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關(guān)于“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之記載,盡管歷史上有孔傳“陶唐,,帝堯氏都冀州統(tǒng)天下四方”之說,,有孔穎達“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皆在冀州”之疏語,,還有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河東地形極好乃堯舜禹故都”之言,,但事實上對這個問題近年來在史學界卻不乏爭議。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國家文明探源工程的開展,,歷經(jīng)四十年的陶寺考古已經(jīng)將“堯都平陽”的結(jié)論基本坐實,接下來所謂“舜都蒲坂”的話題自然成了當下歷史學界和民間歷史學者關(guān)注的一個熱點,。
筆者無心耗費筆墨與他人爭辯,,只是想借此研討活動的機會將自己不成熟的研學心得提出來與諸位學者分享,本文之核心論點:舜出生之地“姚墟”和舜居住之地“媯汭”就在歷山之下的舜嶺,,簡言之“姚墟舜居”之地在今之歷山下的洪洞萬安,。
以下將依據(jù)五個方面的論據(jù)對本文的論點予以論證。
一,、典籍文獻的基本支撐
1,、《尚書》記載:“舜生姚墟”。
2,、《史記·五帝本紀》云:“舜居媯汭,。”
3,、《堯典》記載:“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p>
4,、《孔傳》:“舜為匹夫,能以義理下帝女之心于所居媯水之汭,,使行婦道于虞氏,。”
5,、皇甫謐云:“蒲坂,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陽及潘者也,。”
6,、《孟子》:“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p>
7、《帝王世紀》載:“堯舊都在蒲,,舜都蒲坂,。”
從上述典籍記載,,我們至少可以明了地獲得以下幾條重要的信息:
1、舜出生在姚墟,,亦稱媯墟,。
2、居住在媯汭,,即居住在媯水之汭,。汭[ruì]是指媯水隈曲之處。陸德明釋文:汭,,音如銳反,,水之內(nèi)也。杜預注《左傳》云:水之隈曲曰汭,。
3,、帝堯二女(娥皇、女英)嬪于媯汭的虞舜,。
4,、舜都蒲坂,或言平陽及潘者也,。
二,、地理特征與典籍記載和傳說的高度吻合
經(jīng)查地圖,在歷山地區(qū)確有一條現(xiàn)今依舊存在但瀕臨干枯的古河道存在,,即媯水,。據(jù)《洪洞縣志·卷17·文藝志》載,明參政劉應時著有著名詩文:
楊城西望藐仙山,,生長英皇在此間。
一去瀟湘云飄渺,,獨留媯汭水潺湲,。
儀型自念當年化,魂夢寧知幾歲還,?
腸斷蒼梧望夫石,,至今修竹淚痕斑,。
由詩文可知,在明代時當?shù)厝藗兙驼J為英皇生活在姑射山下,,且此地有媯汭和媯水存在,。據(jù)當?shù)匕傩沼洃洠瑢嶋H上20世紀五六十年代媯水流量還是很大的,。
此外還有媯汭溝,、舜嶺、國家堡,、聊天洞,、蟒纏井、韓家莊(后媽),、姚墟(東姚頭,、西姚頭)和姚墑院等與上述典籍記載相關(guān)的地名存在。特別是今之萬安鎮(zhèn)恰位于媯水隈曲之處,,即水之內(nèi)也,;而不像其他地方所謂的“媯汭”,或是有媯而無汭者,,或是都為水者,。從該地區(qū)這些具有文化內(nèi)涵之地名來看,恐并非偶然或是巧合,。
為便于讀者了解“媯汭”,,現(xiàn)將其他地方的相關(guān)資料附后:
1、永濟之“媯汭”
《地記》說:“河東郡青山東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媯水,,北流者汭水。二水異源,,合流出谷,,西注河?!倍蓬A注《左傳》云:“水之隈曲曰汭,。”顯而易見,,此“媯汭”者,,沒有“媯水隈曲之處”的“水之內(nèi)也”?!端?jīng)注》:“歷山,,媯汭二水出焉。南曰溈水,,北曰汭水,?!贝怂瑲w異源,實為一水,,不可強分,。
2、北京市懷來之“媯汭”
《路史·國名紀丁》說:“潘,,故縣屬上谷,,本北燕州,貞觀故曰媯州,,今媯之懷戎,,亦曰媯墟?!蓖醣背皆凇秼偹用肌分姓J為,,媯州媯水是后來之名,非舜始居之地,。
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幽司也是舜之后?!稏|夷源流史》說:“幽司北遷幽都,,今北京古則叫幽州即此。今懷來為媯州,,有媯水,、舜祠、舜陵……都與姚舜之裔北遷有關(guān),。
3,、安徽宣城之“媯汭”
此“媯汭”者,只是“汭水”而已,。
4,、查百度地圖湖南長沙寧鄉(xiāng)有“媯水”,但不見經(jīng)傳,。
至此,,毋庸多言,所謂“媯汭”當何解,,帝堯“降二女于媯汭”之地當在何處,,相信讀者自有分曉。
三,、虞舜參政,、施政的50多年間具有可能性的居住地域
從堯王訪賢得舜始,到舜代天子至有20年之久,舜代天子又有8年時間,,之后堯作古舜服喪三年后,舜施政25年,。從舜參政,、施政的50多年時間來看,其地位的變化將會導致其居住地的變化,。筆者認為至少在舜協(xié)政的20年里他是居住在媯汭的,,代天子的8年居住在媯汭的可能性也很大,但繼位(堯禪讓)后居住在陶寺堯都是可能的,。估計典籍記載“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諸侯朝謹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的時間,,應發(fā)生在舜就天子位之前夕。
《五帝本紀》云:帝舜當初“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也就是說舜在代天子位的8年里,,就居住在媯汭,,此時此地已有“都”之名諱。那么,,這里的地名“國家堡”之存在也就具有了十分的合理性,。
至于竹書記載的“作游宮與陶”恐與陶寺早期小城的始建相關(guān),而陶寺中期的建設(shè)恐與舜繼位的事件相關(guān),。
堯舜禹三者都在世時,,即在他們共存的年代里,長達67年之久的治水工程是件頭等大事,,堯命共工和崇伯鯀治水50年不克,,虞舜協(xié)政后大禹治水13載功成??梢娪菟丛谶@個時期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之角色和地位,。
考古文化的重要佐證
考古文化一般以發(fā)現(xiàn)遺存的地名來命名該文化,因相當于堯舜時期的考古文化最早在龍山發(fā)現(xiàn),,所以這一時期的考古文化統(tǒng)稱龍山文化,。盡管陶寺文化的發(fā)現(xiàn)晚于龍山文化的發(fā)現(xiàn),但要強調(diào)的是龍山文化陶寺型實際上是堯舜時期龍山文化的核心文化,或是主體的龍山文化,。筆者認為這一概念至關(guān)重要,。
根據(jù)《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筆者標繪了這張歷山地區(qū)陶寺型文化遺存的分布圖,,由圖中可見,,僅歷山、萬安和棗坪3處就有60多萬平方米的龍山時期陶寺型文化遺存,,據(jù)業(yè)界專家稱如若媯汭溝不被洪水沖壞,,其文化遺存的面積會更大。歷山周邊16處,、350萬平方米的龍山時期陶寺型考古文化遺存,,是對洪洞萬安、歷山地區(qū)很有可能是“姚墟舜居”之地的重要佐證,。經(jīng)初步概略統(tǒng)計,,這一考古文化幾乎覆蓋了整個臨汾盆地與周邊地區(qū)。
另外,,此“姚墟舜居”之地與堯都平陽陶寺遺址的相關(guān)性也極為明顯,,二者間的直線距離不過50公里。這里有似乎與歷法相關(guān)的地名“歷山”,,山下不遠處辛村有重要文物日晷的發(fā)現(xiàn),,還有萬安村無影塔的存在,這些似乎都與陶寺古觀象臺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為了證實這種“聯(lián)系”存在的可能性,,筆者與諸天文愛好者曾于2016年夏至日對萬安無影塔進行了實地觀測,見證了無影塔確實無影的時刻,,雖無影塔現(xiàn)已不存,,且其建設(shè)年代也無從考知,但它畢竟是對遠古先民天文活動基因傳承的歷史記憶,。2017年夏至日又在歷山進行了日出,、日落方位與周邊地形地貌特征的關(guān)聯(lián)性進行了實地觀測。
經(jīng)測算定位,,歷山山頂偏南位置,,即海拔最高處(884米)的經(jīng)緯坐標為:東經(jīng)111.508度,北緯36.318度,;夏至日北半球太陽赤緯23.5度,;天文臺計算的當?shù)厝粘鰰r間5:16,日落時間19:54,。依據(jù)觀測點坐標和以上相關(guān)參數(shù),,通過預先計算得出:日出東北,、日落西北,其方位角為29.56度,;自磁北0度順時針度量,,從歷山觀看日出點,清晨5時16分太陽應在歷山東北方向60.04度升起(即應從霍太山頂峰南部約10公里處海拔高度2000米與1800米的兩座山峰之間出現(xiàn)),;19時54分應在歷山西北方向299.56度落山(即應從青龍山北部一座海拔1311米的山峰落下),。
這次實測不但完全印證了預先計算的數(shù)據(jù)正確無誤,而且還發(fā)現(xiàn)利用霍太山和青龍山的山體形狀特征,,非常有利于人們通過日出和日落的位置來確定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時節(jié),。特別是筆者發(fā)現(xiàn),在歷山觀測日落因其西邊青龍山具有非常連續(xù)明顯的地標特征,,較于在陶寺觀測日落可能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于是腦海中便萌發(fā)了一種猜想,“歷山”和其東北部霍山下的“觀堆”,,這些從名諱上似乎與天文有關(guān)的地方,,很可能是昔日堯舜時期陶寺觀象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筆者尚未對霍州觀堆進行實地勘察,,但其周邊豐厚的陶寺型文化遺存的客觀存在,預示著觀堆那里很可能會隱藏著重要的信息等待著人們?nèi)ソ沂尽?/p>
從圖中不難看出,,西泰山(霍山老爺頂),、浮山堯山毗鄰的天壇山(圣王山)、洪洞的歷山和陶寺觀象臺所在地的崇山,,四座山構(gòu)成了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而每座山下幾乎都有一個與天文相關(guān)的地名,如辛村,、辛城,、觀堆。任意對角間的連線又會形成新的近似完美的三角形,,這個由8個點組成的觀測系統(tǒng)估計足以實現(xiàn)理想的觀測,。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有待遇進一步的探究,。歷山上僅僅發(fā)現(xiàn)有陶寺中晚期的窯洞房址遺存五六處,,面積較小,考古專家分析當時山上并不適合聚落的形成,,住少數(shù)的人,,很可能是從事某種專業(yè)活動的人,比如天文、氣象觀測等,,而在歷山山下與歷山相距11公里的辛村發(fā)現(xiàn)了用碎石和泥沙黏合而成的圓形日晷,,恐怕也并非偶然。
四,、民俗是歷史文明基因的傳承
洪洞萬安一代的村落,,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三、四月廿八,,百姓都會自發(fā)地進行接姑姑,、迎娘娘的大型民俗活動,據(jù)說這一活動已經(jīng)傳承數(shù)千年而未中斷,;這里流行的宴席“重八席”,,據(jù)說是“重華席”的諧音;這個鑼鼓之鄉(xiāng)的鑼鼓曲牌中有一曲叫作“投唐”曲牌,,說是堯王訪賢得舜,,虞舜部落歸唐的慶典之曲。這些在全國諸多虞舜文化遺存分布地區(qū)中是獨一無二的,,毋庸贅言,,它是歷史的身影,是對歷史文明基因的傳承,。
五,、何地是蒲坂
“舜都蒲坂”,何地是蒲坂,?這個問題值得討論,。在晉南地區(qū),有兩處地名與“蒲”字相關(guān),。
一是臨汾市的蒲縣,。今蒲縣太林鄉(xiāng)有蒲伊村,傳為蒲伊子隱居之處,,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堯與蒲伊談論大道的地方,后稱講道臺,。蒲伊,,人稱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國后稱蒲子國,,后來這里稱蒲子縣,,今稱蒲縣。清人留詩中有“蒲谷賢人懷寶去,,平陽圣帝策輦來”的詩句,,即指帝堯訪蒲伊子的故事,。《蒲衣子》云:蒲伊子者,,舜時賢人也,。年八歲而舜師之?!?/p>
二是運城市的永濟,。永濟古稱蒲坂,西漢置蒲反縣,,王莽改為蒲城縣,,東漢改為蒲坂縣,均為河東郡治所,。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移蒲坂縣于蒲州東,在蒲坂故城置河東縣,。大業(yè)三年(607年),蒲坂縣并入河東縣,。隋大業(yè)初廢,,故治在今山西永濟市蒲州老城東南。
迄今為止,,史學界普遍認為“舜都蒲坂”之地,,就在運城市的永濟。但筆者對此略有疑問:
堯禪位于舜,,堯舜關(guān)系密切,,既然永濟一帶是舜都之蒲坂,那么從考古文化遺存來看,,永濟地區(qū)必然多多少少會存在堯時期的陶寺型文化的遺存,但答案是否定的,。
永濟乃至整個運城地區(qū)廟底溝文化亦即相當于黃帝時期的文化遺存,,確實是比較豐厚的,。但堯舜時期典型的龍山文化陶寺型亦即當時龍山文化的核心文化,,在這里卻不存在。這里只有龍山三里橋文化遺存的存在,,且分布也并非很廣,。
再者,,從較大范圍的地理地勢來看,二者相比,,歷山與萬安有蒲有坂;而永濟則是有蒲無坂,。這個勿需多言,,看看地圖自然知曉。關(guān)于“舜嶺”與“蒲坂”之地名稱謂,,查《萬歷洪洞縣志》,其形勝與建制沿革篇中亦有明確記載:“東跨箕山,、西環(huán)舜嶺,、南連姑射,、北拱霍岳”,,“虞舜肇十有二州其一首曰冀州都於蒲坂在冀州之域縣仍為甸服地”,,這也證明筆者的上述分析與推斷并非是無據(jù)可依。
結(jié)語
一年前我的老朋友周文潔先生旁征博引撰文數(shù)十萬字,,提出了與史學界主流相悖的觀點:“舜都萬安”,,聞之驚愕,然細心拜讀其文章,,也覺得甚有道理,,于是幾經(jīng)思考便有了此拙文落筆,,作為民間史學愛好者,,寫起文章海闊天空恐是一種通病,尚有不妥敬請賜教,,當不勝感激,。(藺長旺)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