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區(qū)鼓樓北大街周圍分布著兩個村落:南孝村,、北孝村,,為城中村。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勞動人民的努力,,北孝,、南孝的變化日新月異,而這名字背后卻有著感天動地的中華美德,。近日,,記者走訪了兩村,聽村民講述孝道的故事,。
北孝與“背孝”
談起北孝名稱的由來,,今年81歲的高鴻遠老人講了一個和“孝”有關的傳說,事情發(fā)生在康熙年間(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戌時),。
傳說,,曾經(jīng)在北孝百里外的地方居住著一對母子(男子化名為張三),張三年紀很小的時候,,父親不幸去世,。從此,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平時,,母親外出耕田、種菜,,維持家庭生計,,盡心為孩子營造溫暖的家庭氣氛。母親克勤克儉的生活作風和謹守節(jié)操的堅韌意志,,讓張三耳濡目染,、牢記在心。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張三不僅早早就懂得如何去體貼和照顧母親,,還以幼小的臂膀努力分擔著母親的辛勞,。他時時處處惦念著母親的辛勞和需要,想盡方法替母親分憂解愁,。
鄉(xiāng)親們看到張三如此孝敬,,將他當做榜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張三上山砍柴回來途中,看到集市上賣的棗梨特別新鮮,,便想給母親買點,。賣家得知他的購買意圖后,連連夸贊:我在這里做了很長時間的生意,,遇見的都是給媳婦和孩子買棗梨,,還沒有遇到給自己母親買的?!庇谑?,賣家大為感慨,不僅多給了張三幾個棗梨,,臨別時還囑咐張三,,“今晚有地震,回去盡早吃飯,,天黑前務必‘早離’你的住處,。”回到家后,,張三將遇到的事情告訴了母親,,吃過飯后,便背著母親往北孝的方向跑去,。由于路途遙遠,,到達北孝一帶時,張三已是氣喘吁吁,,此時看到這里并無地震的勢頭,,張三便和母親商議,在此安家,?!耙驗樗宦肥潜持赣H,所以稱之為‘背孝’,?!?/p>
南孝與“難孝”
對于高鴻遠老人所講述的關于北孝的傳說,今年40多歲的許海生給予了肯定。
現(xiàn)在臨汾開發(fā)區(qū)濱河辦事處南孝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工作的許海生告訴記者,,記得在自己十四五歲的時候,,看到過一本有關山西民間故事的書籍,上面就講到過南孝,、北孝的故事,。”
“也許是孝心感動了老天,,在張三背著母親離開家鄉(xiāng)時,,首先來到了南孝(因遇難出來,被稱為‘難孝’),。那時這一代都是田地,,沒有人家,于是張三又背著母親來到了北孝,,一路奔波跋涉,,張三累得腿腳發(fā)軟,在母親的建議下,,他們便在這里安了家?!痹S海生說,后來隨著人口的增多,,按地理位置劃分,,這里便被叫做了“南孝”北孝”。
此外,,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北孝、南孝的故事,,記者也相繼走訪了南孝,、北孝社區(qū),,遺憾的是,均未能找到有關南孝,、北孝村歷史的相關記載,。
記者 亢亞莉 潘華玲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