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悠長汾水之靈氣,,擷雄奇姑射之靈光,,一位臨汾赤子用自己的殘疾撫恤金,,在日寇的炮樓下捐資興學,、教書育人的故事,,至今仍流傳在平陽大地,。
歷經(jīng)滄桑的老校舍,。
抗日戰(zhàn)爭初期,,他篳路藍縷,,殫精竭慮,,用自己的撫恤金在堯都區(qū)劉村鎮(zhèn)北劉村岱山廟創(chuàng)辦了“北劉私立自力學校”,,并由小學逐漸發(fā)展為完全中學,,開創(chuàng)了臨汾河西中學教育的先河。臨汾解放初期,該校曾與臨汾二中,、臨汾一中,、臨汾師范成鼎立之勢,頗有影響,。1958年改稱劉村中學,,當年是臨汾縣中學教育的“主力部隊”,極盛時期學生超過2000人,。
烏飛兔走,,光陰如梭,彈指間79個春秋逝去,。讓我們循著記憶的足跡,,共同追憶我市一位可敬的教育先驅——張子高先生在日寇炮樓下不惜家財捐資辦學的故事。
抗日救亡 奮起辦學
1938年春,,日寇鐵蹄踏入臨汾縣境(現(xiàn)堯都區(qū)),,在縣城四周設了據(jù)點,在劉村鎮(zhèn)上筑起了炮樓,。離劉村鎮(zhèn)不足二里的北劉村在日寇的槍口控制之下,,日偽猖狂,村人驚慌,,民不聊生,,學生失學,無以適存,。
張子高先生是北劉村人,,本名張登岳,字紫高(后改為子高),,時年34歲,,曾參加“馮閻倒蔣”之戰(zhàn),腿部受傷,。
看到日寇耀武揚威,,滿懷抗日救國之情的張子高先生不禁怒火中燒,挺身而出,,拍案而起:“抗日救國,,人人有責,我身殘難以繼續(xù)從戎抗敵,,也應竭盡全力做一點救亡工作,。
目前,青少年失學過多,,就從教育救國做起,,辦學校為抗日救亡培養(yǎng)人才吧!”子高先生在日寇槍口下辦學的想法,,頗受村中父老和有識者贊賞,但也有人善意地提出疑慮:日軍炮樓就在眼前,,環(huán)境惡劣,,辦得成嗎?”日本人正在物色漢奸,要在劉村辦學,,推行奴化教育,,會讓咱們辦校?”沒錢、缺房,、少教員,,辦學談何容易!”這些疑慮確有道理。然而,,子高先生成竹在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是炎黃子孫,,不能受日寇挾制。我們要辦學,,日本人和漢奸會來找麻煩,,這不能怕,只能想方設法與之周旋;至于經(jīng)費等難題,,由我來籌劃解決,。”張子高為抗日救亡而奮起辦學的想法,,得到了北劉村父老群眾的支持,。他蔑視日寇、大膽辦學,、教育救亡的膽識與決心也深深感動了桑梓鄉(xiāng)親,。
慷慨解囊 迎難而上
子高先生說干就干。他毅然拿出自己的傷殘撫恤金和多年積蓄兩千塊銀元作為學校開辦費,,又求得村中父老同意,,把村北的岱山廟改作校舍,掛出“北劉私立自力學?!钡呐谱?,于1938年招生開學,確定了“敬業(yè)樂群”的校訓,。
學校成立了,,但具體困難也擺在子高先生面前。
首先是教員缺少,,子高先生就自任教員,,身兼校長,、教務主任等職,日夜苦干,。同時,,請賢聘優(yōu),請鄰近村鎮(zhèn)的愛國知識分子和自己的同窗同事任教,。北劉村的李德賢,、李德名,北臥口村的趙益壽,,蘆道村的郭耀先,,喬家院的喬作棟,泊莊村的竇漢揚,,高堆村的霍柏棟以及西宜村的賈梅風等先生,,都被子高先生請來了。這些知識分子,,出于抗日救國熱情,,懷著對子高先生辦學救亡的崇敬心情,有的不計報酬甘當義務教員,,有的只拿很少的生活補貼,,有力地支持了學校的創(chuàng)辦。
戰(zhàn)亂頗仍,,學校接踵而至的困難是買不到課本,,這當然也難不住子高先生。他一邊夜以繼日地選錄一些富于民族精神的文章,,諸如《滿江紅》,、《正氣歌》等為學生講解,采取老師在黑板上寫,,學生在堂上抄的辦法,,抄完一課講一課。學生們既讀了書,,又續(xù)了學,,受益匪淺。課本困難就這樣迎刃而解,。
斗智斗勇 阻止并校
1939年,,北劉私立自力學校”建立了中學班,,正式定名為“北劉私立自力中學”以下簡稱北劉中學),。入校學生不僅來自北劉本村,而且吸引了汾河兩岸和鄰縣的失學青年,。
這所在日寇炮樓下創(chuàng)立并日益發(fā)展的民族學校,,震驚了敵偽,,引起了駐扎在劉村的日酋三浦的不安。
三浦是個陰險狡猾的日本情報隊長,。他坐鎮(zhèn)劉村,,一面憑借武力鎮(zhèn)壓百姓,一面又想推行奴化教育來奴化中國人,。就在北劉中學的牌子掛出不久,,三浦推出原臨汾縣一高的漢奸,要在劉村鎮(zhèn)開辦中學,,想以此與北劉中學抗衡,。然而,青年學生愛國者多,,親日的少,,漢奸的“官”辦學校竟然招不到學生。劉村鎮(zhèn)的學生多數(shù)寧愿到二里外的北劉中學就讀,,也不肯在本鎮(zhèn)中學上學,。三浦惱羞成怒,聽從漢奸的詭計,,下令要北劉中學教職員工和全體學生,限期搬遷合并于漢奸辦的劉村中學,,并送來了偽教育署編印的教材,,妄圖擴大他們奴化教育陣地,扼殺愛國的北劉中學,。
消息傳來,,全校師生義憤填膺,子高先生安排大家照常上課,,每當日軍來學校查看時,,師生們就拿出偽教育署編印的教材迷惑敵人,日軍一走,,師生們就把它扔到一邊,。
經(jīng)過一番調查分析,子高先生探知三浦的翻譯官與漢奸不合,,而三浦對漢奸并不完全信任,,于是就利用敵偽之間的 矛盾,展開了反對并校的斗爭,。
子高先生多次拜訪了曾留學日本的鄉(xiāng)友韓福斗先生,,說明自己創(chuàng)辦北劉中學的用意和辦學宗旨,揭穿了漢奸賣國求榮,、策動鬼子三浦下令并校的詭計,,敦請韓先生以大義為重,,利用他與三浦翻譯官的私交,建議三浦收回命令,。幾經(jīng)周折,,三浦似有放棄合并之意,子高先生趁熱打鐵,,用錢買通了翻譯官和三浦,,使?jié)h奸在三浦面前更加失寵。
與此同時,,子高先生授意劉村一帶愛國鄉(xiāng)人,,大造“愛國家、愛民族,、當漢奸沒有好結果”的輿論,,給漢奸施加社會的和心里的壓力,打擊了他為虎作倀的囂張氣焰,,并?!敝潞髞聿涣肆酥?/p>
先生厚德 后人緬懷
子高先生創(chuàng)辦的這所學校從1938年招生到1948年臨汾解放,,整整十個春秋,,共招收高小班13個、初中班9個,、職業(yè)班5個,,培育出具有中等文化程度和愛國思想的學生1100多人。在這部分畢業(yè)生中,,有的擔任了黨政部門,、人民團體和軍隊的領導職務,許多人成為科研和文化教育界的骨干,。
解放后,,北劉中學由國家接手管理,更名為“臨汾縣第二中學”,,1957年后改稱“臨汾縣劉村中學”,,市縣合并后,名為臨汾市劉村中學,,是我市歷史較久,、學生較多、影響較大的中學之一,。
“姑射雪壓蒼松勁,,堯都霧靄柳色新。汾水兩岸好風光,山花爛漫總憶君,。從戎歸鄉(xiāng)志彌堅,,為國育人挽狂瀾。
撫恤金來辦學校,,從此美名天下傳,。春雨秋風四十年,吃盡苦辣知甜酸,??部酪簧K有果,奔波半世始譜篇,。鄉(xiāng)人均言自力好,,曠代中華一奇男?!北眲⒅袑W1947年畢業(yè)生,、原四川省文化廳高文曾經(jīng)賦詩致敬已故老校長張子高先生。他的致敬,,何嘗不是代表了所有學子的心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來,,劉村中學培養(yǎng)了無數(shù)學子,在不同的崗位上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不同的貢獻,。
解放后,,張子高先生曾擔任過臨汾縣政協(xié)常委,去世后縣政協(xié)為他在臨汾烈士陵園舉行了骨灰安放儀式,。
1998年,劉村中學建校60周年校慶時,,學校在小花園里為張子高先生立了一尊銅像,,并舉行了銅像揭幕儀式,以紀念他的開創(chuàng)之功及教育救國,、興學育人的精神,。
時任校長方熔(劉村中學第15任校長)為該校第一任校長的塑像題寫了像名。
最初的校訓
“老校區(qū)二道門門楣上‘敬業(yè)樂群’這幾個字是當年的校訓,,是我伯父趙益壽手書的,。”看著那四個歷經(jīng)風霜卻依然遒勁有力的大字,,學校第14任校長趙剛老師動情地說,。
現(xiàn)任劉村實驗中學校長李會明說:“雖然學校名稱因為歷史的發(fā)展而幾易其名,但是,,子高先生當初為學校確定的‘敬業(yè)樂群’的校訓一直沒有變,,后來,,在最初學校‘自力’精神的基礎上,,增加了‘自強不息’四個字,,激勵、啟迪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師生努力拚搏,、奮發(fā)圖強,、報效國家?!比张L和開桃李,,筆酣墨濃寫風流。子高先生的高風亮節(jié)在平陽大地的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將永遠為后人所稱頌,。記者 韓曉芳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