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金秋時,,太行山中的昔陽小城秋意漸濃,,曾經(jīng)的記憶中,,似乎只有大寨名頭最響,這次,,在朋友的帶領下,,我們繼續(xù)向大山深處行進,蒙蒙的晨霧中,,林木蔥蘢,,蒼翠欲滴,秋陽里散落大地的小村,,珍珠般潑灑在廣袤的山間,,其中,最令我不舍的,、能感觸鄉(xiāng)野氣息的,,是深藏于太行山腹地的北巖村,真乃現(xiàn)實版的世外桃源,。
驅(qū)車駛出大寨,,穿過古鎮(zhèn)皋落,很快就進入深山中,,沿著一條新開的盤山路,,不一會就繞上一座大山的半腰間,山勢巍峨起來,,峰巒像從頭頂上飛來,,崢嶸且險峻。透過車窗,,目光撫摸著滿山的斑斕,,紅葉黃葉不時在樹梢上飄過,人便恍如走進畫里,。險峻的盤山公路上,,幾經(jīng)曲折盤繞,終于在一處懸崖前停下,。原以為行至盡頭,,想就此作罷,然步入崖邊展眼一望,,卻別有一番天地,。
在四面懸崖峭壁,崖頭草木蔥蘢,、山花爛漫的環(huán)抱之中,,一個古樸的小山村穴居于崖底。遠眺對面的崖壁上,,依稀可辨地寫著三個紅色大字:“北巖村”,。
近年我常穿行山野,到過不少村落,,見過不少房屋,,但北巖村這樣的村落還是第一次見,。遠望北巖,山底有檐,,檐下有村,,整齊的古村落,錯落有致,,背靠大山,,渾然一體。幾十戶人家攢居于懸崖下面,,懸崖底部向里凹進去,,形成一個巨大的石窠,房屋就從石窠中建起,,一直延伸至水泥路邊,,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漫不經(jīng)心,。蜿蜒逼窄的街巷,隨心所欲地穿來繞去,,將各家各戶連接起來,。村前是百畝良田,一馬平川,,蔚為壯觀,,在被山風洗過,纖塵不染的陽光下,,農(nóng)人們正忙碌地收秋,,有牛歡馬叫的耬鈴之響,也有農(nóng)用機械的大聲歡唱,。玉米堆放在一個大場上,,圓形的敦實,就像一座座小山;長形的雄壯,,更像是多色的長城,遠遠看去像詩行一樣,。朝陽下,,那一抹霞光照在這玉米場上,遠處的山,,近處的樹,,掩映在金暉下的霧靄中,親切而溫馨,,若是陶公再世,,定有絕唱與人間,。
從崖壁上開鑿的一條道下去,村口兩棵千年古柏映入眼簾,,神奇的是兩株柏樹完全長在大石頭之上的,,如紳士一般恭迎著來客。當北巖村無遮無攔地呈現(xiàn)在了我的面前時,,我心中還是充滿了神奇和震驚,。這是一個安居在天然石崖下的村莊,房屋依據(jù)巖崖的空間而建,,坐落在檐內(nèi)的人家,,因為不怕雨水沖刷,石頭房屋上,,頂都是泥土做的,,至今還很結實堅固。也許是這幾年農(nóng)村大量村民外遷城鎮(zhèn)的緣故,,許多房屋已呈破敗之勢,,關門上鎖者居多。只有在房屋間蓬勃生長的樹木滿頭綴滿秋葉,,投下一片片閑適的蔭影,,仰望去金黃一片,像剛做過頭飾的新娘,,熱烈中透著成熟,,讓人不禁怦然心動。還有掛滿枝頭的杮子,,碩果累累的蘋果,,從石墻上斜逸一枝出來,搖曳著像是美目流盼,,濃濃的果香在小村的上空暈溢飄蕩,。
一上午在村里轉(zhuǎn)悠,不覺已近中午,,秋收的人們開始荷鋤挑擔陸續(xù)返家,,馬路邊一戶人家,是新修的房子,,院子也不小,,看院里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此,家長里短,,閑話古今,,我也循聲進入,原來,這家因占據(jù)了村里的“有利位置”,,開了一家小賣店,,所以也就兼作了北巖村的“會議中心”。和老鄉(xiāng)聊天得知,,村里有70來戶人家,,200多口人,村不大但姓氏頗雜,,有十幾個之多,,翟姓、李姓居眾,,其中還有很少見的“青”姓,。原來村中人丁興旺,這幾年有的搬遷走了,,有的外出打工去了,,人也越來越稀落了,村里主要勞力多是留守老人,,好些破舊的祖屋已經(jīng)無力整修,,只能得過且過。
從北巖村出來,,站在一堵破損的石墻邊,,望著溫暖空曠的山野,我既羨慕北巖人的安逸,,又感嘆堅守大山人的閉塞,。但正是與李大哥一樣對家園癡情不舍的太行人,才守住了一方凈土,,保全了像北巖村這樣的村落,,沒有被滾滾紅塵所吞噬,讓我們根植的厚土喪失殆盡,。
責任編輯: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