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周六有閑情陪孩子到北大學(xué)習(xí),在未名湖畔走走坐坐,,聽到一聲接一聲的布谷鳥叫,,驚喜在北京這樣繁華的大都市,,原來還有這樣一片鳥的田園。這叫聲,,讓我想起老家了,。
有人吹著口哨,學(xué)布谷叫,,一唱一和,,我聽出了他的好心情。我也在心里反復(fù)為布谷的叫聲記譜,,仿佛是“5-3-5-3,,5-3-5-3”,但又不太準確,。想起老家人把布谷的叫聲翻譯成“麥熟杏黃”,,真正的發(fā)音是meishouhahuo,如今想來,真是超級有才,,那真是布谷聲里一幅有色有味的老家初夏的畫卷,,黃綠相間,酸甜的,,忙碌的……
等我把這記憶告訴孩子時,,她說,她在書中看到有人把布谷鳥的叫聲解讀為“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那是感情失意的人心中的布谷鳥叫,原來是這樣啊,。
而我記憶中的老家,,布谷聲里永遠的老家,是奶奶最固執(zhí)的等待,,她把院角最可口的杏樹看得非常緊,,盡量不讓其他人吃,她要把樹上的杏一留再留,,實在熟得掛不住了,,自己掉下來了,就撿起來曬成杏干,,直等到我放暑假歸來,,讓我吃個夠。這個畫面,,就是初夏時節(jié)最溫情的奶奶。
初夏時節(jié),我最大的期待是脫去長袖換上短衫,,記憶中有一件碎花上衣,那是巧手的媽媽親自用縫紉機做的,。最難忘的是暑假回家趕上最后幾天割麥子,,和大人一起到地里,爺爺特意給我裝備一把小號的鐮刀,,磨得快快的,,好讓我少費力,。可我還是一出割不到頭,,就要抬頭望幾次,腰酸背痛直不起腰,,大人們已經(jīng)割完一出,,調(diào)頭來接我,慈愛地對著我笑,。最無奈的是收工時還要捎上一捆麥子帶到打麥場上,最不想干的事是碾場時用木锨給牲口接糞便,,最有創(chuàng)意的活是曬麥時用木劃在一大片攤開的麥布上劃下羅紋圈,、四方塊、繞八字,、排道道等,,最后還要把留下的腳印抹平,,最操心的活是看雞,,在大人的監(jiān)督下,不時去窯頂上看看有沒有雞吃麥子,,雖然窯頂都塞了刺,,總有聰明的雞能鉆空子進去,,偷吃曬著的麥粒,,最不得不忍耐的活是收麥子時給大人撐毛褳,麥子灌進去,,灰土涌上來,,直嗆鼻子。麥粒要曬三四遍才能入庫,所以這種不情愿必須忍受三四次,。最緊張節(jié)奏的是個別時候,要趕在午后雷震雨前把攤曬的麥子收起來,,耳里聽著滾滾的雷聲,又掃又裝,,有一種與雨點賽跑的興奮與激動,,總之,,我對于老家的記憶,初夏是最豐富最最有趣最美好的,。
還有收完麥子后,,一定會有一頓飯是吃新麥面蒸出來的饅頭,我家大人總是會讓小孩先嘗,,剛下籠的熱氣騰騰的饅頭,,手都不敢碰。還有過端午的涼粉,,都是新收蕎麥面粉打的,,熱水汗臉的從外面回來,,窯洞里涼森森的,,新蒜抖的涼粉也是涼森森的,那是初夏家的味道,??蓯旱氖墙Y(jié)伴而來的蠓子,灰白色的,,咬人真難受,,所以每天晚上睡覺前,爺爺就開始例行公事點艾葉熏蚊子,,記憶中初夏的爺爺就有這個畫面,。老家的端午節(jié)沒有粽子,因為老家沒有大米,但有配索,,那是五色線搓成的,,一覺醒來后發(fā)現(xiàn)手腕上多了一個彩色細鏈,新了個新,,看了個看,,心情會好一整天。如今想來,,那應(yīng)該是初夏媽媽的愛或者奶奶的愛,。
謹以此文紀念2013年的端午節(jié),紀念我遠去的少年時光,,紀念我1994年夏天在北大收到奶奶去世的書信,,時過近20年,慶幸爺爺仍然健在,,最近兩天一頓飯還能吃四個媽媽親手做的茄子包子,。邢小蘭
責(zé)任編輯: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