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鳳樓
立秋后的平陽大地褪去了盛夏的炎熱,,人們的生活和往常一樣,清晨迎著朝陽開始一天的工作,,夜晚帶著一天的收獲回家休息,。曾經(jīng)花開、蟬鳴,、葉落,、雪飄,時光推著歷史在陰晴雨雪中不舍晝夜,、奔騰向前,。平陽大地從4500年前的蒼茫中誕生,孕育了無數(shù)華夏兒女,。
4500,一個普通的阿拉伯?dāng)?shù)字,,其后加一個“年”字,,便不由讓人肅然起敬。的確,,一段足夠長的人類歷史,,一定涵蓋了燦若繁星的文化瑰寶,后人也從沒有停下探尋的腳步,。探尋,,便要到達(dá)源頭。4500年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源頭就在身負(fù)華夏第一都美譽的堯都平陽,,而堯廟便是它的縮影。
車子穿過高樓林立的繁華街區(qū),一路向南,。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車輛,,同喧鬧的市聲一起被拋在身后,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滿懷敬畏來到堯廟尋根探祖,。
堯廟位于臨汾市城南,是歷朝歷代祭祀帝堯,、帝舜和帝禹的場所,,始建于何時已不可考?!端?jīng)注》記載:“汾水側(cè)有堯廟,,廟前有碑?!眻驈R舊址在汾河以西,,西晉元康年間遷至汾河?xùn)|岸,以此推算,,堯廟歷史應(yīng)在1600年以上,。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658年),廟址由府城西南再遷至府城南五里許,,即今天的堯廟所在,,距今有1300余年的歷史。
寬闊的堯都廣場北段屹立著三座宮門,,中為堯門,,西為舜門,東為禹門,。站在堯廟宮門前,,頭頂驕陽,腳踏充滿厚重歷史氣息的土地,,端詳許久,,不知該以怎樣的心情邁進(jìn)4500年歷史的源頭。興奮?激動?不免覺得輕視了這段悠久的文明史,。既是探尋,,便該懷著一顆敬重之心而來。
踏入堯廟,,人類文明的圣光撲面而來,。
宮內(nèi)中間的甬道是由龍鳳圖案雕刻而成的“龍鳳之脈”,圖案采用傳統(tǒng)的升龍降鳳,,雕刻古樸拙厚,。從宮門一直通到廣運殿前,,全長200余米。龍和鳳均為帝堯時期的圖騰,,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物象征,。甬道兩旁,古柏接蔭,,寬闊的廟宇清靜疏朗,。漫步于甬道,只見秀美典雅的門額上有“文明始祖”四字,,這便是儀門,。古時前來拜謁和祭祀之君臣百姓,于此“整冠彈塵,,端莊儀表”,。佇立在儀門前,我們雖無冠可整,,但拜見“文明始祖”,,不覺肅然端莊,沉靜反思,。
沿著甬道前行,,迎面而來的是一座雄奇俊秀的閣樓,即光天閣,。建于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年),,樓下層有三個磚劵門洞直通廣運殿院。光天閣意為堯舜光天下之明,,此樓俗稱五鳳樓,。傳說將堯、舜以其大臣喻為鳳,,五鳳和鳴,,象征君臣團結(jié),天下大治,?;秀遍g,仿佛穿過歷史的門洞,,看到求賢若渴的帝堯摒棄了親情的牽絆,四處訪賢,,只為尋找合適的繼承人,。這也成為中國最早民主政治的佳話,在中國文明史的前端綻放著光彩,。
隨后,,我們步入廣運殿,,廣運殿是堯廟整個建筑群中最高大宏偉的中心建筑,始建于唐顯慶三年(658年),,歷代屢有修葺,。廣運殿基座原高2米,在1999年重修時加高50厘米,,周邊青石護欄,,青磚砌墁。殿前階梯居中嵌巨型“中華第一龍”石質(zhì)彩繪龍盤浮雕,,取材于陶寺出土龍盤,。廣運殿高27米,寬9間,,進(jìn)深5間,,內(nèi)計45間。周設(shè)圍廊計32間,。內(nèi)外設(shè)共計77間,,比北京故宮太和殿55間多出22間。殿內(nèi)豎立42根18米高的通天柱,,每根柱下都有石雕柱礎(chǔ),。屋脊以綠色琉璃瓦飾邊,栩栩如生的珍禽異獸迎天接日,。殿內(nèi)帝堯像高5米,,重8噸,巨大塑像威儀萬端,。廣運殿取廣以配天,,運以載地,意為帝堯功德天高地厚,。殿前彩樓兩旁懸有“民能無名”的牌匾,,語出《論語》,意思是說帝堯巍巍功績,,人民簡直不知用什么來稱贊他,。廣運殿前的堯井,古井幽深,,井前的地上雕刻著“天下第一井”五個字,。整個堯井臺渾厚、典雅,、古樸,,尤其是“井”字形井口,天然巖石紅白紋路錯綜,,十分美觀,。探頭觀看,,井內(nèi)的深邃幽暗似一條歷史隧道,盡頭是帝堯廣鑿水井,,推廣水井的使用,,結(jié)束了人類沿河而居的歷史,帶領(lǐng)著中國人民打開文明的大門,。堯廟內(nèi)的堯井為紀(jì)念性建筑,,旨在教育后人飲水思源,不忘帝堯功德,。堯井臺東西南北四角現(xiàn)存四棵奇樹,,分別為柏抱楸、柏抱槐,、鳴鹿柏,、夜笑柏,樹齡均在1600年以上,。
廣運殿后的寢宮為帝堯夫婦休憩居室,,宮內(nèi)供奉著帝堯與其夫人塑像。旁邊的舜殿,、禹殿形制規(guī)模一致,,二殿內(nèi)的帝舜、帝禹塑像,,取材于舜耕歷山和大禹治水的典故,。
堯設(shè)敢諫鼓,舜置誹謗木,,開啟了民主政治的先河,。堯廟內(nèi)的中華帝堯鼓為世界第一大鼓,鼓面直徑3.11米,,于2000年制作竣工,。與鼓樓相對的是鐘樓,建筑規(guī)格與鼓樓相同,,鐘樓內(nèi)安置的是中華帝堯鐘,,鑄造于2000年,重達(dá)21噸,,高3.66米,,直徑2.4米。誹謗木位于廣運殿前,,是華表的雛形,。誹謗木之“誹謗”兩字,并非先進(jìn)誹謗之意,意思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論文武大臣,,只要站在誹謗木下,,便可對朝政發(fā)表言論,絕不追究“誹謗”之罪,,和現(xiàn)今的“意見箱”或許有相似之處,。
帝堯定都平陽,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城市邦國,,由此中華民族轉(zhuǎn)入文明發(fā)展的階段,,成為疆域遼闊的東方文明古國。后人對他的贊揚和紀(jì)念從未停止,。位于堯廟宮東側(cè)的堯典壁,,全長南北300米,高3.3米,,鑲有碑刻380塊,,鐫刻3萬余字,80余幅畫,,是全國第一座全面雕刻堯舜禹歷史文獻(xiàn)的紀(jì)念壁,,歷史文化價值極高。徜徉于此,,指尖觸碰到那飽含深情與尊敬的文獻(xiàn),,眼光停留于栩栩如生的畫面中,一筆一畫間都浸潤了深厚的歷史情愫,。上下五千年,,古今多少風(fēng)雨往事,縱有千言萬語,,也無法繪盡始祖篳路藍(lán)縷前進(jìn)的軌跡,。與堯典壁相對應(yīng)的是堯字壁,匯集了古代名家和當(dāng)代書法家包括港澳臺等地作者書寫的“堯”字作品千余件,。同一個漢字“堯”在不同的書家腕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鐫刻于石碑上,,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古老書法藝術(shù)的魅力,,也凝聚了從古至今萬千華夏兒女對帝堯的尊崇,。
走出堯廟,回頭細(xì)細(xì)品味宮門內(nèi)的一副楹聯(lián),,上聯(lián)“進(jìn)堯廟躬身尋根天地闊”,,下聯(lián)“出堯?qū)m回首念祖日月長”,。在歷史的幽深中探尋,此時,,跨入堯?qū)m前的敬畏之情早已變成了根深情濃,、血脈所系的歸屬感,目光所及之處都是穿越4500年歲月伸延過來的,。堯舜禹締造了中國,,被后世尊為國祖。如今,,960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不僅養(yǎng)育了生生不息的中華兒女,也滋生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 記者 荀丹薇 實習(xí)生 安月琦 文/圖
責(zé)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秋后飲食 切忌貪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