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對服裝的記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感受。要我說,,服裝就是一幅穿在身上的歷史畫卷?!鼻皫滋?,記者邂逅了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省作協(xié)會員,、市作協(xié)名譽副主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原黨委書記、副局長王友明,。在他看來,,新中國滄桑巨變70年,服裝的變化如實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變遷、一個社會的發(fā)展,、一個文明國度的進步,。
王友明出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里,,他身上的衣服都是母親將自己織成的白色粗布染黑或染藍后做成的,,且一身衣服要一年四季改頭換面地穿:冬天,母親用粗布做里子,,裝上棉絮做成又肥又大的棉襖,、棉褲;春秋兩季,又把棉襖,、棉褲里的棉絮取出來,,做成夾襖;夏天到了,再把夾襖的里子拆下來,,做成單衣,。一身衣服,縫縫補補,,不知要穿多少年,。只有過年時,才能偶爾買身新衣服,。
相親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自然馬虎不得。16歲那年相親時,,王友明依然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母親從堂姐那里借來一件大棉襖和一條羊毛圍巾讓他應景。照著鏡子,,看到自己不倫不類的樣子,,他覺得尷尬又無奈,盡管如此,,女方最終還是同他訂了婚,。
18歲那年,王友明報名參了軍,,如愿擁有了一身嶄新的軍裝和一件棉大衣,。可換裝時,,望著一大堆衣服,,他和戰(zhàn)友們都傻了眼,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不知道怎么穿,。最終,還是排長親自教他們,,先穿內(nèi)衣褲,再穿絨衣褲,、棉衣褲,,最后穿上棉大衣。穿好衣服后,,大家走出室外,,排列整齊,個個容光煥發(fā),。
到了軍營,,便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新兵訓練;分配到基層連隊后,依然是艱苦的軍訓,。冰天雪地里,、烈日炎炎下,練摸爬滾打,、投彈刺殺,、長途越野、夜間搜索……不到半年,,兩身棉布軍裝便磨爛了,,只好自己縫補。
1976年至1979年,,結(jié)實耐用,、滑爽鮮亮的“的確良”,成了那個年代的“新寵”,。脫下棉布軍服,,改發(fā)滌綸軍裝的時候,王友明感覺到生活真的變好了,。
到了80年代初期,,伴隨著新中國改革開放的腳步,“的確良”軍裝又變成了“咔嘰”軍裝,。從此,,告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補丁”時代,,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計劃經(jīng)濟被市場經(jīng)濟取而代之,,市場商品極大地豐富起來,,各類款式新穎的服裝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那時,,按照部隊規(guī)定,,干部節(jié)假日上街、外出和探家,,可以著便裝,。妻子便給已經(jīng)成為營級軍官的王友明做了幾套像樣的“中山裝”,還為他織了七八件不同款式,、顏色各樣的毛衣,、毛褲和毛背心。天冷了,,他就把毛衣穿在里面,,外面套上毛背心,再穿上“中山裝”,,既保暖又時尚,。
1988年9月,王友明被授予少校軍銜,。當他穿上樣式新穎,、柔軟合體、挺括平整的毛料校官服時,,心里真是樂開了花,。2000年,王友明脫掉穿了30年的軍裝,,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工作,,真正換成了便服。
然而,,雖然衣柜里的衣服越來越趨向于時尚多元,,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再度恢復了對純棉,、環(huán)保,、天然面料的熱愛……
回憶起自己的衣著變化,王友明真真切切感受到新中國發(fā)生的巨大變遷,,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老百姓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發(fā)展紅利。他不禁感慨:“這真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值得每個中國老百姓自豪和珍惜,。”
記者 郭璞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