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冬,,因赴南昌參加第二屆中國散文詩歌作家神州行頒獎典禮,,路過西安時,,特意到著名的“小吃一條街”,品嘗“天下第一碗”老孫家羊肉泡饃,,感受了西安飲食文化的深厚底蘊。
下了火車,,離到南昌的242次快車還有充裕的時間,,我便和妻子乘公共汽車,向市中心的鐘樓而去,。從鐘樓向西100多米,,穿過鐘樓門洞,就進入北院門街,。雖然已是初冬,,寒氣襲人,但這里卻顯得人來人往熱氣騰騰,。
一進入“小吃一條街”,,我們就被這里獨特的景象迷住了:街內(nèi)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年代久遠的數(shù)座清真寺展現(xiàn)于眼前,尤其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化覺巷清真大寺及中國三大城隍廟之一的西安城隍廟,,獨具一格;街道全是青石鋪路,,早已被悠久的歷史打磨得凹凸不平顯得滄桑陳舊;就連那聳立的老槐樹,也被抹上了一層層皺紋;錯落有致的明清建筑,,顯得古香古色,,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仰之感;街道兩旁大大小小布滿了各種各樣的小吃店鋪,散發(fā)出濃濃的羊肉香味和煙火氣息,,尤其是令人垂涎欲滴的老孫家羊肉泡饃,香氣逼人!我和妻子選擇了一家窗明幾凈的老孫家羊肉泡饃店,,雖然這是個分店,,卻也人擠人顯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好不容易找了個座位坐下來,,服務(wù)員便遞上菜單,,我自然是要了碗羊肉泡饃,妻子選來選去,,要了碗羊肉面,。不一會兒,熱騰騰的羊肉泡饃就端上來了,。
我也許是餓了,,也許是急著品嘗這道名吃,顧不得細嚼慢咽便狼吞虎咽地吃將起來?,F(xiàn)在的饃已不再用手掰,,廚師把餅切碎,直接泡到熬好的羊湯里,。羊湯鮮嫩鮮嫩的,,羊肉軟爛軟爛的,,吃到嘴里特別香。原來,,老孫家羊肉泡饃的“十六味”精選調(diào)料,,出形、出味,、出香,,獨樹一幟;“肉、湯,、饃”煮成一碗羊肉泡的工藝,,十分精巧。
妻子的羊肉面也是香味四溢,,我倆互相比著吃起來,。我故意逗她說:“不吃老孫家羊肉泡饃,不算到西安!”她還了我一句:“羊肉面比羊肉泡饃差不了哪里去!”我又給了她一句:“差就差在文化上!”妻子不服氣地說:“羊肉泡饃有啥文化,,不就是個小吃嘛!”這時,,一個服務(wù)員走過來對妻子說:“阿姨,俺們老孫家羊肉泡饃可不是一般的小吃,,它還有段悠久的歷史呢!”原來,,老孫家羊肉泡饃是在公元前11世紀(jì)古代“牛羊羹”的基礎(chǔ)上演化而來的。據(jù)《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一絕味,武帝為其封官,,后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近代以來,牛羊肉泡饃更是成為馳名中外的西安飲食文化的代表,,曾獲得國家“金鼎獎”,、“中華名小吃”、“國際名小吃”等榮譽,,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說起我個人吃老孫家羊肉泡饃的經(jīng)歷,如今已經(jīng)是第三次了,。最早的一次是整整二十年前,,我遠赴云南采寫紅塔山、紅河煙時,,路過西安,,我多年未見的也是初戀的老同學(xué)伶兒,請我吃老孫家羊肉泡饃。因為那是我第一次品嘗,,再加上是特殊的人來請,,我就吃的特別有味道,特別有感情!第二次是在十幾年前,,我和我們村的幾名村干部去西安出差,,遠房侄子玉寶恰巧是伶兒的姑父,貴客上門,,伶兒的父親請我們吃老孫家羊肉泡饃,。那是個夏天,來到一家店鋪,,卻碰到停電,,熱騰騰的羊肉泡饃加上火辣辣的天氣,直吃得我們汗流浹背熱火朝天!我一邊有滋有味地品嘗著老孫家羊肉泡饃,,一邊回憶著前兩次的情景,,我的眼前仿佛涌現(xiàn)著那個有關(guān)老孫家羊肉泡饃的美麗傳說: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前受困于長安,終日過著忍饑挨餓的日子,。一日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掌柜的見他可憐,遂讓其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后給他澆了一勺滾熱的肉湯放在火上煮透,。趙匡胤狼吞虎咽吃過后,感到它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過長安,仍不忘當(dāng)年在這里吃過的牛羊肉煮,,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牛羊肉泡饃,仍感鮮美無比,,就重賞了店鋪掌柜,。皇上吃羊肉泡饃的故事一經(jīng)傳開,,羊肉泡饃從此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的贊美詩句!西安老孫家羊肉泡饃獨具特色,,被食客譽為“天下第一碗”,。我有幸三品老孫家羊肉泡饃,實在是口福非淺啊!
作者:夏全發(fā)
責(zé)任編輯:鞏鵬
上一篇: 執(zhí)念鄉(xiāng)村
下一篇: 傳承千年不衰的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