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更喜
40多年前,,在我家后院有口老水井,甜甜的井水滋潤哺育了一輩輩人,。每天清晨和黃昏,,村民們便挑著水桶來到井臺邊,在水桶上系上根繩子,,放到井中左右擺動幾下后汲水,,再費力地把水桶像拔河似的從水井中提上來。男人們喜歡挑著彎成弓形的扁擔(dān)把水挑到家里,,女人們由于力氣小,,只能斜著肩膀一拐一瘸地將水拎回家,家里勞力少的則由兩個未成年的孩子用扁擔(dān)把水抬著回家,,當(dāng)時每家每戶都備有盛水用的水缸,,一般都置于灶膛旁邊。
我爸爸長年在外工作,,媽媽是村里的干部,,平時很忙,所以取水的事只能由我們姐妹倆去完成,。每天放學(xué)后,,第一件事就是到井邊抬水,由于我們力氣小,,每次只能抬半桶水,,因此要來回抬七八趟才能注滿我家的水缸。
女孩子畢竟力氣小,,一不小心把水桶掉下去的事經(jīng)常發(fā)生,,遇到這樣的事我們常常呆在井臺邊,等著其他村民的到來,,請他們幫我們用鉤子吊上來,。有一次,正值農(nóng)忙,,村民們都在田里勞作,,我們姐妹倆在井邊整整等了大半天,才有人來幫忙,,那天因為提不到煮飯的水,,我們連飯也沒吃上——這是老水井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后來,,村民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裕,。這時,家家戶戶都在自己家里打了水井,,安上了“壓水機”,,比起到井臺打水吃的方式省時,、省勁兒多了。自此,,村子里的露天老井便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只是到冬天的時候人們才聚集到井邊洗刷被單、衣服,,井臺四周圓形的水泥地正好可以當(dāng)做刷衣服的板,,而且冬天水井里的水很溫和——這是水井留給我的又一難忘印象。
如今,,村中的老水井早已不復(fù)存在了,,機械式的“壓水機”也漸漸失去了蹤跡,但它們的故事卻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
責(zé)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