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通訊員 李益民 許亞峰)近日,從浮山縣縣志辦傳來消息,,《弟子規(guī)》修訂者賈存仁墓志銘在該縣佐村村北發(fā)現(xiàn),。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原作者為李毓秀,后經(jīng)賈存仁修訂改編后更名為《弟子規(guī)》,。有資料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在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約有1億多人在學習這本經(jīng)典,。然而,與這本書最初的作者李毓秀一樣,,修訂者賈存仁的生平經(jīng)歷也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身為大儒的賈存仁,其對《弟子規(guī)》所做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將《訓蒙文》三個字改名為《弟子規(guī)》,。當然,,賈存仁對《訓蒙文》一書的內(nèi)容部分應(yīng)當進行了更多的修改和訂正,這從史志中“著有《等韻精要》《弟子規(guī)正字略》等書”的記載就能感知一二,。但讓人惋惜的是,,至今為止,我們?nèi)匀粺o法覓到《弟子規(guī)正字略》這本書的藏身之地,,也就無法知道賈存仁先生究竟對這本奇書的內(nèi)容做了怎樣的修改,。
然而,即便僅憑賈存仁對《訓蒙文》名稱的修正,,就足以肯定他對這部書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他修訂之前,《訓蒙文》僅僅是一本“訓教知識未開的兒童”的書籍,,而名稱與內(nèi)容的更改,,則使這本啟蒙教材迅速變成了老少皆宜、人人皆須遵守的《弟子規(guī)》,,也成就了《弟子規(guī)》“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guī)”的美名。
據(jù)清代光緒版《浮山縣志》載:賈存仁,,字木齋,,乾隆辛卯科副榜,事親至孝,,朝夕承歡,,不樂仁進。家雖淡泊,,而甘旨未嘗少缺,。尤工書法,精韻學,,著有《等韻精要》及《弟子規(guī)正字略》諸書行世,。
浮山縣佐村黨支部書記賈在臣表示,,佐村村北不僅有賈存仁的墓,村內(nèi)還有賈存仁的后人,。村里的賈姓人家能占全村住戶的80%以上,,而在歷史上,他們的先輩與賈存仁都是人丁興旺的賈家大家族中的一員,。
賈在臣說,,村里有不少上了年紀的老人,小時候都跟隨大人為賈存仁上過墳,。后來,,由于歷史原因,賈先生的墳塋被夷平并種上了莊稼,。2008年,村北一家鐵廠擴建時,,從賈先生的墳?zāi)惯z址處挖出了一塊石碑和一籮筐硯臺以及其他物品,。硯臺等物被眾人拾走,唯有石碑留在了原地,。在他的要求下,,這塊石碑被村人從工地上搬到了原先的賈家祠堂,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這個祠堂內(nèi),。
賈家祠堂的正堂是三間進深寬闊的土屋,,供奉和祭祀賈家先人的牌位和畫像早已蕩然無存。地上一塊五尺見方的石碑上,,筆跡工整的蠅頭小楷,,密密麻麻地布滿了碑面。蕩去碑體上的灰塵,,這些蠅頭小楷筆跡之工整,、刻法之細膩、書寫之規(guī)范讓人頗為驚詫,。而讓人感到更為驚訝的是,,這塊在嘉慶四年九月十五日由賈若芾、賈若蔚等人所立之碑正是賈存仁先生與夫人合葬時的墓志銘,。
從這塊墓志銘中得知,,賈存仁先生生于雍正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卒于乾隆甲辰年三月七日,,終年六十一歲,。其夫人比賈存仁先生年長一歲且長壽。被子孫稱為賢惠備至的她,,在七十七歲時離開了人世,。之后,,先逝的賈存仁先生與夫人合葬,其子女及后人撰寫了這塊墓志銘,。
石碑上簡要介紹了賈存仁先生的生平,,但是六十多年雖短猶長的人生經(jīng)歷,豈能被一方小小的石碑所囊括,。而在石碑上對其著書立說的介紹也僅有寥寥數(shù)語,,又如何能反映先生在文化沃土上耕耘不輟的一生?在浮山佐村賈文元老先生家里存有一本今人根據(jù)古本整理編寫的家譜,。該家譜載,,浮山賈家出自周朝姬姓,祖居山西,,后遷至河南,、山東。河南賈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又衍生出許多支派,并遷徙各地,。其后人遍布大江南北,,甚至遠渡重洋客居國外。歷史上的名人有賈島,、賈思勰,、賈誼等。賈存仁一支,,便是祖上在明代時自河南洛陽遷徙至此,。
家譜載,賈存仁的父親,,賈家十二世傳人名為賈皇寶,,是清初的生員。賈皇寶育有二子即賈存仁和賈存義,。作為第十三代后人的賈存仁又育有賈若芾和賈若蔚,。因賈存義早年即亡,膝下無子,,賈存仁便做主將次子賈若蔚過繼給存義為子,。
【責任編輯: 高卓然】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
上一篇: 古縣人大代表視察校園安全
下一篇: 擇校熱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