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qū)羅中立美術館,,設計介入精準扶貧案例展現場,。游客正在《傳統(tǒng)工藝新生》展臺拍攝藝術品。
《傳統(tǒng)工藝新生》展臺的設計作品,。
“稀捍行動”展臺里傣紙的制作工藝照片。
游客正在《酉陽農村供銷新模式》展臺觀展。本版圖片均由記者謝智強攝
——“腹地智慧”設計教育學術研討會及精準扶貧案例展在川美舉行
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設計學能做什么?11月25日,,“‘腹地智慧’——2017全國設計教育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壇在四川美術學院舉行,。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騰訊公司等多所高校和企業(yè)的專家,,就設計如何介入精準扶貧、如何探索特色設計教育等展開了論述和思考,。
與此同時,,四川美術學院羅中立美術館還舉辦了“設計介入精準扶貧案例展”。
“比淘寶多一公里”的商業(yè)模式
一輛農用風車上面,,掛滿斗笠,、蓑衣、鋤頭等農具,,背景是十幾幅村民笑呵呵的照片,,每張照片的旁邊,是裝著筍子,、土豆等農產品的玻璃盒子……這是重慶日報記者在展覽現場看見的“酉陽農村供銷新模式”案例展覽,。
“酉陽農村供銷新模式”由川美設計工業(yè)系打造,其最先源于該系一位畢業(yè)生在酉陽進行農產品的收購,、加工和銷售,,后來成為該系精準扶貧設計的實踐項目。
“團隊在深入酉陽調研后發(fā)現,,導致酉陽貧困的不單是經濟基礎,、地理位置等因素。”設計工業(yè)系主任蔣金辰告訴重慶日報記者,,酉陽有天麻,、花生、土雞蛋等多種農副產品,,但由于山區(qū)交通不便,,以及農戶生產分散、產量小等特點,,因此必須運用設計思維以及多學科的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建立3000個配送點、設計出有地理品牌的包裝,、用智能物流網打造線上平臺,、以貧困農戶借貸入股的方式探索新的分紅模式……“酉陽農村供銷新模式”催生出“比淘寶多一公里”的商業(yè)模式?!拔覀儽忍詫毟钊肷絽^(qū)腹地,。”蔣金辰說,,5年的實際運行表明,,“酉陽農村供銷新模式”不僅幫助當地解決了經濟發(fā)展問題,同時也顯現出設計和文化塑造的獨特魅力,。
用“穿越”手法做出獨一無二的瓷器
如果用明代的碎瓷片,,和現在景德鎮(zhèn)的一些碎瓷片,拼接做成一件器皿,,你是不是有穿越的感覺,?四川美術學院“傳統(tǒng)手工藝新生”案例之一的“鋦瓷造物”就是一件這樣的作品。
“鋦瓷是一種技藝,,原本用于陶瓷產品的修復,。但我們覺得,鋦瓷不應只用作修復,,還可用于創(chuàng)作,。”川美設計學院教授王立端介紹,,這個系列作品運用鋦瓷技藝,,將各地搜集來的、甚至不同朝代的碎瓷片做成全新的,、獨一無二的果盤,、煙灰缸等,不僅有視覺上的沖擊力,,也有獨一無二的文化和美學意義,。
除了“鋦瓷造物”,重慶日報記者在現場看見,“傳統(tǒng)手工藝新生”還包含用稻草,、糯米粉和中國漆制作成的器皿“草草成器”;以及用廢舊的銅皮和竹枝,,加上漆器技法制作成的燈罩,;還有用草編制作的“不插電的家庭保溫器皿”……
“這些作品都是用廢舊物品制作的,重在傳遞一種綠色設計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蓖趿⒍苏f,目前團隊已創(chuàng)作了300多件作品,,曾赴法國,、意大利等國家進行展出,廣受好評,?!氨热绮菥幬锲返茸髌罚r戶在家里就可以生產,?!?/p>
“跨界”羌繡助傳統(tǒng)非遺再生
羌繡是羌族婦女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刺繡工藝。其運用盤花,、刺繡,、挑花等多種技法,繪制出多彩的花卉或動物圖案,,具有濃烈的裝飾美感,。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上海金橄欖文化發(fā)展中心發(fā)起的“稀捍行動”致力于創(chuàng)新公益模式,,探索市場化道路,,以賦予傳統(tǒng)文化新的生命力。重慶日報記者在現場看見,,“稀捍行動”里的羌繡項目,,將絢麗多彩的羌繡圖案運用到帆布袋、手機殼,、頸枕,、圍巾等物品中,打造衍生產業(yè)鏈,。不僅為羌族婦女提供了全新的就業(yè)機會,,也有利于促進羌繡的傳承。
湖南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帶來的“新通道設計與社會創(chuàng)新項目”案例,,以湖南隆回縣兩個少數民族鄉(xiāng)村的民族手工藝為重點研究對象,先后組織300多人深入社區(qū),與當地人合作完成了大量的文化產品開發(fā),、影像設計,、原生態(tài)音樂、App與電商平臺孵化等不同形式的設計與創(chuàng)新,,分享和傳播不同地域的文化,,挖掘地方資源的產業(yè)價值。
“這些案例可有效增強貧困人群自我造血功能,,建立可持續(xù)的協(xié)作式社會創(chuàng)新體系,。”論壇開幕式上,,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扶貧必扶智,聚焦設計如何介入精準扶貧,,不僅可拓展當代中國設計視域,,還可構建中國特色設計教育,為精準扶貧貢獻“腹地智慧”,。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