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可是,我小的時候卻極少有花燈可玩,,更別談什么“鬧”了,。原因嗎很簡單,家窮。大人沒錢給小孩子買什么花燈,,為小孩子糊燈籠也沒有那個心情,。好在人什么時候都是要吃飯的,,在元宵節(jié)蒸饅頭時,,大人總會順便給我們蒸上幾個面燈。白面的也好,,雜面的也好,。
蒸面燈其實很簡單,就是把饅頭那么大一塊面捏成碗兒形,,面要死面,,活得要硬,面里還要加點兒鹽,,捏好后跟饅頭一塊蒸,。甭以為面燈只是給小孩子玩的,我娘說了:面燈是糧食做的,,要愛惜,,玩完了還能吃。等元宵過了,,那些被點的半生不熟的面燈真的被娘用刀切了,,放在鍋里炒巴炒巴,就當飯吃了,。
面燈蒸好以后,,要用棉花搓個燈芯倒上油。燈芯里要里加根火柴桿兒,,否則燈芯無骨,。娘做好面燈以后還不是馬上就給我們玩兒,她還要端著燈這兒照照,、那兒照照,,照得最多的地方是鍋屋。娘端著面燈嘴里還總是念念有詞,。娘念叨什么呢?后來我們才聽清,,她總是對上天保持敬畏,想借著元宵節(jié)的燈火祈求上蒼讓家人溫飽,,祈求上天把那些藏在陰影里的邪氣驅(qū)逐,。記憶中,娘在蒸面燈時還要在燈邊上捏鼻兒,。捏一個鼻的代表一月,,捏兩個鼻的代表二月,、三個的代表三月……面燈蒸熟后揭蒸籠,,哪個面燈里的水多就代表哪個月的雨水多。
在缺食少衣的年月,玩總是奢侈的,,有面燈玩更是奢侈的,。盡管面燈沒有紙燈籠華麗,盡管面燈經(jīng)不得風吹,,但我們?nèi)院軡M足,。我們一只手端著燈一只手捂著,生怕被風吹滅,,小心翼翼地捧著走東家竄西家,,一會兒三五成群一會兒單行獨走,一會兒鉆進深深的胡同企圖把無邊黑照亮,,一會跑上馬路匯入各種燈的海洋,。一年里第一個圓月出來了,亮堂堂的,,月光灑在地上,,大地像鍍了金。遠遠的望過去,,那些燈真像月光里一片片流動的星星,。
一碗油點完,大人往往不舍得再給孩子們添,。那時候油是多么寶貴呀?油燒完了,,面燈差不多也烤熟了,這時候我們也差不多也餓了,,許多小朋友拔掉燈芯就把面燈吃了,。烤熟的面燈很香,,像鍋巴,,嚼起來磕巴磕巴響。如今,,每年過元宵節(jié)我就想起了兒時的面燈,。我覺得點哪種燈都不如點面燈有意義,它是貧苦中的快樂,,能把窮日子照亮,。
作者:劉開學
責任編輯: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