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里,,李改紅再不用趕著驢一趟一趟馱水了,,從東溝搬到宋家溝后,家里有了自來水,,“吃水用毛驢驢馱”的日子結(jié)束了,。
一同結(jié)束的還有東溝村的歷史,,這個呂梁山中的小山村整體搬遷后,村莊原址復(fù)墾,,村名在民政部門銷了號,。
65歲的李改紅嫁到東溝村四十多年,村里坡地不少,,就是水源遠,,要過3個村才能到溝底的河邊。去時下坡,,回來上坡,,一趟要花兩三個小時。2012年,,政府將水引得近了些,,但走一趟也要花1個多小時,而且冬天水流不上來,,還要到更遠處取水,。
早些年全靠用扁擔挑水,十多年前村里開始有人養(yǎng)驢馱水,。李改紅家孩子多,,負擔重,直到5年前才買驢,,花了3000元,。有驢馱水省了不少勁,可養(yǎng)驢也要花不少功夫,。切草,、喂食、飲水,,一天要喂兩次,,每次要拌一瓢玉米粒。為了養(yǎng)驢,,她和丈夫王成仁還專門種了3畝玉米地,。“家里平時吃莜面窩窩,、山藥蛋,,玉茭子就是給驢種的。光吃草,,驢馱水時,,腿肚子會打戰(zhàn)顫,。”馱水不易,,馱回的水,,人要吃,驢要飲,,洗澡,、洗衣服都舍不得多用水。李改紅說:“吃水不用毛驢驢馱的日子,,一輩子也沒夢見過,。”
王成仁說,,由于缺水,,東溝村最好的耕地,除去種子,、化肥,、地膜的投入,不算人工,,好年景1畝地的純收入也只有200元左右,。遇上差年景,連種子錢也得貼進地里,?!懊H的力氣馱水行,種地得用兩頭,??绅B(yǎng)驢花費大,飲驢也要用不少水,,多數(shù)人家只養(yǎng)1頭驢,。”
東溝村屬山西省岢嵐縣,,原村干部蘭銀堂說,,村子有上百年歷史,吃水一直靠人擔驢馱,,最多時村里養(yǎng)了二十多頭驢,,主要就是馱水。全村原有33戶,、73人,,但生產(chǎn)生活條件差,多數(shù)都到外地謀生,。到2017年初,,村里常住的只有6戶,、14個人。這一年,,東溝村作為岢嵐縣實施整村搬遷脫貧的自然村之一,整體搬進了3.5公里外的宋家溝村,。
宋家溝鄉(xiāng)鄉(xiāng)長張國蓮說:“像東溝村一樣要靠驢馱水的村子,,全鄉(xiāng)共有9個,已全部搬遷,?!睋?jù)岢嵐縣委書記王志東介紹,全縣115個整村搬遷脫貧的村子,,現(xiàn)完成搬遷98個村,,其中不少是像東溝村一樣的缺水村。
記者來到東溝村原址,,潔白的積雪覆蓋整個山坡,,昔日的房屋已變成油松樹苗。當?shù)厝私榻B說,,村民搬走,、退耕還林以后,溝底小河的水量也逐漸大了起來,。依托當?shù)刭Y源,,政府正幫助村民籌劃著發(fā)展特色馬鈴薯、養(yǎng)羊,、開民俗客棧等項目,。
李改紅家舊房拆遷政府給了5萬元補助,住進新房花了1萬多元,,原來的三十多畝坡地都退耕還林了,,剩下2畝平地打算年后種土豆。搬進新家后,,廚房有水龍頭,,衛(wèi)生間也是抽水馬桶。嶄新的院落里,,驢沒有了用武之地,。李改紅以1萬元的價錢把驢賣了,“真是舍不得”,。
像李改紅一樣,,搬出來的東溝人大都把驢賣了,做起了新的營生,。鄰居李堂小家的驢從4歲養(yǎng)到了二十來歲,,每年專門買300多斤玉米來喂,,雖也舍不得,但也還是賣了,。李堂小成了村里一名保潔員,,每月有800元收入。
搬進新家的第一個春節(jié)就快到了,,李改紅沒有像往年一樣先壓粉條,、炸油糕,新家距縣城較近,,住在縣城里的子女時?;貋恚曦浰麄儙椭鴾蕚?。這兩天,,李改紅忙著洗衣服、打掃房間,。她說:“不用毛驢驢馱水了,,需要洗的都要洗干凈?!?/p>
62歲的鄰居沈姚付在新村辦起了農(nóng)家樂,,賣自己做的涼粉。完小畢業(yè)的沈姚付擬了一副新春聯(lián),,已請人寫好:“脫貧致富奔小康,,汗水換來幸福田”,橫批“走出貧困”,。
新華社記者 王文化 梁曉飛
(新華社太原2月7日電)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