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種蘆筍一年只忙幾個月,,8畝蘆筍,,僅兩個半月就收入4.8萬元,,這是我做夢都不敢想的,?!?月6日,在霍州市大張鎮(zhèn)五里垣村蘆筍種植基地,,看著整箱的蘆筍條裝車外運,,種植戶王素平喜上眉梢。
王素平深有感觸地說,,“種植蔬菜最關鍵的是品種,、技術和銷路,我們只需投入勞動和農資,,就可以坐在地頭數鈔票了,。能有這樣好的效益,全靠蘆筍協會會長宋加香的扶持,?!痹谖謇镌澹屯跛仄揭粯釉谔J筍協會幫助下發(fā)展起來的種植戶還有20多戶,。
多年來,,村民們脫離不了種植小麥、玉米廣種薄收的意識,。村民所說的宋加香,,家住五里垣村,是當地引種,、推廣蘆筍種植的第一人,。在王素平的指引下,記者來到霍州市蘆筍協會,,見到了“當家人”宋加香,。
“2006年,我走出去考察,,請教專家,,經過技術論證,在自家的地里大膽試種了4畝蘆筍,?!彼渭酉汩_門見山地說,當時,,村民瞅著和“蒿”一樣的東西犯了嘀咕,。宋加香把全部心血傾注在育苗、定植,、管理等環(huán)節(jié),,次年試驗田喜獲豐收。
“萬事開頭難,,首當其沖的是技術問題,,為了推廣蘆筍種植,,我把村民帶到自己的筍田里進行實地講解,從種植管理,、采收期的時間到采割的尺寸,、質量、銷售價格與渠道,,每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都詳細地為村民現場指導,,提高村民的種植技術?!彼渭酉阋贿厧ьI記者參觀種植基地一邊介紹說,。試驗田豐產激起了村民的種植熱情,2008年,,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漸漸打消了疑慮,紛紛加入到蘆筍的種植行列中,。2009年,,宋加香牽頭成立霍州市蘆筍協會,采用“協會+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為廣大筍農在種植,、栽培技術等方面提供幫助支持。
怎樣才能把蘆筍產業(yè)做好,、做大,、做強,科普要先行,,管理是關鍵,。幾年來,宋加香先后完善了協會科普宣傳欄,、電腦,、電視,、光碟等設施,,發(fā)放宣傳資料,還組織了一批由80人組成的技術骨干多次到永濟,、山東,、河北等地進行考察并接受培訓,并多次把外地專家請回來實地開展技術培訓,。通過常年開展科普惠農活動,,協會培養(yǎng)了一大批“懂知識、會管理,、善經營”的技術骨干,。
為了擴大種植規(guī)模,,不斷向產業(yè)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方向邁進,,同時降低市場風險,宋加香積極與永濟連橋食品加工企業(yè)建立供銷關系,,走“企業(yè)+基地+農戶+協會”的生產經營模式,,對筍農的產品進行統一收購,破解了賣筍難問題,。目前,,協會建立了6個育苗基地,引進了美國王子,、冠軍,、哥蘭德、豐特利新品種,,又為筍農制訂了新的種植方案,,“增大密度,地膜覆蓋”新技術的應用,,切合當地實際,,受到筍農們的歡迎。
“家里種蘆筍,,收入幾萬元,,勝過城里人,日子比蜜甜,?!边@是當地筍農們流傳的一句順口溜。如今,,在霍州蘆筍協會的帶動下,,老百姓從中嘗到了甜頭,種植蘆筍的農民越來越多,。截至目前,,霍州市已有16個示范基地、100余個示范大棚,、800余戶筍農,,覆蓋7個鄉(xiāng)鎮(zhèn)60個行政村,種植面積達6000余畝,,年產480萬公斤,,年創(chuàng)經濟效益5000余萬元,小蘆筍已逐漸成為菜農發(fā)家致富的“搖錢樹”,。
記者 范韶華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