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扎雜村黨員群眾服務(wù)活動中心門口寬闊的大路一直向前走,看到大氣的文化廣場左轉(zhuǎn),,不一會,,就來到了白瑪拉珍現(xiàn)在的家,。這是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藏式庭院,兩層樓,漂亮得很,。
白瑪拉珍家喬遷不久,,今年6月份才從山上搬下來。像她家這樣剛剛搬進新家的,,在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市措美縣哲古鎮(zhèn)扎雜村共有169戶,。他們都是扎雜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受益者。
今年44歲的白瑪拉珍,,家里有7口人,。她的丈夫和女婿都是在山上放牧的牧民。大女兒在拉薩做小生意,,小女兒是西藏民族大學在讀的大學生,,平時都不在家。日常陪著白瑪拉珍的,,是兩個可愛的孩子——她的外孫子和外孫女,。
當初,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在設(shè)計的時候,,7人及以上戶型的房屋設(shè)計成了兩種模式:一種是獨門獨棟,,另一種則是兩家連棟,稱為“雙拼”,。是搬進獨棟還是“雙拼”,,完全取決于手氣——由抽簽決定。白瑪拉珍家抽到的,,就是獨棟,。
掀開門簾進屋,左手邊是客廳,。吊燈和四周圍繞一圈的小筒燈,,照得屋里亮堂堂,。各種家具都是新添置的,,一應(yīng)俱全。提到過去居住的房子,,白瑪拉珍說:“之前的房子不好,,只有三間房,全家人都擠在一個房間里睡,,廚房也是這間屋子,。”
白瑪拉珍家的客廳,。新華網(wǎng) 董靜雪攝
白瑪拉珍在家中,。新華網(wǎng) 董靜雪攝
這當然不只是白瑪拉珍家一家的情況。“高,、密,、臟、亂,、差”,,是扎雜村村民對過去村子的評價。過去,,大家都居住在北部山頂上,,坡陡、路窄,、彎多,,房屋凌亂密集,交通也不方便,,車輛都沒法開進村子,。
2018年,扎雜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落地,,村委會給大家細致介紹政策,。聽說有這樣的好政策,白瑪拉珍特別愿意搬,。如今,,她家的居住條件大變了樣,房子有大大小小好幾個房間,。根據(jù)扎雜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安排,,搬進這樣的新家,每戶只需自籌房屋建設(shè)總投資的一小部分,。
白瑪拉珍在家中,。新華網(wǎng) 董靜雪攝
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不僅在資金上為大家解決后顧之憂,細節(jié)上想得也周到,。在白瑪拉珍家的院子里,,我們看到了非常特殊的廁所形式:水旱共用。
原來,,工程建設(shè)初期是按照統(tǒng)一標準建設(shè)水廁,。但是,扎雜村屬于高原牧區(qū),,平均海拔4600米,。很多群眾反映,冬天太冷水管凍裂,,水廁便無法使用,。于是,經(jīng)過充分調(diào)研,設(shè)計人員與相關(guān)部門,、農(nóng)牧民群眾代表和項目施工單位重新商討制定廁所設(shè)計方案,,最終確定采用水旱共用的處理方式:每年4月至10月中旬,優(yōu)先使用水廁,;10月中旬至次年3月底,,可使用旱廁。
住在寬敞舒適的新家,,白瑪拉珍打心眼里高興,。二樓的一個小房間還沒來得及裝修,白瑪拉珍告訴我們,,裝好之后打算給外孫子和外孫女兩個孩子住,。說這話的時候,她滿眼笑意,。
白瑪拉珍家二樓的陽光棚,。新華網(wǎng) 董靜雪攝
好日子是什么模樣?答案就藏在那些由衷的笑容里,。(新華網(wǎng) 董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