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搖籃里的“最初中國”
喬忠延
黃河搖籃,,是國人對黃河這母親河的比擬與尊崇,。其實,登高瞭望黃河還真有一個酷似搖籃的彎道。
有歌唱道“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回答是“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九十九道彎肯定不是準確數字,只是用國人習慣形容最多的數字,,來喻指黃河彎多得不能再多,。在這多得不能再多的黃河彎里,那個酷似搖籃的大彎在晉南,,中心位置在古代堯都平陽的范疇,。這里西面是晉陜峽谷,黃河蜿蜒南行,,行至華山腳下順勢調頭東去,,繼續(xù)蜿蜒前行。越過鄭州與邙山作別,,舒緩著彎轉進大平原向渤海挺進,。這一彎一轉酷似巨人的擘畫,大地上出現了一個幾近“U”的博大圖案,。對于這個圖案,,自古以來就有不同理解,史學家喜歡稱之“三河之間”,。晉陜峽谷為西河,,轉彎流向鄭州為南河,蛇曲北上為東河,。文學家不作條分縷析的解構,,眼睛中看到的博大“U”形圖案則是一個活脫脫的搖籃。
搖籃,,多么溫馨親和的比喻,。這個搖籃,不是媽媽呵護嬰兒的搖籃,,而是“最初中國”的搖籃,。如果你親臨過晉陜峽谷,,俯瞰過在幽深溝壑間靜靜流淌的黃河,再回眸身后的黃土高原,,必然會生出疑問,,低于高原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黃河水根本無法澆灌垣頂上的土地,,干涸的土地如何生長禾苗?禾苗無法生長,,別說生成“中國”,先民也無法生存呀!不假,,只是“中國”并非籠統(tǒng)的概念,,是由先民簇擁出來的闊大家園。
對于這疑問最好的回答,,是破譯壯闊黃河潛藏在激流中的密碼,。黃河從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出發(fā)時,只是“泉眼無聲惜細流”的一股涓涓清水,,可是到了下游竟有了“黃河萬里觸山動”的激昂聲浪,。從無聲細流,到浩蕩洪波,,大音希聲的黃河恪守的密碼并不復雜,,僅是“處下”兩個字而已。在全長5464千米的流程中,,13條大支流歸順了黃河,,才使黃河由涓涓細流,壯闊為浩浩巨浪,。黃河的支流還有支流,,支流遍布,密如水網,。這些水網中的玉液瓊漿如同母乳一樣,,滋養(yǎng)著大地,也滋養(yǎng)著大地上的草木禾苗和野獸飛禽,。當然,,從野獸飛禽行列中脫穎而出的智人、先民,,更是黃河恩養(yǎng)出的寵兒,。
明曉了黃河因處下而豐盈,而壯闊的法則,,收回目光再觀賞那個“U”形搖籃,,一道長達713千米的河水蕩漾著粼粼碧波流過來了,。這河流幾乎貫穿了山西南北全境,,而且,,運用黃河處下的法則先后將瀟河、文峪河,、澮河等河流納入自身的軀體,,尤其是到了山西南部放緩流速,讓兩岸大地盡情享受清冽的甘霖,。這就是歌曲《人說山西好風光》唱頌的汾河,。正是汾河乳汁的滋潤,這方水土才由空洞的“三河之間”,,成為黃河搖籃,,哺育出最初的“中國”。
最初的“中國”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燦亮標識,,也是黃河搖籃賜予炎黃子孫的光榮和驕傲,。人類進入二十世紀之后,文明探源成為不少國家的考古命題,。探究清楚自己的先祖從何處來,,帶著何種基因,對于向何處去會有更清醒的認知,。繼上世紀末,,我國夏商周斷代工程交出圓滿答卷后,中華探源的考古工程在神州大地上從容而入微地進行著,。漸漸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fā)展進程的典型代表,紅山遺址,、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石峁遺址和二里頭遺址,,像五顆閃耀的紅星那般吸引了國人的目光,。何止是國人,令整個寰球上的人不得不矚目禮敬,。
紅山遺址地處東北地區(qū)西南部,,形成于6000年前后;良渚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距今約5300至4300年;石峁遺址位于陜西省神木市石峁村,,距今4000年左右;二里頭遺址位于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距今約3800至3500年,相當于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四星璀璨,各放異彩,只是在良渚遺址,、石峁遺址與二里頭遺址的時段承接上,,還有無法彌合的縫隙。別急,,現在該請?zhí)账逻z址亮相了,,其位置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年代距今約4300至3900年,。這一亮相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承接猶如天衣,,毫無縫隙。最為令人欣喜的是考古界對陶寺遺址的定論,。這定論撰寫在了初中一年級歷史教科書上:“這座大城很有可能是堯都平陽,,可見當時的黃河中游地區(qū),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p>
這個“早期國家”,延續(xù)發(fā)展,,催生出大大小小的邦國,,進而形成了最初“中國”的格局。
可是,,流水帶走時光的同時,,也帶走了往事,還帶走了世人關于往事的記憶,。如果不是典籍中簡略的幾行文字,,黃河搖籃、汾河谷地滋生國家的歷史,,幾乎要化作子虛烏有,,幾乎像是今人模擬出的元宇宙一般。1926年,,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在晉南組織考古發(fā)掘,,抵達臨汾,也就是古代的平陽,,曾深情地贊嘆和熱切地叩問,。
他贊嘆:“這是一個勾起人們歷史遐想的城市——帝堯的古都!”
他叩問:“中國的讀書人又有誰不熟悉這位偉大君王的種種高尚品德呢,可是,,他究竟建造過一個雛形的城市沒有?”
我求證了一下,,李濟先生錯過陶寺遺址的因由應歸結為時令不佳。他到達臨汾是這年的2月25日,,農歷正月十三,。距離驚蟄還有十天,,如果他有耐心住在臨汾,可能會早一點掀開黃土探到堯都,。在臨汾節(jié)氣民諺的譜系里有句:“驚蟄不耕田,,不過三五天?!边@是民間多年口口相傳的節(jié)氣與地溫同步變化的規(guī)律,更透徹些說,,是驚蟄一過地門就打開了,。地門就打開了,多么形象逼真的描摹呀!自然,,驚蟄之前地凍如鐵,,鏟不下去,刨不開來,,哪能探到黃土覆蓋著的歷史,。
李濟先生那聲熱切叩問,如今可以完滿回答了,。帝堯在臨汾確實“建造過一個雛形的城市”,,而且這個“雛形的城市”就是雛形的國家。1978年,,汾河東岸,、崇山腳下的原野上,出現了一個忙碌在田間,,卻與耕種毫不搭界的群體,。他們刨開了黃土,沒有下種,,還在層層掘深,。掘深也與農民不同,農民使用的銑镢他們也用,,更多的卻是使用類似于瓜田侍弄秧苗的小鏟子,,還有種地根本不用的小刷子。刨著,,鏟著,,刷著,一干就是40余年,。這支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以及臨汾地區(qū)專家組成的考古隊,,先是揭開了多座墓葬,再是挖出了城墻遺址,,繼而又掘開了觀象臺遺址……欣喜,,驚喜,一個連著一個。將這些喜訊像字符一樣排列組合一體,,形成的標識更是振奮人心,。宮殿區(qū)、窖穴區(qū),、居住區(qū),、手工業(yè)作坊區(qū)、墓葬區(qū),、祭祀區(qū),,以及祭祀區(qū)中的觀象臺,都環(huán)繞在城墻遺址之中,,形成了280萬余平方米的城市,。都城,一座規(guī)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都城出現了,國家呈現了,,“中國”發(fā)軔了,。
或許國家雛形的形成,帝堯以及當時的先民都會不以為然,,他們只有生存條件改善的感覺,。然而,后世子孫回望當初那卻是一個劃時代的開端,。時光推移至2000年后,,世界進入當代人喜歡稱作軸心時期的歷史階段。此時,,印度出現了釋迦牟尼,,他用佛性的覺悟與智慧,讓生命離苦轉樂;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他接受祖先傳下來的宗教,,肯定人類社會的法律,更強調思考,、自我反省和真實對話,,樹立了后世哲學家和智者的典范;猶太人中出現了耶穌,他將舊約和新約的差別視為從律法變成慈愛,、仁愛,,強調神不需要禮物,仁愛勝過祭獻,。在這樣一個全球圣賢紛呈的時刻,,中國沒有缺席,,出現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巨人,。老子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鬃用鎸ΧY壞樂崩的春秋戰(zhàn)國,將仁愛與禮儀作為救世良方,。師法孔子的孟子,,更是把仁者愛人置之前所未有的高度,強調民本思想,,亮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而無論老子、孔子,,還是孟子,,他們思想源流都可以承接在堯、舜,、禹那里,。《中庸》寫道:“仲尼祖述堯舜”,,堯,、舜、禹在催生國家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言談和舉止,,順流而下,一代一代的后世子孫延續(xù)著他們的基因,。
黃河搖籃初創(chuàng)“中國”的時期,,也是歷法、道德,、法律,、禮儀的初創(chuàng)期,文字同樣處于初創(chuàng)期,。那簡單得極不完善的象形文字,,根本無法準確記錄和梳理概括那個時代的非凡作為。當往昔的基因血脈祖輩相傳,,如今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凸顯在我們面前時,,醒目的標識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
講仁愛,,帝堯對民眾的那種愛,是發(fā)自本心的大愛,?!缎聲ば拚Z》中記載,帝堯曰:“吾存心于先古,,加意于窮民,,痛百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故一民或饑,,曰:‘此我饑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帝堯心系萬民,,把眾生的痛苦憂慮掛在心上。一個人饑寒,,自責是他沒有領導好;一個人犯罪,,自責是他沒有教化好呀!這是仁愛的體現,也是注重民本的體現,。為此,,帝堯才會開動腦筋,組織班子,,派出羲氏,、和氏觀天測時,打開天日的運行法則,,確定歷法與節(jié)氣,,指導耕種與收獲。頒布節(jié)氣,,適時播種,,變有種無收、廣種薄收為豐衣足食,,讓先民終于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好日子,。
原來以為延續(xù)帝堯精神而提煉出的優(yōu)秀文化核心價值,屬于理性思考與邏輯概括,,而初始的狀態(tài)是混沌的,,何曾想到這非理性的仁愛中包含著重民本,、守誠信的因素呀!
重民本,這好理解,,帝堯為什么要觀天測時?就是為了提高稼穡水平,,多收粟谷,改善先民生活,。他想到了,,也做到了。那與守誠信有何關系?誠信,,首先在誠,。孟子對誠的定位是:“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甚為先民饑餓而焦慮的帝堯,,決心打開上天的法則,,而且篤行不移,終至如愿以償,,掌握了歷法,,悟得了節(jié)氣,。先民適時播種,,從此衣食無憂。安居樂業(yè)的眾生在村巷歌詠:“立我烝民,,莫匪而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边@古老的歌曲被稱作《康衢謠》。為什么吃飽飯不再是難事,,不再需要費心竭慮?因為有了帝堯的法則,。帝堯的法則就是歷法與節(jié)氣,掌握了天道的他,,增加了地上的收成,,取得了人民的信賴。這便是誠信之源,,我不清楚當年許慎編著《說文解字》是不是仰望圣賢,,看到了帝堯揭示蒼穹奧秘的大舉,只知道他對誠信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誠信,雖然后來泛化為講信修睦,、童叟無欺的人格標準,,但是本源卻是因為正確認識了天道,而得到眾生的信任和敬仰,。
以此推及,,崇正義的初心也維系在帝堯的行為舉止中。正,,正道,、正確、正當,、公正,,合乎天道倫理。義,,《中庸》釋為:“義者宜也”,,適宜、合理,、正當方為宜,。義隨正而為,正行義隨,,甚至當正受到阻礙,、損害時,仍在繼續(xù)堅守,,不惜舍棄自我利益和生命,。帝堯和他組成的團隊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不辭辛勞,,如《尚書·堯典》所載,,奔波在南方的交趾、北國的幽都,、東面的旸谷,、西面的昧谷,遇到再大的風險都義無反顧,。這正是后世子孫崇尚并光大的正義,。荀子說“義者循理”,也是遵行這國家初創(chuàng)時期形成的天道倫理,。
如果打開《尚書》的開篇之作《堯典》仔細品味,,尚和合的溫馨氣韻就會撲面而來,。帝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翱嗣骺〉隆笔呛椭C自己的內心,,“以親九族”是和諧家庭與親族,“平章百姓”是和諧身邊的要員,,“協(xié)和萬邦”是和諧各個邦國,,達到天下一統(tǒng)?!袄杳裼谧儠r雍”,,是所有平民都變得融洽美好,這不僅形成了和合的最佳氛圍,,而且跨入了“求大同” 的最高境界,。實現這大同境界,并非武力征討,,沒有流血漂杵,,而是《堯典》所記載的“敬授民時”。帝堯欽定歷法,,初識節(jié)氣,,沒有輕舉妄動,,先在自己的唐部族試用,,靈光了,豐收了,。豐收帶來了豐衣足食的喜悅,,也帶來了糧食被偷的憂慮?;膺@憂慮是在住地周邊添加了圍墻,,何曾想到這圍墻就是國家初生的標志。最初的國字為“或”,,“口”就是圍墻,,“戈”就是拿著武器守衛(wèi)家園。后來,,才演進出繁體字“國”,。自己所在的唐部族按照節(jié)氣指導農耕五谷豐登,,形成唐國,仁愛的帝堯才推廣到各部族施行,。各部族按照節(jié)氣適時播種,,同樣靈光,同樣豐收,,萬眾歸心,,萬邦歸順,一統(tǒng)天下緣此而水到渠成,。這一統(tǒng)天下是所有部族都進步了,,都演進為了國家,一時間在帝堯所在的唐國周邊,,出現了萬國林立的格局,。唐國成為萬國擁戴的“國中之國”,“國中之國”簡稱為“中國”,,“最初中國”就這樣躍現于神州大地,。雖然,這個“中國”還只是地理格局的稱謂,,卻為當今中國預設了最好的名字,。
黃河搖籃,“最初中國”,,賜予中華兒女的不僅是五千年文明的榮光,,還有流淌在血脈中的道德和智慧基因。敲擊至此,,忽然想到曾經看過的一本書《天道與人文》,,作者是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他在書中指出:“四季之遞嬗,,中國知之極早,,二至、二分,,已見于《尚書·堯典》,,即今日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痹谶b遠的上古時期,,黃河搖籃形成了最早的國家,國家的形成是農耕文明跨越遞進的成果,跨越遞進的因由是農歷節(jié)氣指導耕種的結果,。竺可楨先生一句“中國知之極早”,,標志著那時我們領跑于人類,后來我們雖然下滑了,,并行于人類,,追隨于人類,但是,,我們攜帶著先祖不甘落后,、奮力爭先的基因。這基因正是當今實現民族復興最需要的強大精神動能,。
復興,,以古之規(guī)矩,開今之生面,,興當代生機,,靠什么?喚醒基因,強化動能,,是時代的需要,。河汾大地、黃河搖籃就潛在著復興最需要的活力,。先前清淺的我,,對帝堯和他那個團隊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不屑一顧。以為那充其量也不過是農耕文明的一次跨越,,如今需要的是由工業(yè)文明向智能文明攀升,。探究這早就被工業(yè)文明甩在身后的農耕文明,還能有什么價值和意義,。何曾想切入其中,,猶如掘進富有的金礦,不只有燦亮靈魂的核心動能,,還有催人奮發(fā)的進取精神,。制歷法,定節(jié)氣,,授民時,,前無古人,在先祖的漫漫求索中創(chuàng)新意識脫穎而出,。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平凡的日子注入嶄新的光色,,讓重復的日月煥發(fā)出嶄新的生趣,,這才能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堯都平陽的源頭活水,,潤澤千年萬載;
黃河搖籃的創(chuàng)新動能,滋養(yǎng)千秋萬代,。
“最初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輸送最需要的精神能源!
(原載《中國民族》雜志2024年第2期)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