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走在“陌生”的街道,聽著熟悉的鄉(xiāng)音,,82歲的王秀珍老人激動得幾度哽咽,,“盼了這么多年,終于回來了!臨汾變化太大,,美得讓我不敢認(rèn)了!”
王秀珍在臨汾出生,、工作、結(jié)婚,、生兒育女,。1988年,隨著丈夫工作調(diào)動,,她戀戀不舍地離開,,在江蘇無錫一住就是30多年。但她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不僅從未消減,,更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愈加濃厚,。
“過去,我們一家住在市區(qū)平陽廣場附近,。那時只有西廣場,,小小的,連現(xiàn)在的一半都不到,。街道窄窄的,,房屋普遍低矮,沒啥地標(biāo)性建筑,。唯一引人注目的就是破損的鼓樓,。”久遠(yuǎn)的記憶依然清晰,,王秀珍興致勃勃地回憶著,,“我離開時,城市面貌雖然有所變化,,但無法跟同級別的南方城市相比,。來接我們的一位同事還打趣道,臨汾小到‘一個公園一個猴,,一個警察看兩頭’,。”
那時的臨汾確實無法與無錫相提并論,,無錫在20世紀(jì)80年代就已建起多座百貨大樓,,購物,、交通較為便利,風(fēng)景更是美不勝收,。即便如此,,王秀珍依然牽掛著家鄉(xiāng),時常與臨汾親戚書信往來,。電話普及之后,,“來往”更加緊密,從而了解到臨汾的點滴變化——城市越來越大,,道路越來越寬,,高樓大廈越來越多,城市面貌越來越美,。
近年來,,王秀珍多次通過“線上”瀏覽家鄉(xiāng),每一次都有新的驚喜,,想回家的心情更為迫切。前段時間,,在小兒子的陪同下,,她得償所愿,再一次踏上令她日思夜想,、魂牽夢縈的這片土地,。前來接站的親戚特意載著他們在城區(qū)繞了一大圈,王秀珍就跟小孩子一樣,,一路上好奇地東看看西瞧瞧,,不住地說“好!好!好!?!?/p>
“雖然知道臨汾的變化大,,但沒想過有這么大。汾河兩岸風(fēng)景如畫,,高層建筑比比皆是,,條條大路寬敞整潔,主題公園各具特色……里里外外透著現(xiàn)代氣息,,城市面貌不比大城市差,。”王秀珍忍不住又打開了話匣子,,“親戚們帶著我們?nèi)ブ苓叺穆糜尉包c逛了逛,,每一處都讓人流連忘返;家鄉(xiāng)風(fēng)味的面食天天吃,卻怎么都吃不夠,?!?/p>
最令王秀珍感到驚艷的是,,印象中“灰頭土臉”的鼓樓歷經(jīng)多次修繕,大放異彩,。尤其是夜幕來臨,,引入高科技景觀照明手段的鼓樓散發(fā)著獨特的美。而最令她激動的是,,重回“老房子”時,,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隨著市區(qū)靚城提質(zhì)“三大行動”的深入推進(jìn),解放路老舊建筑拆除改造工程正有序開展,。望著熟悉又陌生的家鄉(xiāng),,她忍不住又一次流下眼淚,“曾經(jīng)帶孩子們留影的地方已不復(fù)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美好的未來,。”
“這些天,,我們走遍了臨汾城,,印象最深的有濱河路、鼓樓南北街,、向陽西路等主干道,,但最期待的還是改造后的解放路?!蓖跣阏涓袊@,,“我跟孩子們說好了,明年還回來,,看看提質(zhì)改造后的家鄉(xiāng),。屆時,臨汾又會給我怎樣的驚喜?”
記者 李靜
責(zé)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