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鼓點里,演繹著一個個跌宕起伏的動人故事,,也演繹著一群老人對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執(zhí)著堅守,。
他們,,白頭巾、白坎肩,、黑褲,、黑鞋,粗獷的外表在一眾艷麗裝束中分外顯眼,;
他們,,地道的槐鄉(xiāng)莊稼漢,鼓,、鑼,、鈸、镲里藏著對民間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和堅守,;
他們,,木訥寡言,羞于表達,,卻可以用奔放恣肆的擊打展現(xiàn)威風鑼鼓的力量與氣勢之美,;
他們,鬢發(fā)斑白,,已至暮年,,卻總在槌落鼓響間煥發(fā)青春活力……
臨汾新聞網(wǎng)訊(記者 孫宗林) 在“鑼鼓之鄉(xiāng)”臨汾,不乏以威風鑼鼓演習或研究為目的的機構(gòu)團體,。近年來,,洪洞縣威風鑼鼓藝術研究會就甚是亮眼。
這個由民間愛好者自發(fā)組成的團體,,以傳承威風鑼鼓藝術為己任,,整理出了百余個散落鄉(xiāng)野的古老曲牌,將當?shù)丶妬y的打法進行了規(guī)范統(tǒng)一,,會員遍布洪洞河西34個村莊,。數(shù)年來,他們頻頻代表我市亮相國內(nèi)各種舞臺,,用粗獷豪放的原生態(tài)表演贏得了熱烈掌聲,,收獲了種種榮譽。
■學藝之路清苦艱辛
威風鑼鼓,,相傳誕生于堯舜時期,,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
相比于威風鑼鼓漫長的歷史,,86歲的趙連生算不上年長,,但在洪洞縣威風鑼鼓藝術研究會里卻已是高齡。
趙連生是辛村鄉(xiāng)北段村人,,兒時的他有兩樣愛好,,一個是敲鑼打鼓,,另一個是玩三眼槍。15歲那年,,生怕他闖禍的父親便請了鑼鼓師父給他“收心”,。
“須得把師父請到家里,好煙好茶地伺候著才行,?!蹦菚r候?qū)W藝算得上家庭的一件大事,憶及往昔,,趙連生說:“拿洗臉盆當鑼,、草帽穿線當鈸,不僅因為傳統(tǒng)的家具重,,不方便,,更因為家里沒有?!?/p>
一支標準的傳統(tǒng)威風鑼鼓隊有13件家具,,即2鼓8鑼2鈸1個镲,物質(zhì)貧匱的年代,,想要組成一套鑼鼓班子花費頗巨,。在73歲的白石村人胡李生的記憶里,1957年他家和幾戶村民以股份制的形式,,購買整套鑼鼓家具,,組成了班子參加村、社的鬧紅火,。
“那時候鑼鼓家具格外金貴,,一般來說,即便占有股份,,也因為怕壞了,,沒學成之前是不能上手敲打的?!迸c胡李生同齡的胡散心隨聲附和,。在他們的記憶里,更多時候是在敲著自己膝蓋學藝,,更鮮有上場機會,“做徒弟的大多時候是給師父背鼓,,人多時師父上場,,人少時徒弟來代替?!?/p>
由于舊時的鑼鼓曲牌大多是一輩輩老藝人口口相傳,,鮮有整理成為文字的,,即便有也多有迥異,所以師父一般只教架式,、打法,,對于小徒弟而言,“學習更多地需要自己多長個心眼兒看和悟,?!?/p>
這樣的傳習方式,注定了學藝之路的艱辛,,沒有持之以恒的熱愛和與生俱來的悟性斷難學有所成,。在趙連生師兄弟三人中,一個因不愿吃苦選擇了半路退出,,一個雖然學成卻未及花甲就去世了,,只有他堅持了下來,而且一堅持就是70年,。
老人們感慨現(xiàn)今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學習條件的便利,卻也惆悵于娛樂方式多元化的今天,,還有多少年輕人熱愛威風鑼鼓這種民間藝術,。
■執(zhí)著堅守傳統(tǒng)藝術
在洪洞,威風鑼鼓與“三月三接姑姑迎娘娘”走親活動有著天然淵源,。數(shù)千年來,,從汾河東岸的羊獬到河西的歷山,敲鑼打鼓是沿途迎送時不可或缺的項目,,因而產(chǎn)生了《西河灘》《四馬投唐》《風攪雪》等諸多曲牌,,并且各村有各村的曲牌,每個曲牌背后大都有一個故事或寓意,,串連起來便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地域性鑼鼓文化,。
傾慕于這種文化,2013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來自臨汾文化促進會的傅慶華邂逅了正在參加接親活動的程北成等民間鑼鼓藝人,,被他們質(zhì)樸無華的裝束和傾情投入的擊打所吸引。交流中,,傅慶華詢問這樣的民間藝人還能組織起來嗎,?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又熱心地為他們出謀劃策,,指明了發(fā)展方向,。
一語點醒夢中人。一心想把威風鑼鼓這種傳統(tǒng)民間藝術發(fā)揚光大的程北成隨即找到胡散心等老伙計,合計著成立一個社團組織,。經(jīng)過緊張的籌備,,在社會各界關注下,洪洞縣威風鑼鼓藝術研究會于當年10月份注冊成立,。研究會成立翌年,,身為會長的程北成正式拜趙連生為師,學習了大鑼,、大鈸的打法,。
作為民間藝術的代表,晉南威風鑼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融音樂,、舞蹈,、技藝于一體,在民俗學,、歷史學,、社會學、美術學的研究中,,都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然而,由于以往的民間老藝人大多是文盲,,鑼鼓曲牌口傳口,,其中的許多內(nèi)涵并未得到很好的傳承。因此,,研究會自成立之日起,,一方面致力于挖掘威風鑼鼓背后的豐富內(nèi)涵,一方面千方百計地搜集散落于民間的曲牌,、器具,,一方面又耗費大量精力將百年間出現(xiàn)的傳統(tǒng)架式、打法,、口訣整理出來,,進行系統(tǒng)性的理論研究。
副會長胡散心介紹,,目前研究會會員達到100多人,,分布在以洪洞縣河西為主的5個鄉(xiāng)鎮(zhèn)的34個自然村。6年來,,研究會已收集整理了100余首民間曲牌,,并且規(guī)范,、統(tǒng)一了打法。與此同時還收集了一部分舊時器具,,包括19世紀中后葉的三個鼓和一些鑼、鈸等,。而他個人也正在打磨一篇有關威風鑼鼓的理論文章,。
鏗鏘鼓點里,鑼鼓藝人找尋到了樂趣所在,,也找尋到了人生價值,。即便沒有報酬,他們也未曾改變堅守的初衷,。許多時候,,會員們奔波往返四十多里地只為參加一次沒有酬勞的演出。會員王三平平時在太原打工,,每逢研究會要參加大型活動,,他都自費搭車趕回來,參加完活動后直接坐車返回,,幾經(jīng)家門而不入……作為會長,,程北成感動于老伙計們的無私付出,會員們則說發(fā)揮余熱為的是傳承一種精神,、一種責任,。
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民間團體,洪洞縣威風鑼鼓藝術研究會雖然有一群以奉獻為樂的會員,,也得到了一些熱心人士的資助,,但資金掣肘始終影響著研究會的進一步發(fā)展。沒有條件優(yōu)越的辦公地點,,沒有設施齊備的展示中心,,程北成將自家的一座四合院騰了出來,用于集中展示研究會的成果,,卻又因資金實力所限,,奢談正規(guī)布展,更缺少必要的安保措施,。
■直面?zhèn)鞒鞋F(xiàn)實問題
威風鑼鼓始于民間,、興于民間,對于洪洞縣威風鑼鼓藝術研究會這樣的團體,,如何更好地傳播和傳承一種民間藝術是需要直面的現(xiàn)實問題,。當這些平均年齡逾60歲的老人步入暮年,問題便顯得尤為緊迫,。
近年來,,程北成和他的伙伴們一直不遺余力地推動著威風鑼鼓藝術的傳承。他們不計報酬,義務教授會員,,將最具原生態(tài)的威風鑼鼓打法向洪洞河西乃至更遠的地方傳播,,只為喚起年輕人對這門藝術的喜愛和重視。2017年,,研究會推動傳統(tǒng)威風鑼鼓進入了白石小學,,現(xiàn)在已培訓3個班100余名學生。
無獨有偶,,作為會員的張家莊學校教師薛學利也在進行著類似的嘗試,。他向?qū)W校三至六年級的五六十名學生普及威風鑼鼓知識,教授地方民間打法,。2018年“六一”兒童節(jié),,同學們習練的《五點子》等傳統(tǒng)曲牌一經(jīng)亮相便贏得了大家廣泛好評。薛學利認識到,,傳承重要的是從娃娃抓起,,目前他正在為把傳統(tǒng)威風鑼鼓編入鄉(xiāng)土教材四處奔走。
“且不說那白頭巾,、白坎肩,、黑褲、黑鞋,,以及黑鼓在一眾艷麗裝束的隊伍中分外顯眼,,只那一聲粗獷的開場吆喝就別具一格?!?/p>
“舞臺上,,槌落鼓響,幾聲輕緩過后,,節(jié)奏便驟然加快,,聲響也轟然加大,這些袒胸露腹,、有著古銅膚色,、平均年齡60多歲的莊稼漢們,用奔放恣肆地擊打向全場觀眾展現(xiàn)著威風鑼鼓的力量與氣勢之美,。雄壯渾厚,、高亢激昂的聲響,令場下觀眾為之屏住了呼吸……”
這是今年我市威風鑼鼓傳統(tǒng)曲牌大賽中,,奪得金獎的洪洞縣威風鑼鼓藝術研究會帶給觀眾的舞臺印象,。近年來,這支隊伍已代表臨汾乃至山西征戰(zhàn)各種場合,,競演“人說山西好風光”,、入圍中國“山花獎”,、參加中國·韓城“司馬遷杯”第三屆鼓王爭霸賽、亮相山西首屆藝術節(jié)……那慷慨激昂的擊打,、威武雄壯的氣勢,,近年來會員們在各種大賽、演出中的精彩表現(xiàn),,使威風鑼鼓和洪洞縣威風鑼鼓藝術研究會的知名度,、美譽度與日俱增。也是在我市威風鑼鼓傳統(tǒng)曲牌大賽中,,包括《西河灘》《風攪雪》等在內(nèi)的優(yōu)秀曲牌被列入了晉南威風鑼鼓保護單位重點保護曲牌,而程北成則被錄入市級威風鑼鼓表演藝術人才庫,,獲頒“晉南威風鑼鼓表演藝術人才”證書,,今后將優(yōu)先參加我市組織的各項藝術展演活動。
鑼鼓喧天,,鐃鈸競鳴,。鏗鏘鼓點里,演繹著一個個跌宕起伏的動人故事,,也演繹著一群老人對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執(zhí)著堅守,。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