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維平《天渠》05:01
大發(fā)渠,,云中穿
大伙吃上了白米飯
幾十載春秋,,為夢想跋涉
僵直了手指,滄桑了面孔
中國文明網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系列訪談節(jié)目《40人對話40年》
本期對話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
平正仡佬族鄉(xiāng)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fā)
正在勞動的黃大發(fā),。圖片由貴州省文明辦提供
黃大發(fā),,195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平正仡佬族鄉(xiāng)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20世紀60年代起,,他帶領群眾,歷時30余年,,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潦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鄉(xiāng)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fā)渠”。2017年4月25日,,中宣傳部授予黃大發(fā)“時代楷?!睒s譽稱號;2017年11月,,黃大發(fā)榮獲第六屆全國誠實守信模范,。
天上一條河
地上一道渠
三十六年來
是什么樣的信念
支撐黃大發(fā)踏平千溝萬壑
【視頻】黃大發(fā):不要再吃“望天水”
一生只為一清渠
為有“天渠”活水來
勤勞的雙手上
每一個老繭
都是時代賦予的勛章
黃大發(fā)滿是老繭的手充滿力量,這些繭不僅是他勞動的見證,,更是他艱苦奮斗的榮譽勛章,。圖片由六盤水市廣播電視臺提供
這雙手背后
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遺憾
【視頻】黃大發(fā):女兒是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黃大發(fā)(左)接受中國文明網記者采訪。圖片由六盤水市廣播電視臺提供
今天的大發(fā)渠水溫潤甘甜
每一滴水都在向年輕一輩
講述著當年的故事
【視頻】黃大發(fā):年輕人不要一談就談錢
記 者 手 記
中國文明網實習記者 賀子桓
昔有愚公世代移山留美名,今有大發(fā)鑿渠引水傳佳話,。時代楷模黃大發(fā)的故事如雷貫耳,,但我見到他的一剎那,還是被震撼到了,。
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不算高大,但走起來路來十分穩(wěn)健,。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雙目卻依然炯炯有神;一雙滿是老繭的手充滿力量,,簡單淳樸的話語擲地有聲……那一刻,,正直、堅韌,、陽剛,,這些詞語都在我腦海縈繞,,這就是一生為老百姓修渠引水的老支書,!
聊天中,黃大發(fā)像嘮家常一樣把他幾十年的奮斗故事講給我聽,。在這位歷經滄桑的老人眼中,,每個故事都像是云淡風輕,但其中的困難和艱辛卻是全村人用盡心血,、歷經數十載才艱難克服的,,他的故事感染了現(xiàn)場采訪的所有人。
大發(fā)渠的涓涓細流哺育著全村兒女,,黃大發(fā)的精神也感召著下一代青年: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識別圖中二維碼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觀看完整訪談 ↑↑↑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