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nèi)容,。在臨汾,,春節(jié)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年貨,雞鴨魚肉,、茶酒油醬,、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而這其中,,年糕,、面塑、花饅等食物,,雖然其他地方過年也會見到,,但在當?shù)貐s吃法不同,有些就可謂完全是臨汾特色了,。
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在臨汾,很多地方過新年必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早在漢朝,人們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fā)展過程,。
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即將糯米蒸熟以后,,趁熱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而臨汾人吃年糕,則多以黃米年糕為主,。黏黍(俗稱小黃米)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黃,、又粘,、而且還甜,從前是當?shù)匕傩諔c豐收的美食,。與南方結(jié)合片炒,、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相比,,極具北方特色的臨汾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據(jù)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jié)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早在秦漢時期,,精美的臨汾面塑也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春節(jié)期間,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xiàn),。面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傳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靈前一只面羊為牲祭之俗,以表虔誠之意,。
長輩送兒孫后輩“錢龍”意在引錢龍入府,、招財進寶……另有各種點彩的帶花饃饃,便是酬賓待客,、訪親探友的講究禮物,。無論是棗山、飯山還是花糕,,可說是在這一隆重節(jié)日中鄉(xiāng)間百姓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種心靈崇拜物,。至于錢龍,則是一種類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動物,,表達民眾一種向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臘月廿三祭灶時還要灶馬、灶雞等作為供奉,。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實質(zhì)上仍是食品,未了總要分而食之的。
除了被當?shù)厝朔Q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即是“祥”,,有著“吉祥”的寓意)的面塑,,就連過年吃餃子也與眾不同。這頓餃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點開始吃,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個風俗開始于明朝初年,。在臨汾,初一破曉,,家家戶戶要吃餃子,,為了討吉利,往往把硬幣,、糖,、花生仁、棗子和肉餡一起包進新年的餃子里,。吃到硬幣的人,,象征新年發(fā)財;吃到糖的人表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長壽等。
正是這些最易普及,、最易傳承的藝術(shù)形式,,使臨汾的民間年俗生活充滿了神秘和樂趣。這正是:“更歲交子”添新福,,“羊羔兒饃”盼吉祥;和諧安康“年年高”,,歡天喜地迎春節(jié)。(錫剛)
責任編輯:劉靜
上一篇: 打的是感情牌 做的是孝文化
下一篇: 排隊,,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