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襄汾學者李琳之創(chuàng)作的《中華祖脈》一書出版,這部歷史文化散文一問世就得到了許多相關(guān)人士的肯定,。
李琳之多年來一直從事根祖文化研究,,他不僅讀“有字之書”,更讀散布在田間地頭的“無字之書”,。他循著我們老祖宗的足跡,,上山下鄉(xiāng),走東訪西,,實地考察這些先人活動的遺址廢墟,,尋訪中華文明濫觴之地的種種蛛絲馬跡,從中梳理出一條清晰的祖先活動脈絡(luò),,給了我們一個重新觀照“三皇五帝”和華夏文明源頭的坐標,。
不管是史料記載,,還是民間傳說,“三皇五帝”都顯得久遠,,這就使得我們的根祖文化研究有了相當?shù)碾y度,。《中華祖脈》試圖克服這些偏頗,,試圖從實地考察得到更有價值的材料和啟示。我們從他這部30萬言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的努力,。
首先,《中華祖脈》應(yīng)當表達這兩層意思,。第一,,晉南、晉東南地區(qū)是我們中華民族祖先生活,、繁衍的主要根據(jù)地,,是中華民族這棵龐大樹冠的直根系。本書第一編就是“三皇五帝”實際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
我們在這個“中華祖脈”綿延的地方會和作者一樣,,有著更深刻的感受,因為作者把這些故事發(fā)生的具體方位都考證了出來,,把這里發(fā)生的文化源頭故事,,結(jié)合出土文物做了很具體的描述;第二,作者告訴我們,,晉南,、晉東南地區(qū)還是很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氤氳、繁衍的原點,。譬如古晉國文化,、“忠義”文化,以及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漢留侯張良急流勇退的隱士文化,、姑射山神仙信仰的道教文化,,等等。
《中華祖脈》一書給我的另一個感覺是,,李琳之在探索一種新的文體表達方式,,這就是他在“后記”中所說的歷史大散文。其實,,我看用學術(shù)大散文概念來表達可能更貼切一些,。他既不同于那種“感喟式”文化大散文的意象、夸張,,也不同于那種“小說家”文化散文的詩意,、浪漫,,他更看重的是一種散文化的學術(shù)求證,是那種將枯燥,、乏味的學術(shù)問題用浪漫的文學語言表述出來,,既有學術(shù)文章的邏輯嚴密性,又有文化散文的審美情趣性,,是將學術(shù)和文學,、歷史和現(xiàn)實、高雅和通俗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
我感覺,,李琳之把僵死的東西變成了鮮活的畫面,他在追求文章“真”和“善”的同時,,更注重了文章的“美”;在強調(diào)文章蘊含的內(nèi)在價值時,,也在追求擴大文章的受眾面。尤其是他寫文章時,,總是天馬行空,,汪洋恣肆,以“長”,、以“大”,、以“盡興”見其特色,這種吞古納今,、隨心揮灑的文章有一種磅礴的氣勢,,我們讀來產(chǎn)生的感覺是海闊天空、酣暢淋漓,。
《中華祖脈》的價值不止于此,。重要的是李琳之一邊走著,一邊思考著;一邊思考著,,一邊探索著,。他從感性出發(fā),又不停留在感性層面,,而是透過外在的表象,,去洞悉事物的本質(zhì),給讀者以有益的哲理啟示,,這使他的感喟具有深刻的理性特征;他從“小我”出發(fā),,又不以個人情感為坐標,而是把“小我”融化在社會的“大我”之中,,以整個社會的人文情懷為歸結(jié)點,,這使他具備了“大氣”的視野;他探索的是歷史文化,但他又立足于當今的現(xiàn)實,,牢牢地把握著歷史為現(xiàn)實服務(wù)的宗旨,,這使他的寫作有了明確的時代指向;他做的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工作,,但他不辭辛苦地跑遍中華祖脈綿延的山山水水,用科學實證性的態(tài)度去探討,、去求證我們的遠祖文明,,這使他的文章理論擁有了堅實的根基。李琳之以一種“在野”的,、獨立的,、綜合民間歷史見解的方式,深入歷史的源頭深處去全面審讀,、拷問我們的祖脈文化,,《中華祖脈》因此有了另一個層面上的意義。 郭貴春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襄汾縣未雨綢繆抓好村“兩委”換屆前期工作
下一篇: 襄汾:百姓大舞臺圓了百姓“明星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