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周年聯(lián)誼會上,,《紅旗插到楊各莊》把現(xiàn)場氣氛推向了高潮。眾人雖已是六七十歲的年紀,但表演起來依然激情洋溢,。
70歲的“楊白勞”樊太林給67歲的“喜兒”南愛民扎起了紅頭繩,。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暮春時節(jié),臨汾,。
一個“春天的約會”如約而至,。
4月19日至21日,七十余位老者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于此,一同重溫一段跨越了半個世紀的青春記憶,。
■足尖上的紅色經(jīng)典
同樣是暮春,。50年前,,這些老者還是正值妙齡的姑娘,、血氣方剛的小伙,,命運的安排使他們“相約”,。
1969年4、5月間,,“臨紡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在山西省臨汾紡織印染廠(當時的全稱)成立,。當年10月份,臨紡從全省的院校和社會上招進了許多新工人,,并從中選拔一些有文藝特長的年青人充實到了宣傳隊中,。這期間,,宣傳隊排練了《珍寶島保衛(wèi)戰(zhàn)》《亞非拉人民齊戰(zhàn)斗》《紡織兒女學大慶》《野營路上》等文藝節(jié)目,還創(chuàng)作、演出了三幕舞劇《黎明》等文藝作品。
“紡織廠最大的優(yōu)勢是女工集中,,為何不搞芭蕾舞劇?”翌年5月份,,宣傳隊在駐廠軍代表與廠革委會的支持下,,選派了一部分隊員前往陜西省歌舞劇院學習“革命現(xiàn)代舞劇”、八個樣板戲之一的《白毛女》,。學習歸來后,這些人在喬李村開始進行集中排練,,至此臨紡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白毛女》劇組正式組建。
芭蕾舞,,被稱為“足尖上的藝術”,而芭蕾舞劇《白毛女》被譽為“足尖上的紅色經(jīng)典”,。對于這些并沒有專業(yè)芭蕾舞學習功底的年青人而言,,想要跳好談何容易?
但,那是一個激情似火的年代,,這是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群體,。強化排練的日子里,,隊員們吃大鍋飯,、睡大通鋪,,起早貪黑,,每天早上4點多就被導演叫起,開始踢腿練功,。為了能早日穿上芭蕾舞鞋,,立起足尖,姑娘們咬著牙,、含著淚堅持,?!爱敃r買來的芭蕾舞鞋不合腳,就用棉花布條裹住雙腳,,就是這樣腳還是被磨破,,裏腳布帶著血水和腳黏在一起揭不下來……”演員張慧云聲情并茂的講述勾起了大家久久的回憶。
淚水,、血水和汗水沒有白流,。在喬李集中排練三個月后,1970年國慶節(jié)前夕,,芭蕾舞劇《白毛女》在臨紡廠里進行了首次公演,,受到全廠職工和家屬的熱烈歡迎。
“足血染紅芭蕾鞋,,扮演喜兒見功夫,。”50年后的今天,,在聯(lián)誼會現(xiàn)場,,舞臺一側的一副配有劇照的書法作品煞是醒目。憶及當年,,曾負責劇組燈光的潘清有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給28軍演出過程中,我趁換場時上臺換鏡片,,發(fā)現(xiàn)舞臺上有斑斑血跡,。隨即我就明白了,那是‘喜兒’南愛民留下的……”
“腳指甲蓋兒掉了,,演出時磨破流了血,,她打了封閉針又繼續(xù)上場?!睂τ谀蠍勖窈退耐閭兌?,“最美的青春”獻給那個特殊的年代、那段燃情的歲月,,所有的付出都值得。1970年國慶節(jié)后,,臨紡宣傳隊《白毛女》劇組應邀在晉南地區(qū)大禮堂(現(xiàn)臨汾市群藝館)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公演,,此后又到027航校、晉南軍分區(qū),、28軍,、359旅等部隊,以及霍縣,、洪洞和襄紡,、侯紡,、新紡、永紡等廠礦進行慰問演出,,所到之處受到的熱烈追捧絲毫不遜于大牌明星,。在當時的形勢和環(huán)境下,一支職工業(yè)余宣傳隊能夠立起足尖,,跳起芭蕾舞,,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而臨紡芭蕾舞《白毛女》得以迅即叫響晉南,、震撼全省,,成為臨紡的一張名片。
■重溫青春芳華
歲月蒼老了人的容顏,,卻也使某些過往片段歷久彌珍,。
聯(lián)誼會的舞臺上,“趙大春”許真與“白毛女”宋慶云再現(xiàn)經(jīng)典動作,,立即引起了臺下觀眾的熱烈掌聲,。
作為臨紡宣傳隊《白毛女》劇組中年齡最大的演員,許真曾先后是晉南專區(qū)曙光劇團,、山西省歌舞團,、晉南文工團的舞蹈演員,如今耄耋之年的他已無法展示翩翩舞姿,。倒是比他小10歲的宋慶云還依舊活躍在舞臺上,。
當年,宋慶云在劇組稱得上是“靈魂人物”,。一位劇組演員曾在回憶文章里描述她的不同凡響,,“天資聰穎,自幼練過體操,、接受能力頗強,、又會畫畫的宋慶云居然在半個月內頻頻跳場,將整場的舞蹈全部學會,,還做了場記,。她用各種符號和圖形、線條標出了出場順序,、男女演員位置,、舞蹈的姿勢、隊形隊列,、舞臺背景等,,厚厚的一個本子,交回來后,,馬老師和陳導煞是驚嘆,?!?/p>
就是這個令導演陳世華、指揮馬天瑞驚嘆的宋慶云,,“她雖然有舞蹈基礎,,但練功毫不含糊,力求每一個動作都到位和準確;她不但能將奶奶廟里喜兒與命運抗爭演得活靈活現(xiàn),,而且還跟大教練似地教授和糾正著大家的每一個動作,,無論舞姿還是面部神情,她都在自己領會的基礎上悉心傳授,?!?/p>
嚴格意義上說,臨紡宣傳隊屬于職工業(yè)余團體,,但這樣一支業(yè)余團體卻有著專業(yè)精神,。臨紡芭蕾舞《白毛女》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除了演員們的刻苦排練和許真,、宋慶云,,以及喜兒配唱趙麗珠等“專業(yè)演員”的傾囊指導,劇組樂隊的貢獻也不容小覷,?!皹逢犙葑鄦T30多人各自抄寫自己的分譜進行練習。當時樂隊是單管編制,,小提琴,、大提琴、板胡,、三弦,、揚琴、長笛,、黑管,、小號、圓號,、長號,、大號等樂器是相當?shù)凝R全?!?/p>
穿越五十載,,當初的汗水乃至傷痛都已被時光淬煉成了人生財富。當67歲的南愛民看到聯(lián)誼會現(xiàn)場的一幅幅黑白劇照時,,眼眶濕潤了,她說:“排演《白毛女》所受的磨煉是一筆人生財富,。正是這種磨煉,,讓暮年經(jīng)受親人離世的我走出了情緒低谷,。”也因為《白毛女》,,讓南愛民愛上了舞蹈,,此后的歲月里無論身在何處,她都不曾改變這個愛好,,退休后更是報了老年大學舞蹈班,,學習了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等,,如今是“老來俏”舞蹈隊的一員。
宋慶云則因出色地扮演了白毛女角色,,被調入臨汾地區(qū)文工團擔任舞蹈教練,,之后又調入臨汾市群藝館,并在副館長的職位上退休,。時至今日,,同伴們依然津津樂道著她曾擔任威風鑼鼓隊教頭,帶領數(shù)百人的隊伍,,敲響天安門廣場,、敲響1990年北京亞運會開幕式。
重溫青春芳華,,多了幸福的味道,。“那時候剛參加工作,,憑著一股子革命激情,,把演出當成了光榮的政治任務。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是一段最幸福的時光,。”轉眼50年,,飾演“楊白勞”的樊太林已從20歲的俊朗小伙變成了頭發(fā)花白的古稀老人,,他的回憶里多了幾分滿足。而這滿溢幸福的回憶,,已珍藏在了臨紡宣傳隊《白毛女》劇組每一位演職人員的心里,。
■“人生能有幾個50年?”
《北風吹》《窗花舞》《大春送面》《漫天風雪》《扎紅頭繩》《沖出虎狼窩》《盼東方出紅日》《紅旗插到楊各莊》《大紅棗兒甜又香》……在熟悉的旋律里,人們情不自禁地起舞,、哼唱,,或許面龐已經(jīng)蒼老、身形已經(jīng)走樣,,但心依然屬于那個時代,。
彈指一揮間,,導演陳世華、指揮馬天瑞,、“黃世仁”袁占勝,、群眾演員周明義等近二十名演職人員已相繼離世?!叭松苡袔讉€50年?”當此次聯(lián)誼會負責人,、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楊各莊莊主”的陳勇強拋出這個問題時,眾人陷入了久久的思考,。
50年,,在時代發(fā)展中只是匆匆一瞬,卻是一個生命個體的大部分時光,。
對于這些已步入暮年的人來說,,這次聚會顯得尤其難能可貴,因而每個人都倍加珍惜,。為了能把聯(lián)誼會辦得圓滿,,在陳勇強的帶頭下,籌委會籌備了近一年,,幾番修改活動方案,。
在接到活動通知后,遠在外地的眾多劇組成員紛紛趕來“赴約”,。樂隊指揮董小林第一時間從河津市駕車趕到臨汾,,一下高速就直接奔赴排練現(xiàn)場,指揮樂隊進行集張的排練,。
“因為排演《白毛女》,,這一生都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結?!睆奶s來的“黃母”邢玉珍,,一席話代表了眾人的心聲。一些因身體原因不能與會的成員也都向聯(lián)誼會發(fā)來賀文,,表達著對曾經(jīng)的眷戀,、對友誼的珍視、對未來的祝?!?/p>
當年風華正茂,,今朝久別重逢。樂隊大提琴手李景斌已是75歲高齡,,為了表達一份心意,,給昔日同伴每人送一幅書法作品,2018年10月到11月在臨鋼醫(yī)院住院期間仍筆耕不輟。院長感動于此,,專門批準他輸完液后去會議室書寫,。在四個月里,李景斌不顧年老體弱寫下了七十余幅作品,。聯(lián)誼會現(xiàn)場,當他將一幅幅飽含祝福的墨寶奉送時,,感動了所有的人,。
……
這些人,人生軌跡不盡相同,,卻在最美的年華里相遇在臨紡,,相約在了《白毛女》芭蕾舞劇組。從1970年9月至1976年10月,,臨紡芭蕾舞《白毛女》在各地慰問巡演達100余場,。
在漫長的歲月里,雖然一些演職人員相繼調離了臨紡,,但這支隊伍一直存在著,。1981年,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和需要,,臨紡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又招收新人組建成立臨紡職工業(yè)余文工團,,下設舞蹈隊、話劇隊,、合唱隊,、曲藝隊、戲曲隊,、樂隊和舞美隊等7個隊,,為豐富和活躍職工文化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直至2008年,,臨紡進行破產(chǎn),,臨紡職工業(yè)余文工團才隨之解散而退出了文藝舞臺。
“每每回憶起來,,都有熱血沸騰的感覺,。我們要自豪地說:什么年代造就什么樣的人,什么年代造就什么樣的精神!把青春獻給那個年代,,我們無怨無悔,,因為我們生在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有緣!”張慧云在她的《半個世紀的聚會》里說。
從最初的臨紡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到改革開放后的臨紡職工業(yè)余文工團,,與其說排演《白毛女》芭蕾舞劇帶給這些人的是一輩子的記憶,不如說把最美的青春獻給那個時代,已經(jīng)匯入了共和國70年的集體記憶,。
記者 孫宗林 文/圖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