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我的青少年時期,,是在家鄉(xiāng)——鄉(xiāng)寧度過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中許多大事的細節(jié)似乎記不太清楚了,,倒是年少時的一些小事卻每每在閑暇之時,,如過電影一樣歷歷在目,,有時想著想著,不知是否真的有意思,,自個倒悄然笑了,。于是,我從記憶深處隨意采擷了幾個片段,,權當一種鄉(xiāng)思的表達,。
兩個沒看成戲的同學
大約在1966年以前的若干年里,也就是“文革”開始前的一些年,,鄉(xiāng)寧縣城幾乎所有大型活動,,如唱戲、演電影,、耍雜技,、群眾集會等都在解放臺舉行。所謂解放臺,,是一個位居縣城南邊,、占地約五六十畝的大廣場和廣場北側一座雄偉壯觀、鳥獸型瓦當覆頂,、臺面很大的戲臺的統(tǒng)稱,,據說系閻錫山的部隊盤踞鄉(xiāng)寧時所建,舊稱“轟隆臺”,,解放后改了個很時髦的名字:“解放臺”,。在解放臺唱戲,、演電影有很多好處:露天、場子大,、進出自由,。每有活動,孩子喊,,大人叫,,歡笑、吵鬧聲不絕于耳,,倒成了一道風景線,。最大的不好處是唱戲、演電影時場子沒有屏障遮擋,,戲臺東,、西、南三面主要靠舊城墻和家戶院落將戲場和外邊隔開,,而舊城墻又破敗,、多豁口,每次唱戲,,劇團要出動好些人把守城墻,,隔一段一個人,防止無票者進場,。更難管的是我們家的院子,,這個院子雖名曰“書院巷”,但卻沒巷,,一個地道的四合大院,,出院門就進了戲場。所以,,書院人看戲是可以不買票的,,劇團也認可了這種不成文的規(guī)矩。但這又帶來了一個問題,,小小縣城,,人們抬頭不見低頭見,互相熟悉,,有些又沾親帶故,。所以,每次唱戲之前,,我們院幾戶人家里總是擠滿了不買票卻要看戲的人,劇團清場的人來了趕也趕不走,,逃票者說我是“串門子”,、“走親戚”,。幾經爭吵、辯論,,最終,,劇團還是定下硬規(guī)矩:除本院人之外,其他所有人在劇團“吵臺”(開戲前鳴鑼擊鼓吹奏,,相當于為唱戲做廣告,、招攬觀眾)開始時,必須被清理出戶,、出院,、出場子。
當年群眾文化生活單調,,除了看戲,、看電影,再少有其他活動,。我們東街小學四年級同學中,,盧會榮和陳新民兩人都特愛看戲,愛到戲園子里湊熱鬧,,家里大人又不給買票錢,。一次,聽說劇團晚上要演出《火焰駒》后,,兩人下午一到學校就把我叫出教室,,拽到墻角,鬼鬼祟祟地和我商量:將他們在劇團清場前一個小時,,悄悄鎖到我家堆放雜物,、黑咕隆咚的西窯里,待清場結束后再開鎖放他們出去看戲,。我們依議而行,。果然,劇團清場的人隔著西窯門縫看了看,,里邊靜悄悄,,無聲無息,就轉身走人,。但那天母親讓我早早到場子放板凳占地方,,開戲后,又演得特別精彩,,大花臉“騎”著“火焰駒”滿臺又跑又唱,,鑼鼓敲得震天響,一高興,,我把鎖在西窯的兩位同學忘了個一干二凈,。等戲唱完,,散場,搬著板凳回家,,聽到西窯傳來急促的敲門,、喊叫聲,才知壞事了,,盧會榮,、陳新民二人在又黑又冷、連個坐處也沒有的西窯里被鎖了整整三個多小時,。急急慌慌找鑰匙開門,,放出二人。面對二人的嗔怪,、懊惱,,我一個勁兒賠不是,連稱“太對不起,!實在對不起,!”將二人送出院門,歉疚地望著他們在寂靜的夜晚離去,,遠遠地還聽到嘟嘟囔囔的抱怨:
“還不如在家里睡覺哩,!”
“是哩!”
“以后再不讓他弄這事了,!”
“就是哩,!”
兩個女搭檔
那年,農業(yè)學大寨最紅火熱鬧的時候,,我?guī)ьI鄉(xiāng)寧縣城關公社城關大隊農建專業(yè)隊在西門河鄉(xiāng)寧一中對面筑壩造地,。筑壩用的石料由幾個精明干練的壯勞力在河邊的采石場用炸藥將石崖炸裂,再用撬棍將石塊撬下去,,由其他勞力用平車拉到壩址,。當時,在社員中流行著一個詞叫做“混工”,,意即給集體干活出勤不出力,,能混得掙了工分就行,也由此引出了許多吃“大鍋飯”,、搞“大呼隆”的笑話,。
為了防止偷懶,調動大家干活的積極性,,我采用了小包工方法,,即由集體提供平車,一個男勞力搭配一個女勞力,,每從料場往壩址拉一方石頭,,給記1.8個工,,多拉多得,所得工分由兩人自己分配,。于是,男女勞力各站一邊,,讓男勞力自己挑選搭檔,。到最后,女勞力挑得只剩下剛從學校返鄉(xiāng)不久,、沒經過勞動鍛煉的兩個人:閆梅英和鄭建梅,。我對她們講:“既然沒人要你們,那你們就只好跟我干,,也不給你們搞定額了(因我是大隊干部,,可以不按定額記工),每人每天記9分工,!”于是,,我往平車上裝石頭,她們一個人協(xié)助我裝車,,一個人壓轅桿,。拉實車時,她們在后面推,;卸完石頭,,她們輪換著拉空車,倒也配合默契,。
在高低不平的河灘路上拉滿滿一平車石頭,,一千多斤重,真叫費勁,。一次,,我肩上拉背帶,兩手壓轅桿,,腰彎得像張弓,,頭幾乎挨到河灘地面,一步一步往前挪,,覺得越拉越沉,。“你們用勁著嗎,?”我問,。“用著哩,!”兩人異口同聲回答,?!岸际箘磐疲 薄班?!”兩人又回答,。在過一道小土坎時,我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埋頭拉車時,,透過平車底部往后看,,能看到后邊、兩個推車人小腿至腳面部分,,而且由此能判斷兩個人中任一人使勁不使勁:如果小腿傾斜,,腳尖緊蹬路面,腳后跟不著地,,就說明她在用力推,。如果兩小腿筆直,雙腳著地,,就說明她只是手搭在車上,,沒用勁?!伴Z梅英,,腰直得像棍,能用上勁嗎,?”低頭拉車的我一聲喊,,車后左邊的兩條小腿和腳馬上朝前傾斜了!“鄭建梅,,是車拉你還是你推車,?”右邊的兩條腿又立刻用上了勁兒!兩位女士當時納悶:“咋不回頭看就知道誰用力,,誰不用力了呢,?大隊干部就是能!”干活歇下來以后,,我把判定誰出力不出力的秘密告訴了她倆,,她們也把干活當中各自分心的秘密告訴了我。一個說:“我當時正想,,咋那么多男勞力選人,,就沒有一個看中我呢?是我長得丑,,還就是力量弱,?”另一個說:“我正想,干農活太苦了,這個‘農門’要想辦法趕快跳哩,,跳出去后爭取當個吃國庫糧的小學教員,,或當個供銷社售貨員,往門市部一站,,頭再燙一下,,然后……正想得美哩,你一聲喊,,把美夢驚跑了,!”
30多年過去了,我大學畢業(yè)后七跳八轉,,最后在省水利廳謀了個工作穩(wěn)定下來;鄭建梅真的跳出“農門”,,中師畢業(yè)后也七跳八跳,,調到太原東方機械廠子弟學校任教;而閆梅英卻多年未見過面,,聽說在鄉(xiāng)寧縣東街小學當副校長,,工作很出色。
兩個小紅薯
我從鄉(xiāng)寧縣東街小學畢業(yè)時,,正是“文革”最亂的時候,,父親被單位的紅衛(wèi)兵停發(fā)工資勞動改造,哥哥正上大學,,家中因給生產隊交不起糧款而分不到糧食,。無奈之下,我沒再繼續(xù)上初中,,十四五歲就開始混在大人們中間掙工分,。當時雖然年齡小,但隊長王瑞玉卻很看重我,,很把我當回事兒,,讓我當了生活隊的記工員,有些活兒還和別的勞力一樣派給我,,比如:晚上在地里看菜園,、護莊稼,或列席生產小隊干部會議,,這使我當時挺自豪,、挺神氣,覺得自己也算個隊里的人物了,。但十四五歲,,終究還是個未成年的毛孩子,有些誘惑是實在經不起的。
那年剛立秋,,幾場好雨過后,,隊里的十多畝紅薯越長越壯,碧綠的紅薯葉蔓,,把土地蓋得嚴嚴實實,,連一只腳都踩不進去。王隊長說,,晚上得派人看紅薯了,,別讓賊娃子早早地就糟害它!于是,,在紅薯地頭搭了個草棚,,晚上輪流派兩個社員睡在棚里看護,每人每晚記1分工,。那晚,,輪到我和另一個社員值夜。這個社員只比我大兩三歲,,剛初中畢業(yè)回鄉(xiāng),。起先,兩人躺在草棚里看著天上的星星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聊著聊著,,聊到了紅薯蔓下的紅薯:葉子這么旺,蔓子這么粗,,紅薯該不小了吧,,該能吃了吧,現(xiàn)在的小紅薯該比將來出紅薯時好吃吧,。再后來,,不知是誰,先提出“咱們先挖兩個拿回去嘗嘗吧”的試探,。一陣沉默后,,紅薯的香甜戰(zhàn)勝了膽怯。于是,,兩人商定:每人只挖一個,,就嘗一下,而且各自只到地中間選一苗,,只在蔓下輕輕撥開表土,,揪出一個紅薯后將坑埋好,再在動過的土上撒泡尿,,葉子照原樣覆蓋,,誰也看不出來。接下去,行動就實施了,。第二天,,天剛麻麻亮,兩人把摸出的紅薯裹在鋪蓋卷里,,把鋪蓋夾得緊緊的送回了家,。此事過后連續(xù)兩天,相安無事,,兩人各自心中竊喜:“我們做得天衣無縫,,除了天上的星星,該是無人知曉了,?!庇诌^了幾天,隊里在馬號(飼養(yǎng)場)自報公議評工分(就是學習大寨的辦法,,先由社員根據個人體力,、技能、勞動態(tài)度,,自己申報每天能掙多少工分,再由社員分三組評定,,取中間值為應得工分),。評工結束后,王隊長像往常一樣作總結,,我在人堆里拿本書不經意地翻著,。猛然間,王隊長的一段話把我驚得魂飛魄散:“有的社員,,讓你去看紅薯,,你連自己都看不住,你以為跑到地中間挖,,別人就不知道啦,?你以為在一苗紅薯蔓下揪一個別人就看不出啦?你以為往動過的土上撒尿別人就當成是雨灑地皮啦,?你以為拿了紅薯卷到鋪蓋里,,把鋪蓋緊了又緊,趁天不亮往家拿,,別人就看不到啦,?回家蒸紅薯,灶房在院里,,紅薯蒸熟了不敢揭籠蓋,,怕同院鄰居看到,連鍋帶籠蓋一起端回屋里,吃著這種紅薯香甜嗎,?”哎呀呀,,一連串的動作、心理活動,,王隊長給抓了個準,,連細節(jié)都說得一絲不差,好像他就跟在我們身后,,鉆到了我們心里,。當時心慌得似擂鼓,偷偷瞄一眼我的那位同伴,,跟我一個樣,,臉紅得像豬肝,頭都快低到褲襠里了,。好不容易熬到會議結束,,王隊長也沒點我倆的名,猜不透是給我倆人面子,,還是在說別的人,,或者是他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又回頭用切身體會來敲打,、嚇唬別的社員,?反正后來王隊長再沒提過此事,見了我還是和過去一樣,,照舊信任,,照舊樂呵呵的,照舊讓我當記工員,。
只是,,那年秋天生產隊在地頭分紅薯時,我悄悄從自家的筐子里,,揀了個最大的紅薯,,趁人不注意,扔進了隊里的紅薯堆,。(張?。?/p>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序文】丹心歌解放 健筆寫春秋
下一篇: 孤獨的獨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