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一,,朋友開車載著我們一行五人,到興唐寺的山里采龍柏芽,。
龍柏芽的學(xué)名叫“白鵑梅”生長在山谷,、山坡上,為陰性樹種,。含有豐富的粗纖維和維生素,,還含有大量的人體所需的鐵,、鉀、鈣,、磷等多種礦物營養(yǎng)元素,。具有和脾、健胃,、清熱,、明目、降壓,、利尿,、解毒等功效,尤宜于有高血壓,、肥胖的人食用,。
春三月,開花前,,將花蕾連帶嫩芽采下,,開水焯后,,涼水泡幾個小時,,去掉苦味,撈出瀝干,,切碎,,拌上頭刀韭菜、蒜末兒,、香油,、鹽等調(diào)料,即成一道別具風(fēng)味的涼菜,。
興唐寺的龍柏芽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當(dāng)年,,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反隋,率三萬義軍南下,,在霍州受到隋朝大將宋老生官軍的阻擊困于山中,。義軍帶的糧草不多,偏又遇上十幾天的連綿大雨,,八天沒有一點吃的,,成千的人餓死,那道山谷因此叫“餓死溝”,。李淵本想退兵,,但被隋軍團團圍住,無路可出,。李世民也饑餓難忍,,在山坡上揪了幾把樹葉吃,,居然不難吃,就忙讓大伙兒都摘這種樹葉填飽肚皮,,活下命來,。這種樹葉,因為真龍?zhí)熳映赃^,,后來就被叫成“龍白芽”,。
我們游景點、看風(fēng)景,。
興唐寺可去之處還真不少,,我們沿途游了興唐寺“三絕”。苑川神柏,、興唐奇松,、中鎮(zhèn)靈碑。
苑川村里有一株3400年的周時古柏,,主干粗壯,,約4人才能合抱,周長有6米左右,,分枝如虬龍向四面八方的天空伸出有力的神爪,,恰似群龍盤踞,威武壯觀,。這棵柏樹的根部有一股清泉水從石壁縫隙里汩汩涌出,,柏泉相映,這即聞名遐邇的“柏樹泉”,。
千百年來,,這棵古柏曾遭遇巨大火災(zāi)而不死,這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當(dāng)年,,趙城縣令要給上司送禮,,盯上了清泉之畔的古柏。他帶領(lǐng)一班衙役工匠,,過耿壁,,穿澗頭,上苑川坡,,越魁星樓,,來到柏樹泉邊。只見古柏主干粗壯,,長在泉中,,不易下手,便盯上了五個分枝,便下令工匠先將西側(cè)離地較近的一枝伐下,。卻說魁星樓有一神僧,,見縣令居然膽大包天,要伐古柏,,便抽出腰帶,,向上一拋,變成一只大鳥,。那鳥似鵲非鵲,,似鴉非鴉,翅長如劍,,喙尖似鏃,,全身灰黑相間,尾巴暗紅如帶,,凌空向柏樹泉沖去,。縣令一驚,,下意識摸摸烏紗,,呵斥道:還不快快下手!眾工匠畏畏縮縮顫顫抖抖鋸了起來。只聽大鳥一聲長鳴,,深沉凄切,,冰涼徹骨,直透五臟六腑,。這時,,被鋸的柏枝順鋸縫淌下一線殷紅的血來,。那血從樹干流下來,,蜿蜒曲折如一條紅蛇,直向縣令流去,??h令嚇得怪叫一聲,渾身亂顫,。就聽“嘎巴巴”一聲巨響,,四側(cè)的柏枝從鋸縫處折斷,轟然落地,。大鳥再次長鳴,,俯沖下來,伸出爪子,,摘下了縣令的烏紗,,輕舒長翅,慢擺赤尾,,向魁星樓飛去,。再看縣令,,早已口吐白沫,癱倒在地,。古柏主干西側(cè)靠近池壁處,,留下一塊大疤痕。
后來古柏遭遇大火,,人們用柏下泉水滅火,,古柏未被燒死。
奇鳥護柏,、火燒不死的傳說,,為柏樹泉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苑川人為此建了寺廟供奉,,寺聯(lián)寫道:“護泉水澆苑院功雄永世,,保周柏修寺田富民康樂”,“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
興唐寺村因有千年古寺而得名。
興唐寺門西側(cè)有棵奇松,。是一株巨大的油松,,高14米,胸圍3米,,樹干向西北傾斜,,仿佛展臂迎賓。據(jù)說,,以前人們上山前要在樹根部砍幾下試斧頭,,任憑怎么砍也不斷,至今油松樹干底部還有很深的斧頭印,。
興唐寺原名“興龍寺”,。當(dāng)年李淵父子率軍逃到一條山溝里,被隋軍發(fā)現(xiàn)了,。宋老生驅(qū)馬前來,,正要揮刀向李淵砍去,忽然刮起一陣旋風(fēng),,迷住了他的眼,,待旋風(fēng)過去,李淵已逃過山梁,。這道山谷,,就被李淵稱為“旋風(fēng)溝”。宋老生又窮追李世民,李世民跑到“興龍寺”旁土地廟后,,鉆進一個土洞里,。說也奇怪,他剛剛進去,,就有兩個核桃大的綠蜘蛛在洞口織起網(wǎng)來,,霎時間把洞口網(wǎng)的嚴(yán)嚴(yán)實實。宋老生趕到,,不見李世民,,估計他只能躲在洞里。忽然有兩只鴿子從洞中飛出,,把蜘蛛網(wǎng)沖破兩個窟窿,。宋老生一看,斷定李世民不可能在洞里,,就回馬而走,。
且說李淵父子在山谷中躲藏多日,無法出去,。宋老生率官軍就在這道溝里晝夜搜尋,,決心將他們父子擒獲。一天,,李世民逃到一個谷口,,看到里面十分狹窄,正猶豫時,,崖上出現(xiàn)一位白發(fā)仙翁,,手向峽谷指去,而后飄然不見,。李世民走進這條深谷,,冒著危險攀登懸崖,穿越飛瀑,。正行間,,忽見一只老虎從山溪邊走過來,他急忙躲到一個危崖之下,,藏起身來。此時,,宋老生也追進谷中,,正巧遇到老虎出來,慌忙逃走,。李世民從這條峽谷中走出后,,重新招集人馬,然后又從這道峽谷中突出奇兵,殺了宋老生一個猝不及防,,直將宋老生又趕回趙城,,最后包圍隋軍,斬宋老生,,打勝了起兵后的第一場大戰(zhàn),。
史傳因白發(fā)老翁指點迷津,高祖絕處逢生,,奪關(guān)斬將,,轉(zhuǎn)敗為勝,自此開創(chuàng)唐代近三百年的基業(yè),。給唐太宗李世民誠信指路老者是觀音菩薩化身,,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即皇帝位,便立即敕建興唐寺以報神恩,,派五百人,,在興龍寺的原址上修了三年,建成“興唐寺”,,以作紀(jì)念,,并植四株油松于寺門兩側(cè),現(xiàn)僅存此株,。
中鎮(zhèn)靈碑在興唐寺村北,,這是一座現(xiàn)存最大的明太祖封山圣旨碑。該碑立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630多年,。碑高兩丈、寬八尺,,厚二尺,,下有巨大石龜背馱,故又稱“龜馱碑”,。碑冠高六尺,,前后均雕刻“二龍戲珠”,正面額題篆書到“大明詔旨”四字,。龜長六尺,,四爪伸展,穩(wěn)馱巨碑,?!痘羯街尽酚洠虮毣鉂?,故亦稱“透亮碑”?,F(xiàn)今通體已不華亮,,且碑后有傷痕,據(jù)村民傳說是石龜經(jīng)常馱著碑到河邊喝水,,被“南蠻子”看到后,,以箭射碑,留下了疤痕,,還在流著“血跡”,,石龜被射之后就再也不去喝水了,碑也失去光澤了,。雖然科學(xué)證明,,“血跡”是由于石碑的礦物成分中含有鐵離子遇水變紅造成的,但龜駝碑流血的故事至今還在流傳,。
這尊石碑,,重達兩萬多斤,刻好字后,,當(dāng)初無法立起來,,傳說因立不起圣旨碑,連斬了三個知縣,。第四位知縣上任,,忙向一位年齡最大的長者求教。這位老者不理睬他,,瞇起雙眼,,只說了一句:“我是土擁到脖子上的人了?!敝h聽到“土擁”二字,,突然醒悟,就采用翹石擁土之法,,終于把這尊巨大的石碑立到石龜之上,。
據(jù)說石龜身下原有高僧埋葬的寶物:47斤黃金,上面壓著一套經(jīng)書,。后來,,石龜身下被人趁夜挖開,寶物被盜走,。也有人說,,盜寶之人是高僧至交的后代,已將黃金經(jīng)書上交給國家,。
龜馱碑其實是赑屃馱御碑,,那不是龜,而是龍九子中的老六霸下,,又名赑屃,,它形似龜,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傳說霸下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fēng)作浪,。后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浚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制服后,,大禹擔(dān)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績,,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我們一行五人游了景點,、聽了傳說,,來到興唐寺林區(qū)里,山里風(fēng)光秀麗,,山高,,谷深,林茂,,天藍,,氣爽,水清,。我們五人上山坡,,進峽谷,披荊棘,,鉆叢林,,每人采了一袋子龍柏芽,我乘興為大家助興:龍柏發(fā)芽又一春,,呼朋結(jié)伴苑川行,。
側(cè)柏根涌泉水清,油松后蔭古寺興,。
神馬助唐蹄刨泉,,赑屃傳詔背馱銘。
山高谷深天空藍,,連翹開花滿地金,。
(徐進 )
責(zé)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