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史學(xué)界相沿巳久的觀點,堯,、舜,、禹是三位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他們的時代處于蒙昧?xí)r代向文明時代轉(zhuǎn)化的門檻,,他們是夏王朝建立之前,,也就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三位英雄。但這僅僅是根據(jù)傳說的推論,,有許多難以解釋的矛盾,,令人疑竇叢生[1]。而且,,有關(guān)堯,、舜、禹的傳說到了秦漢時代已是眾說紛紜,,以致司馬遷在撰寫他們的事跡時也不得不“疑則傳疑”,,[2]對許多問題無法做出定論,更何況我們比司馬遷又晚了二千年,。筆者認為,,要真正了解堯舜禹,真正認識他們的時代,,必須從新的角度,,尋找能勘定其時代的歷史坐標,這個坐標應(yīng)當是大洪水,。
堯舜禹時代,,是一個洪水泛濫的時代,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直到大禹時代,才歷盡千辛萬苦,,平息了這場災(zāi)難,。這場洪水之大,《淮南子?覽冥篇》說得很形象:“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水浩洋而不息”這是人們記憶中最大的一次大洪水,,從此之后再也未有類似洪水的發(fā)生,。
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世界幾乎所有的古老民族都有關(guān)于洪水的傳說與神話,,而且他們往往把大洪水作為自己民族的起點(或者說大洪水是古老民族記憶的起點),,對大洪水以前的歷史多語焉不詳。我們中國也不例外,。讀一下中國早期的歷史與傳說,,不難發(fā)現(xiàn),堯舜禹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傳說的起點,,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文獻典籍《尚書》,,即“獨載堯以來”史事,至于黃帝,、炎帝等等的傳說都是后人一步一步地追加的,也就是說,,我們民族的歷史記憶開始于堯舜禹時代,,即大洪水時代。
那么,,為什么各民族記憶的起點是大洪水呢?為什么人類就不能記憶起更早一點的事情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大洪水對各民族來說幾乎都是滅頂之災(zāi),它湮沒了人類以往的文明,,迫使各民族從頭做起,,開創(chuàng)自己的新世紀。從《吉爾伽美什史詩》到《圣經(jīng)》,,從古瑪雅傳說到中國納西族的《創(chuàng)世紀》史詩,,都充分反映出這一特色。這表明大洪水的原型不是為一般的暴風(fēng)雨所引起的洪水泛濫,,而是一場全球性的,、毀滅性的大洪水。
我們?nèi)祟悮v史上是否曾經(jīng)有過樣一場大洪水?回答這個問題還須求之于地質(zhì)史與氣象史,。
約略與我們?nèi)祟惞采牡谒募o冰期,,在距今約10萬年前左右進入了大理冰期時代。9萬年前氣溫降至今天的溫度水平,;8萬年前降至比今天約低5℃,;3萬年前降至最低點,比今天氣溫低l℃左右,;1.9萬年前開始緩緩回升,;至1.2萬年前左右才達到8萬年前的溫度水平,。[3]溫度的降低,使冰蓋與冰川迅速發(fā)育,。這一時期,,歐洲有斯堪的納維亞等三大冰川中心,冰川前鋒推進到了東歐與中歐,,較之以往南進了200公里以上,;北美主要有勞倫申冰蓋與科迪勒拉冰川,冰川前鋒到達圣路易州,,覆蓋了紐約等地:亞洲主要有西伯利亞冰蓋與青藏高原冰蓋,,后者厚達1500米以上;另外,,我國的華北,、秦嶺以及長江流域的一些地區(qū)也都有冰川分布。[4]冰蓋與冰川的擴張,,攝取了大量的液體水,,使世界海平面平均下降了100米以上,我國的渤海,、黃海,、東海的大部分地區(qū)一度變成陸地,而且是良好的平原地貌,。日本列島和我國的臺灣等島嶼也曾與歐亞大陸相連接,。我國海洋學(xué)家曾成開、朱永其等人曾對當時東海平原的范圍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長江口外的東海平原最遠點延伸到東經(jīng)128°以外,距今天的長江口約700公里,。這一地區(qū)河網(wǎng)密布,,僅長江分流的入海河流即有16個以上,平原的邊緣地區(qū)是淺水環(huán)境,,沉積物為富含有機質(zhì)的泥,,而后在上生長了蘆葦,漸成為草叢泥沼,,屬陸相沉積[5],。這樣的平原地帶還是十分適于人類居住的。我國雖然還沒有這方面的直接考古發(fā)現(xiàn),,但歐洲北海地區(qū)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間接為證,。在大理冰期中,北海也曾變?yōu)殛懙?,使英倫三島與歐洲大陸連接在一起,,現(xiàn)代的北海漁民常從海底打撈出石刀,、石斧以及猛犸象的骨骼,據(jù)考古學(xué)家的研究,,這些石刀,、石斧屬于舊石器時代的遺物,它表明在北海為陸地期間,,曾經(jīng)居住著人類的祖先[6],。另外,這一時期的地中海也曾變?yōu)槠皆?,英國著名歷史學(xué)家赫?喬?韋爾斯在其名著《世界史綱》中提出:‘在今天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區(qū)曾經(jīng)是一片氣候宜人的陸地,,分布著眾多的河谷與森林,在現(xiàn)在淹沒的地區(qū),、當年的河谷和森林里,,一定有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出沒其間,新石器時代的暗白種人,,就是地中海種族的人,,在這個已經(jīng)淹沒的盆地里,向開始定居和開始有文明的道路上走得已經(jīng)相當遠了,。
當然,,海水消退后的海底平原,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才能適于人類與其它陸生或淡水生物生存,,這段時間約為一千年以上,。那么,,東海平原與黃海,、渤海平原存在多久呢?由于我國海洋學(xué)界目前尚缺乏對此問題的整體研究,我們可以借用日本學(xué)者高保良1976年對這一時期日本附近海面變化的研究成果來說明,,因為日本周圍海面的升降變化與我國東海,、渤海、黃海海面的變化應(yīng)是基本同步的,。高保良認為:自10萬年前開始,,海面開始下降,7.2萬年前陡然降至一60米以下,,3萬年前又降至一100米以下,,2.5萬年前繼續(xù)下降至一140米以下;1.7萬年前海面上升,,至一100米左右,,至1.2萬年前復(fù)升至一60米左右,大約8千年前,,達到今天海平面的高度[8],。
海平面在一60米以下維持了6萬年左右,,也就是說一60米以上地區(qū)的三海平原存在了6萬年,海平面在一100米以下維持了1.3萬年,。一100米以上的三海平原也存在了1.3萬年左右,,這時的三海平原,已能包括今天三海海域的大部分地區(qū),。海平面在一140米以下維持了約7千年左右,,此時,亞洲大陸與日本,、臺灣列島連在了一起,。
在這樣一塊大陸上,在這樣漫長的歲月中(長則六萬年,,短則七千年),,三海平原能是一片空白嗎?要知道,7千年就等于從仰韶文化到宇航時代的全部歲月啊!何況有相當一部分大陸存在了6萬年,、1.3萬年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看一下這一時期原有的大陸情況吧,。古氣候?qū)W研究表明,,大理冰期的頂峰時代,即3萬至1萬多年以前,,寒冷與干旱是我國大陸的主要氣候特征,,南方的湘西,黔東溫度降低值有10—13℃浙江為12℃左右,,渭南為I4℃左右,,北京也為12℃左右,我國東部地區(qū)的冰緣區(qū)南界到達了北緯34°20′,,長江中下游山地的多年冰土下界在海拔850米上下,。多年來,在華北和中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不少寒冷氣候下生活的哺乳類化石,,披毛犀化石出士點一直分布中原地區(qū),,這當然不是偶然為之,而是取決于凍士界線的南移,。我國現(xiàn)代多年凍土區(qū)南界在北緯48°以北,,而大理冰期時多年凍土區(qū)南界在北緯34°左右,相差14個緯度,,若以中緯度地區(qū)凍士區(qū)每增加一個緯度溫度降低0.6——1.0℃計,,我國溫度在大理冰期比現(xiàn)在要低9——14℃,比大理冰期前要低13——14℃左右[9]。
冰期時代必然伴隨著嚴重的干旱,,這一點已是定論,。在大理冰期的頂峰時代,由于氣溫的急劇下降,,冰緣線與多年凍土帶的南移,,加上嚴重的干旱,必然使大批溫熱帶草木死亡,,溫帶動物離開故土,,尋求新的樂園。我們?nèi)祟惖淖嫦葧粫虉?zhí)地停留在原地呢?我認為一般不會,,他們中的多數(shù)也會象其它動物一樣離開已經(jīng)變得陌生的環(huán)境,,也去尋求新的樂園。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也會有一部分人類留在原地與寒冷干旱抗爭。
【責任編輯: 邱?!?/p>
責任編輯:
上一篇: 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興盛
下一篇: 堯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