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回首2016年,,我市脫貧182個貧困村7.77萬貧困人口,超額完成了省定減貧任務,,在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開局之年實現(xiàn)了首戰(zhàn)首勝,,這是市委,、市政府精準施策的階段性成果,更是對一線干部群眾真情幫扶的生動詮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在我市廣袤的田野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扎根農(nóng)村,用勤勞的雙手和汗水,,帶領廣大群眾奮戰(zhàn)在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演繹出一個個鮮活動人的脫貧故事。草帽書記”“割草書記”賣棗書記”……一個個親切的稱呼,,不僅體現(xiàn)出農(nóng)村群眾對脫貧致富的渴望,,更凝聚了全市人民“決勝全面小康,實現(xiàn)振興崛起”的信心和干勁,。
即日起,,本網(wǎng)將開辟“砥礪奮進的五年·扶貧故事”專欄,選派記者深入到貧困群眾中去,,把筆觸對準廣大黨員干部和貧困群眾,,用帶著泥土芬芳的文字,講述他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有為的鮮活故事,,傳遞積極向上的動人力量,為全市脫貧攻堅搖旗吶喊,、加油助威,。
“最近總做著同一個夢,夢到我站在山頂上,看著漫山遍野的土豆,,變成了散發(fā)光芒的金蛋蛋……”說話的是安澤縣和川鎮(zhèn)議亭村“第一書記”吉明明,,因每天頭戴草帽奔波在田間地頭而被群眾稱為“草帽書記”,而他所說那個夢,,是他用了兩年時間為議亭村種下的“脫貧夢”,。
6月15日,在議亭村鐵布山上,,吉明明正在和村民張桂林為土豆苗進行培土作業(yè),。剛到地頭,記者就聽見張桂林對吉明明說:“你太認真了,,就目前苗子的長勢,我敢保證畝產(chǎn)5000斤以上,,你就放心吧,。”吉明明卻說:“不行,,機器夠不著的地方,,下午咱們進行人工培土,我向村民保證的畝產(chǎn)是5000斤,,就得按著7000斤的畝產(chǎn)去做,,否則,我無法向村民交代,?!?/p>
吉明明告訴記者:“今年村里與山西恒業(yè)農(nóng)貿(mào)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流轉了土地200畝,,全部種上了土豆,,一旦成功,明年將幫助村民大面積種植,,村里一多半人都指望著土豆脫貧,,哪敢有半點馬虎!”
“能把企業(yè)引到村里、能把土豆種到鐵布山,,太不容易了,。”村民王世虎指著眼前的沁河說,。鐵布山是議亭村的一個自然村,,三面環(huán)水,一面環(huán)山,,其實就是個“孤島”,,雖說如今只有幾戶人居住,但這里有村民的800畝土地。2014年,,王世虎家在鐵布山的地里種了辣椒,,正當收獲時突降暴雨,沁河漲水,,一家人只有靠游泳游過去,,收完了再游泳一袋袋拖回來。
“春耕秋收載物過河,,如此下去,,村民脫貧就是空談?!奔髅鲃偵先尉吐犝f了村民靠游泳收莊稼的事,,感到非常震撼。隨即與村“兩委”主干多方面向上級爭取資金30萬元建起了一座“豐收橋”,,解決了祖祖輩輩過橋難的問題,。
“30萬建了一座橋,就必須讓鐵布山‘孤島’變‘寶島’,,生長出更多的‘30萬’,,這才是這座橋應該體現(xiàn)的價值?!睘榱藢崿F(xiàn)土豆規(guī)?;N植,做好土地流轉工作,,吉明明挨戶到家中溝通流轉土地事宜,,先后召開會議8次,實地查看地塊,,測土取樣化驗四次,,最終在今年完成200畝的土豆種植。
村民朱麗仙在流轉了10畝土地后,,被返聘管理及種植土豆,,每天能拿60元的工錢,丈夫王前進則放心外出務工,,一年下來收入跟以前種地相比翻了一番,。而像朱麗仙一樣被返聘務農(nóng)的村民達到20余人。
為了鼓勵更多的村民種植土豆,,議亭村與恒業(yè)農(nóng)貿(mào)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給村民所種土豆0.5元/斤的保底價,按照畝產(chǎn)最低5000斤計算,,每畝地可為村民帶來2500元左右的收入,。
“以前村民都心存疑慮,,如今看著土豆苗的長勢越來越好,很多村民主動找到我,,要求幫忙聯(lián)系公司……”在吉明明看來,,再過兩年,議亭村絕對不會再為建一座橋而發(fā)愁資金……
記者 楊琦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