯》,并已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曾有人出高價收購他的這幅作品,,被他婉言拒絕。
今年山西特色農產品北京展銷周期間,,他的作品受到參觀者的一致好評,,并在展會上獲工藝品銀獎。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羅富和參觀了他的畫,,并收藏了一幅,,稱贊:“咱們山西蒲縣的能工巧匠的手實在是太巧了,這么好的作品一定要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大力推廣,,要把他的畫沖出亞洲打到歐美、打入國際市場,!”副省長劉維佳也多次到展廳參觀,,對他的高超畫技給予好評。
展銷周期間,,亢秀奎帶去的100多幅作品全部被搶購一空,。前些天,平遙,、文水等地的客商還紛紛來電,,表示要與他加強合作,在葫蘆,、山核桃等藝術品上作畫,,共同推進這一產業(yè)發(fā)展。
為了讓這一技藝后繼有人,,亢秀奎積極培養(yǎng)接班人,。他的二兒子和女兒藝術院校畢業(yè)后,現在同他一起研究創(chuàng)作麥烙畫,。
北京農展會給了亢秀奎很大的啟發(fā),。他認為,麥烙畫有著很大的發(fā)展前景和空間,,目前家庭作坊式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為此,他打算成立“蒲縣麥烙畫合作社”,,充分發(fā)掘和利用麥烙畫,,使之產業(yè)化,、商品化、國際化,,并產生良好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可喜的是,蒲縣縣委,、縣政府對發(fā)展這一產業(yè)給予高度重視,,并把它列為全縣的“五個一工程”中的“一業(yè)”來抓,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著力做大做強蒲縣特有的文化品牌,努力打造“中國麥烙畫第一縣”,。
身為山西工藝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民間工藝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的亢秀奎欣喜地說,,相信有縣領導的大力支持,,麥烙畫產業(yè)將迎來大發(fā)展的“春天”,這一優(yōu)秀民間文化遺產將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記者 孫言兵 鄭曉軍 田青松 )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