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清光緒年間汾西亡命救災知縣于忠德
大清帝國歷朝歷代浩如煙海的煌煌史冊中,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為人敬仰稱道的清官,,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第一廉吏”的山西籍兩江總督加兵部尚書于成龍,就以清廉著稱冠以“于青菜”而彪炳史冊,。
無獨有偶,清光緒年間,,同樣有一位姓于的云南籍知縣,任職期間不忍災民受苦磨難,,遂懸梁自盡于城東南,,鳳城書院一隅魁星樓上。演繹出極其激越悲壯光照日月的一幕,,他就是大清汾西知縣于忠德,。
一百多年過去了,至今在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仍流傳著于忠德清廉、亡命,、救災動人的凄美故事,。
據(jù)《汾西續(xù)修縣志》記載,于忠德字宣臣,,云南昆明人,,清同治10年(1871)年辛末科殿試第三甲賜同進士出生,光緒3年(1877)年,,北方發(fā)生罕見的特大干旱,,汾西尤甚,時饑民塞道,、餓殍遍野,、赤道千里、荒無人煙,、鬼哭狼嚎,、荒涼備至。
時汾西知縣付鴻勛,,以不察民情,,昧于扶緩,被朝廷著以教職改用,,危難受命的于忠德繼任知縣,。
于忠德肩負使命,不辭勞苦,,匆匆趕來汾西赴任,,沿途道殣相望,滿目瘡痍。于公不由扼腕嘆息,,涕淚橫流,,心急如焚。
汾西地處萬山溝壑之中,,土瘠民窮,,又無殷商巨富,于公寢食難安,,一時壯志難酬,。
下車伊始,于公即裁草,,供給陋規(guī),,親踏宅地,存問饑黎,,分極食,、貧次貧戶口,繕寫冊籍,,一切經(jīng)費皆官為自給,,不以累民。時爵師曾官保奏請于朝,,發(fā)東南漕糧及各省協(xié)響,,各數(shù)百萬、為晉賬需,,又殤各屬勸捐以濟之,。
他聽從公偕委員夏公淳建議,為了籌集賑災糧款,,深入山鄉(xiāng)苦口婆心,,再三再四問當?shù)丶案鞣矫鞲患潉窬瑁蛴H友求援,,獲得兩千余金,,臨晉契友籍君豐科支助他數(shù)百金,他設立了專門的救災總局,,詳定條規(guī),,遴派副榜逯錦鑣,歲員龐莑銅總司賬務,。按全縣四鄉(xiāng)村莊遠近分十廠,,以體現(xiàn)公正。凡紳耆捐之銀兩,,盡數(shù)充賬,。嚴禁浮冒作假,,嚴防偷漏,務求救災錢糧悉數(shù)落實到災民手中,。于公可以說,,事必躬親,無微不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惟當時旱災太甚,,汾西地界出現(xiàn)了莠民聚眾,,搶奪之案屢出。于公親捐募勇二十余人,,協(xié)同邢家要民團四處巡緝匪徒,先后擒獲首犯任久斤等4名匪盜,,遂訊名正法,,才使得汾西地界人心大快民心少安。
雖然盜匪肆虐得到鎮(zhèn)壓,,然于公內心并未有些許平靜,。他目擊時下艱難,民不聊生,,自奉儉約,,一日三餐食摻矸面,脫粟粥,,別人勸他此物有毒不可食,,他哭著說:“老百姓饑餓食草根、樹皮殆盡,,還求之不得呢?吾食此已過矣,。雖山珍海味佳肴堆滿桌,吾能忍心吃得下去嗎?平心而論,,就是顆粒糧食能入災民之口,,吾才感到心安啊!”正當他日夜焦慮、一心撲在賑災救民之時,,朝廷一道圣旨調他赴沁源縣任職,,眾人皆來祝賀。于公卻泣然曰:“這有什么值得慶賀?自吾蒞汾以來,,吾民十去六七,,今瘡痍滿目,雪澤衍期,,還未知災難何時終結呢,。目下又起戰(zhàn)事爭端,,吾親眼看到兵燹之苦、災難疊加,,目不忍睹,,吾又怎有心情扔下正在受苦受難的汾西百姓而自去呢?吾自知不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罪孽深重難究其責,。于公遂向朝廷請辭,,要求仍留駐汾西,以盡知縣職守,?!惫饩w四年(1878)年,歲入戊寅,,雨雪仍稀,,到了這年三月,久旱之后終于盼來了一場春雨,。于忠德欣喜至極,,急步奔向鳳池書院魁星樓,拾級而上向四處眺望,,但目力所及,,蓬蒿塞路,竟見不到鄉(xiāng)野一個莊禾人,,這讓他的心一下子緊縮了,,到底有多少人已斃命于這次絕大的干旱啊!于公大慟曰:“吾以親民之官,司救民之權,,日辦救民之事,,虛靡國帑,辜負恩憲,,其所救者安在哉?!”他告誡自己,,賑災救民不可有絲毫稍懈!他把農歷四月初旬定為放糧日,一直忙于辦理放糧之事,,以至憂民焦急勞累過度患疾,。雖然這時他手腳浮腫,頭目眩暈但仍堅持到場,,千叮萬囑曰:“吾力盡于是也,,汝籌好為之?!辈⒂H自交付救濟錢糧,,算賬目,在庫房開單據(jù),,晝夜忙個不休,,勤懇如常,。
時至四月十一日晨,下屬發(fā)現(xiàn)于公平素總是早早到衙門奉公,,這天竟沒有來,,正奇怪時,忽有人報于忠德已懸梁自盡于鳳池魁星樓上,。
嗚呼!公可謂以死勤事者矣,,歿后室無長物,賬銀絲毫未動,,封存如故,。
于公歿后,夫人王氏垂淚不語不食,,后十余日亦相繼殉,,長憲各厚賻之,送柩回籍,。據(jù)實奏聞朝廷,,得旨優(yōu)體恤旌表,如例,,承嗣子名洲照七品世襲。
一個封建官吏尚能清廉亡命救災,,愛民如子,。在大清歷史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所作所為,,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孟黎明)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