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上山”是流行于山西翼城城鄉(xiāng)的一種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它形成于明末,、興盛于清和民國時期,,距今已有三百年歷史,。“老虎上山”歷經(jīng)世代藝人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演出規(guī)模宏大,、高空表演驚險、技巧要求嚴謹,、觀賞性十足的藝術(shù)特點,,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2009年5月,,老虎上山”入選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
歷史淵源
“老虎上山”的創(chuàng)作靈感起源于一個民間傳說,早年,,翼城有一個叫王二小的樵夫,,砍柴歸來途中遇到兩只大老虎和兩只小老虎,四只老虎長嘯著向他撲去,,危險時刻,,幸遇一壯士相助。于是,,壯士和樵夫巧妙設(shè)局,,將老虎一一引上山后殺死,保全了性命,。翼城后人依據(jù)這一傳說創(chuàng)造了集武術(shù)雜技為一體的藝術(shù)形式——老虎上山,。
表演過程
“老虎上山”表演大都選在開闊場地。首先,,在場中央豎起一根高達15米的老桿,,其上用門板搭建一個平臺,再固定兩把椅子作為“假山”,,老桿前后各拉兩條碗口粗的麻繩成斜坡狀固定起來,,形成云梯。
表演先在平地進行,,隨著歡快的鑼鼓聲響起,,一打柴樵夫下山回家,途中遇到“四只老虎”,,其倉皇逃命,,老虎”窮追不舍,幸遇一壯士拔刀相助,,方安全逃脫,。壯士先在“山上”(用桌子和圈椅組成)和“老虎”相斗,難伏眾虎,,靈機一動,,便沿繩向上攀登,,大老虎”和“小老虎”也踩著顫悠悠的軟繩相繼向山頂端爬行,看得人驚心動魄,。先行上山的“大老虎”不時做著各種動作,,或四面張望、或打滾撒嬌,、或撓癢直立,,驚險刺激。隨后而至的“小老虎”和“大虎”親密嬉戲,,一會兒“鳳凰單展翅”,、一會兒“金雞獨立”,動作大起大落,;另一只“老虎”則在原地大顯神手,,竄前跑后,張牙舞爪,,逗得人們哈哈大笑,。
整個表演驚險壯觀,氣勢宏偉,,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音樂特色
“老虎上山”的音樂,起初比較單調(diào),,只有鼓,、鑼、點子等,。
后來,,翼城縣文化館文化工作者對“老虎上山”配樂進行了改進,增加了大鼓,、大鑼、大鈸等樂器,,吸收了蒲州梆子鼓點的精華,,隨著氣氛的變化,鼓點時而激烈,,時而緩和,,戲曲色彩濃郁,很具觀賞性,。
傳承有望
和其他一些非遺項目一樣,,老虎上山”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其傳承人張連珍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進了城,,老人年紀(jì)大了,,耍不動“老虎”了,后續(xù)接班人青黃不接,。
不過,,近日在全域旅游的大環(huán)境里,老虎上山”這一絕活又恢復(fù)了青春,,招來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成了推動翼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又一張招牌。
董文達
責(zé)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