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老針灸”,說的是誰,?
市人民醫(yī)院針灸科主任,,趙建軍是也,。
這個年他是怎么過的,?
大年三十才放假,,大年初三就上班,整整一個月,,沒有休息,,節(jié)假日也不例外。還記得初六那天,,天降瑞雪,,打不上車,他只得步行上下班,,晚上回了家身體就像散了架,。可是第二天早上還是放不下病人,,又忍著痛步行上班了,。
現(xiàn)年65歲的針灸科主任趙建軍,是一位退休之后返聘回來的老專家,,資歷老,,技術(shù)高,可是一點兒架子也沒有,,工作上總是那么“拼”,。他技術(shù)全面,尤其擅長梅花針,、毫針,、頭針療法,這些對于偏癱,、肢體麻木,、面癱、坐骨神經(jīng)痛等都有良好的療效,。
2月28日上午9時,,記者跟隨他一路小跑來到住院部10樓9號病房里。64歲的腦?;颊呃罴t英今天的精神頭兒不錯,,一看到他便點頭致意。趙建軍先給患者號了號脈,,然后從隨身攜帶的針盒里拿出幾根銀針,,向老人的足三里等幾個重要穴位扎了下去 ,隨后開通了電針儀,??匆娀颊叩那榫w比較輕松,,趙建軍松了一口氣,問身邊的家屬:“明天還扎嗎,?要扎我就過來,。”家屬忙不迭聲地回答:“昨天老人的胳膊一動不能動,,今天可以挪動了,,這說明效果不錯,明天還要扎,?!?/p>
從9號病房里出來,趙建軍歷史悠久的“老諾基亞”響了起來,。他將眼鏡移到脖根,瞇眼湊近了手機一看,,原來是另一位患者家屬的電話,,不用說,病人又在召喚呢,。趙建軍一路小跑著到了9樓的一間拐角病房里,,72歲的的李金計老人正躺在病床上等著他。李金計也是一位腦中風患者,,這些日子吃東西一直往外漏,,嘴也歪了。趙建軍用手掰開老人的嘴看了看舌苔,,又給老人號了號脈,,然后在老人的肩腴穴等穴位扎了針。他再三叮囑老人的兒子不要放棄,,針灸對于這樣的病非常必要,。老人的兒子感激地握著他的手說:“老大夫,您真是精準服務(wù)啊,,梅花針已經(jīng)讓我看到了效果,,我代表父親謝謝您?!?/p>
7樓,、8樓、9樓,,703,、805、911……這一上午,,記者跟著趙建軍在住院部的病房里上上下下跑,,看了不下十幾個病人,,不覺已是氣喘吁吁、口干舌燥,,可老大夫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他笑著對記者說:“我每天平均要為30位患者扎針,跑起來年輕人都趕不上,。過年人少,,平常比這還忙呢?!遍L期在一線工作,,他學(xué)會了各縣的方言,和病人溝通起來毫不費力,,許多病人家屬一見他就熱情地打招呼,,親切地叫他“老針灸”。
別看“老針灸”很受人歡迎,,但實際上經(jīng)常會遇著尷尬事,。有一次,他走進8樓一間病房,,看到一位新來的患者表情痛苦,,一直僵著脖子不能動。職業(yè)敏感促使他走到患者家屬跟前,,建議給患者做針灸治療,,效果一定會好。偏偏家屬是個認死理的人,,以為他是為了錢硬要給人治病,,因而說話很難聽,還要把他從病房趕出去,。恰巧主治大夫來了,,向家屬解釋這是人民醫(yī)院里鼎鼎有名的針灸科主任,家屬才轉(zhuǎn)變態(tài)度,,連聲道歉:“沒想到老主任這么熱情,,我還以為是哪兒來的‘野醫(yī)生’呢,真對不住了,?!焙髞恚@個故事在市醫(yī)院里傳開了,,趙建軍又得了一個“野醫(yī)生”的“雅號”,。
快12點半的時候,趙建軍才忙完,,帶著記者去醫(yī)院的餐廳吃飯,。在餐廳二樓的樓梯上,,已經(jīng)用完餐的醫(yī)護人員和他打著招呼:“今天怎么又是這么遲呢?已經(jīng)沒有什么吃的了……”果然,,打飯的時候,,大師傅說:“米湯就剩稠的了,燴菜給你們刮個底底吧,?!壁w建軍笑呵呵地說:“底底就底底吧,有底底吃已經(jīng)不錯了,?!?/p>
吃完飯,記者又和趙建軍聊了幾句,,得知他從事針灸工作四十多年,,一年365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最忙的時候,,累到視網(wǎng)膜脫落,。問他為何這樣“拼”,他說:“就這點兒特長,,年紀大了,還想為病人做點兒貢獻,?!?/p>
記者 郭璞 文/圖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