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都區(qū)青城村尉晨光(區(qū)志辦主任),,珍藏一冊手抄本《上官青城河水冊》,。據(jù)其父說,,祖上尉清泰曾任清末民初青城河渠長,,負責青城河沿村興修水利,、按時祭獻和輪流澆地事宜,,故存有此抄本,。
此抄本的面世,,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龍祠水利暨堯都水利情況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抄本封面有“上官青城河水冊”萬歷十五年二月十二日在大回光寺仝立”“二渠甲下尉秉楠記”字樣。就是說,,青城河是龍祠泉上官河的一條支流,,該水冊是青城河沿村于萬歷十五年二月十二日在大回光寺同立的水規(guī),記述人是上官河二渠甲下尉秉楠,。該抄本距今已400余年,。
大回光寺在今界峪村,筆者在《當代堯都三佛寺》一文中曾提及此寺(見《平陽方志》2012年第二期),。尉秉楠是青城村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青城村興隆寺尚存“楠爺”木刻像以祀之,,“楠爺”即尉秉楠,,傳說是一位為青城河沿村爭水死難的英雄,,尉晨光曾著文記其事(見王天然主編《堯都村鎮(zhèn)風情錄》一書)。不過據(jù)水冊所載,,尉秉楠并未死,,可知其故事當為虛構(gòu)和夸張。
正文分序,、水規(guī)和附記3部分,。“序”乃尉秉楠所寫,,主要記述他率領(lǐng)父老上訴告狀的經(jīng)過,。其序說,青城等村九溝地分為上官第四河,,與首,、二、三河興工攤錢毫無差等,,而澆灌獨居其后;又兼水來之日,,每多無用之時。他不堪其不平,,年方十八,,乃統(tǒng)領(lǐng)數(shù)村父老自縣、府,、道,、司以及巡撫衙下,無不俱控,。至萬歷十四年間(1586年),,終于訴勝定案,準開青城河,、準則河兩口一尺八寸以澆灌,。沿河諸村民眾被其公而忘私的精神所感動,遂公舉他為督渠長,,且制鐵牌,、鐵印公存其戶,作為沿河諸村澆地的憑證,。
此序為我們提供了古代龍祠泉爭水的一大史料,。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命脈,歷史上自龍祠出水以后屢屢發(fā)生水利之爭,。最大的是臨汾,、襄陵二縣之爭,乃至興訟。在公堂上,,臨汾人申訴不讓襄陵人用水的理由:山乃臨山,,水乃臨水,襄何能用之,?!毕辶耆宿q駁道:山乃國山,水乃國水,,臨何由阻之,。”此言極是,。于是,,官府判龍祠水“襄陵可用,臨汾不得加以干涉”,。又據(jù)傳,,上官河沿村錄井、席坊一帶,,原有一“官墳”,,相傳是古代百姓爭水、官赴現(xiàn)場息訟,,因受賄分水不公,,被百姓亂棒打死,隨后每人鏟了一锨土,,堆成此墳丘,,后人遂稱“官墳”,并豎碑一塊,,以警示后世貪官。至今,,龍祠沿河一帶仍流傳“澆地回門,,不能讓人”的諺語。此諺語把澆地與娶媳婦回門拜丈人,、丈母娘同等看待,,可見事體之重大。現(xiàn)在青城村仍有人見過尉秉楠遺傳下來的鐵牌,、鐵印,,因滄桑之變,今不知去向,。順便提及的是,,尉秉楠在序中稱其先祖是河南磁州人,自宋初遷于青城村,今青城村尉姓占絕大多數(shù),,可知今青城村尉姓根祖系磁州,。
序后所載乃水規(guī),是水冊的主要部分,。該部分詳細記載了龍祠泉及青城河分水,、修祠、祭祀,、淘河等具體規(guī)定,,分若干條目加以說明。關(guān)于臨,、襄二縣分水情況,,規(guī)定把龍祠泉水分為四十分,臨汾,、襄陵各得二十分,。北段臨汾縣河流共5條,上官河七分,,上中河二分五厘,,下官河五分,北磨河五分,,廟后小渠五厘,,共分水二十分。南段襄陵縣河流共8條,,南橫渠六分,,中渠河三分,高石河二分五厘,,東靳小渠五厘,,南磨河四分,晉掌小渠一分五厘,,李郭渠二分,,廟后中渠五厘,共分水二十分,。對龍祠及南北段廟宇地面劃分及修理亦作了具體規(guī)定,。如龍祠清音廳,頹塌疏漏急需修理備用物料,,按南北四十分分攤,。東廊風伯雨師、五道將軍,,由北段臨汾二十分修理;西廊水陸司仙,、靈神廟,由南段襄陵二十分修理。于是龍祠泉乃有“北澤臨汾千頃地,,南潤襄陵萬畝田”之說流傳于世,。
最為詳盡的是對青城河及準則河兩口規(guī)定的記載。其分水處為鐵禁口,。首,、二、三河計地三十六溝,,分河口七尺二寸;青城河,、準則河計地九溝,分河口一尺八寸,。澆地日期定例按沿河各村地畝數(shù)規(guī)定,。特別應(yīng)該指出的是,青城河沿河包括界峪,、青城,、泊莊、澗頭諸村,,而澗頭獨居下游,,上水之時,到澗頭滲渠,,故規(guī)定每輪水,,到澗頭加三時。由此,,可見定例之嚴密,。
對淘河亦有明確規(guī)定。如過水洞子440尺,,青城河,、準則口應(yīng)淘88尺;石槽澗子,青城河,、準則口該淘西頭第二段接1丈8尺等,。其修龍子祠攤錢按分水規(guī)定。
最為繁蕪的是祭神規(guī)定,。如“擇燒香日期”明確,鼓樂5名,,男女樂兩名,,早飯系澗頭,午飯在龍子祠,,身錢飯錢,,5人均攤。清明獻上豬頭,澗頭,、泊莊獻豬一口,,青城、界峪無,,準子口獻肉3斤,,渠長、堰子同用,?!八脑率娜辙D(zhuǎn)帖式”記,照得四月十四日恭逢龍王老爺受祭之期,,遵照每年舊規(guī),,獻豬、才傘,、祭品等物,,務(wù)要齊整。上述記載,,雖失之煩瑣,,卻從側(cè)面為我們描述了一幅古代民俗祭神圖。今天龍子祠四月十四仍逢“權(quán)把掃帚會”,,乃古廟會之延續(xù),,可知其民俗由來之久。
末尾署“萬歷十五年二月十二日通河村澗頭,、泊莊,、青城、界峪準則人仝立”字樣,。其日期與封面同,,可知此水冊為萬歷十五年二月十二日立。而序中有“萬歷十四年間始著定案”,,水規(guī)中有“隆慶五年九月十一日分口”及“有分水合同為證,,系萬歷十六年五月初十日”句,當為萬歷十四年定案時以隆慶年間分口為準,,“萬歷十六年”句為后人照歷代舊本傳抄時所加,。其通河村名缺今喬家院,大約那時其村落尚未形成,。
水冊正文后附,,道光年間村中人舉保青城河渠長及接替渠長職務(wù)公文格式數(shù)份。如舉保格式文有句云:緣上官青城河,,每年例應(yīng)青城村保舉渠長名,,督管澗頭,、泊莊、界峪準則口九溝地畝,。今公擇得本村民人□□□,,品行端方,誠實服眾,,堪充來年渠長督理水程,,克勤克儉,足勝此任,?!笨芍喑呛忧L,自尉秉楠后,,歷來由青城村人擔任,,而且其條件必須是品行端正、有威望的人方可充任,,此規(guī)矩一直傳到清末民初,,至尉清泰可說是最后一位渠長了。其接替渠長亦需具文報官府,。其格式如:□□□,,青城村人,今認到案下,。上官青城河來年渠長□□□,,督理水程,謹慎辦公,,不敢懈怠,。又有跟役□□□,小心常為巡水,,所認是實,。”可知接替渠長職務(wù)尚有一套完備的手續(xù),,非同小可,。
以上即《上官青城河水冊》內(nèi)容詳情。該水冊面世意義重大,。湯湯龍泉水,,不舍晝夜,奔流不息,,澆灌著臨,、襄二縣廣大農(nóng)田,即使在光緒三年大旱之年,,龍祠水流經(jīng)地方,,仍有所收成,因而龍祠水被稱為臨,、襄二縣人民的母親河,。
現(xiàn)龍祠水澆灌實行收費制度,澆灌面積已擴大到50多年前的兩倍,,約20多萬畝土地,,沿河一派安定和樂氣氛。然而,,有誰知道龍祠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如此悲壯的爭水故事呢?故為文以記其事,。(盧玉龍)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