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全村人僅靠村東幾百畝旱年顆粒無收的地,,家家都過著既缺糧又缺錢的日子。每到秋末冬初,,我常??匆娫谀躯}堿灘的曠野上,,一些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農(nóng)民彎著腰,、駝著背用刨板刨硝土,,然后將硝土倒進大鐵鍋里點火去熬,到了第二天那橙紅色的水結(jié)晶后,,再撈點結(jié)晶硝換點油鹽錢,,河灘并不會給人們多豐厚的回報。
為了能讓荒灘長出糧棉,,縣人民政府決定從汾河里抽水壓堿,。1955年,,政府組織汾陰、高陽,、北莊,、南莊、大李等沿河灘村莊的干部一次次地開會,、勘測,、研究,最后選擇在我村西邊的“塔下”建一座鍋駝機抽水站,。挖渠道,、蓋機房、安裝鍋駝機,、開閘抽水,,僅半年時間就完工了。當(dāng)清粼粼的河水流進鹽堿灘時,,人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抽水壓堿啦,堿地能種莊稼了,!”當(dāng)年,,政府給我村調(diào)來“碧瑪二號”麥種,秋分時節(jié)種上,,沒幾天便破天荒長出綠油油麥苗,。由于灌溉有保障,又種的良種小麥,,第二年凡是已“入社”的農(nóng)戶,,每口人都分到了91公斤小麥,大家吃上香甜的白饃,,都稱贊共產(chǎn)黨好,、人民政府好。
20年過去了,,村里早已通上了電,。那臺曾為抽水壓堿立過汗馬功勞的鍋駝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電機帶動的大排水量水泵機組,,人民政府又幫村里從南方買回稻種和蓮藕,。從此,汾陰村的河灘地全都種上了水稻和蓮菜,。夏天,,漫灘接天蓮葉無窮碧;秋天,,人們在稻花香里說豐年,,昔日的鹽堿灘嬗變成北方的小江南,。如今,千年的荒灘成了人們致富奔小康的“刮金板”,。
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奮斗令人蕩氣回腸,,60年的滄桑巨變令人振奮鼓舞,60年的變遷證明,,中國正在走向繁榮,、富強、昌盛,。(上官建國)
來源:臨汾日報
【責(zé)任編輯: 李甲】
責(zé)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