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都區(qū)東有澇河與洰河,。兩河由東向西流到焦堡附近合流而入汾,。古代言“河”,專指黃河,。其他則稱“水”,。澇河即澇水,洰河即潏水,。這兩條河流古籍多有記載,,而鮮為人知的是古老的人文歷史:秦趙先祖中潏曾在這一帶生活。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載:“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葉如葵而赤莖,,其秀如禾,,服之不憂。勞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是多飛魚,,其狀如鮒魚,,食之已痔衕?!睍x·郭璞注解說:“今長安西南有牛首山,,上有館,下有水,,未知此是否?”《山海經(jīng)》緊接上文:“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穀?!被羯皆诮裆轿骰糁菔泻秃槎纯h境內(nèi),。《山海經(jīng)》記載地理情況有順序,,此處從南而北,,不可能記載山西境內(nèi)澇水潏水時跳到陜西境內(nèi)。郭璞的懷疑有理,。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六·汾水》:“西南過高梁邑西,,黑水出黑山,西徑楊城南,,又西與巢山水會,?!渡胶=?jīng)》曰:牛首之山,勞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東南出巢山東谷,北徑浮山東,,又西北流與勞水合,,亂流西北徑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贬B道元證實了郭璞的懷疑,且指出潏水在臨汾。
其后,,成化版《山西通志》“浮山縣”有:“潏水,,源出浮山縣龍角山北流至臨汾縣,東合高梁水,,入澇水于汾,。”康熙版《平陽府志》:“臨汾縣:山川”:“澇水,,出浮山烏嶺下,。一名黑水,其傍有小澗合流至府城北高河,,西入汾,。”“浮山縣:山川”:“潏水河,,縣南二十里,。源出壺口山,自西南來會龍角,、司空二山水至交頭,,河折而西流,經(jīng)汗水殿合濟瀆繞澗大義寺而北趨龍神溝,,歷下寨橋入汾,。”“壺口山,,縣西南四十五里,。一名蜀山。西接臥龍,,東連龍角,,潏水出其下,,綿亙數(shù)十里?!币陨瞎偶颊f明:澇水與潏水即臨汾市堯都區(qū)境內(nèi)之澇河與洰河,。
中潏何許人也?有何根據(jù)言其曾在澇河與洰河一帶生活? 《史記·秦本紀(jì)》載中潏遠(yuǎn)祖情況:“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佐舜調(diào)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伯翳,,舜賜姓嬴氏,。”大費即伯翳,。嬴姓是舜賜給的,。伯翳有二子“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敝袧埬瞬韬笠幔渥域懔乔睾挖w最近之共祖,。具體說,中潏是趙氏始祖造父六世祖,,是始建秦邑的非子八世祖;秦始皇嬴政則是其三十七世孫,。
中潏和澇水、潏水的關(guān)系,,《史記·秦本紀(jì)》披露了這樣一段信息:“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驪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边@段歷史,著名歷史學(xué)家王玉哲先生在《中華遠(yuǎn)古史》說:“申國族很早就與秦趙祖先保持有婚姻關(guān)系,,中潏即是申侯祖先驪山女同秦趙祖先胥軒聯(lián)姻生下的后代,?!辈⑻貏e說明:“驪戎不在驪山而亦在山西南部?!标P(guān)于西垂,,大多將垂作“陲”解,即為西部邊境陜西的犬丘,。沈長云教授等在《趙國史稿》中說:從夏末到商代中期,,“趙氏祖先的居處不詳。大約到商末文丁,、帝乙的時候,,趙氏祖先中潏移居到了商朝統(tǒng)治中心以西的‘西戎’地區(qū),其所居住的具體地點叫‘西垂’,,亦稱西犬丘,。它的具體所在,據(jù)王玉哲先生的考證,,應(yīng)在今山西省境內(nèi),。”
何光岳先生在《秦趙源流史》中對“山西省境內(nèi)”指出了明確的位置:“由于周文王勢力東張,,中潏向東退到今山西臨汾北的潏水,。潏水一名三交水,又名巢山水,。有二源,,一出襄陵縣東南崇山,一出浮山縣南龍角山,,俱西北流合澇水,,至臨汾縣北入汾水……《讀史方輿紀(jì)要》卷四一山西平陽府:‘趙城縣,周穆王封造父之地,。春秋時,,趙簡子居此?!唇裆轿骱槎纯h北22.5公里趙城鎮(zhèn),。趙城南鄰即潏水,為其祖中潏居地潏水,?!壁w城,造父受封地;霍山,,蜚廉安葬地;潏水,,中潏生活地,這一帶,,都是秦趙先祖?zhèn)冮L期生活的地方,。
尚志儒先生更有著全新的解釋:中潏約當(dāng)商末之時,,與周文王為同時代人。西犬丘一名西垂,,已為古文獻的記載所證實,,其地在今甘肅省天水縣西南一帶,它是嬴秦早期居地中最重要的都邑,。所謂中潏“保西垂”是嬴秦在那里活動的最早記錄,。而中潏一族本來是居住在汾河流域一帶的,正好夾在商和周兩國之間,?!吨腥A遠(yuǎn)古史》注解中介紹:“遠(yuǎn)古民族遷徙無常,從舊地遷到一新地后,,經(jīng)常以舊地名稱此新土,。”因而,,西犬丘或西垂,,應(yīng)是從山西西遷后帶去的地名。尚志儒先生在《早期嬴秦西遷史跡的考察》中明確說:“是居父輩的中潏離開了汾河流域遷徙到西犬丘的,。他的西遷與商周間的微妙關(guān)系及其消長密切相關(guān),。”對于“殷商王朝的日漸衰落,,姬周勢力的日益強大,,最終選擇了歸附周文王的道路,并向西遷徙,,與戎雜居,,鎮(zhèn)守在西垂?!贝擞^點,,似應(yīng)更接近事實本身。
劉國柱
責(zé)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