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xiāng)配送圖書,。
2001年,帶著播撒知識,、傳播文化的信念,,秦誠調(diào)到永和縣圖書館。當時的圖書館位于縣文化局院內(nèi),,只有3間房子,、6000余冊藏書,且圖書老化嚴重,,基本無借閱能力,,可謂是一窮二白。見此情景,,秦誠同縣文化局領導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一次次下臨汾上太原,,跑圖書館項目建設,。從縣城到太原的往返中,多次因為囊中羞澀都是搭坐的順車,,為此秦誠有了“搭車館長”的外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秦誠的努力和各級領導的支持下,,2004年終于爭取到中央財政撥付的50萬元建設資金,。同年,永和縣圖書館開始新建,,2008年投入使用,,2009年6月15日正式開館。
在圖書館正式運營的背后,,秦誠付出了無數(shù)艱辛的努力,。新館建成伊始,館內(nèi)人手少,,他只能里里外外一把手,。安裝樓梯扶手、防盜窗,、粉刷,、改造辦公室,、改造衛(wèi)生間……他什么都干。當時,,因縣財政困難,,館里又沒什么經(jīng)費,他就把家里的收入拿出一部分補貼到館里,,在建設圖書館的幾年里,,妻子沒有買過一件像樣的新衣服,生活上更是省吃儉用,,為此孩子哭鬧過,,妻子埋怨過,然而,,為了圖書館能夠早日投入使用,、為了山區(qū)的群眾有個汲取知識的平臺,他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經(jīng)過幾年努力,,如今的永和圖書館已今非昔比。不僅擁有了2萬余冊各類圖書和其他設備,,還建起了機房,、電子閱覽室等。電子閱覽室擁有電腦20余臺,,可免費上網(wǎng)查詢,、發(fā)布信息,進行多媒體資源整合,、調(diào)度、知識采集,、元數(shù)據(jù)標滿工作,。并建起了永和縣圖書館網(wǎng)站,可訪問省內(nèi)所有圖書館的資源,,以達到資源共享,。館內(nèi)衛(wèi)星設備可每天接收最新文件包,保證知識更新?lián)Q代,,更好地為全縣人民服務,。
為了讓農(nóng)村百姓更好地就近讀書,借助全省新的“五個全覆蓋”工程的東風,,永和縣建成了“農(nóng)家書屋”79個,,投放圖書12萬余冊,光盤7900張,。建起了79個“流動圖書室”,,投放圖書2萬余冊,,書柜近200個。在圖書,、物資配送過程中,,秦誠既是司機,又是裝卸工,?!稗r(nóng)家書屋”的管理員不懂管理圖書,他又幫著分類,,擺放,。圖書送到南莊鄉(xiāng)的北河露村,村干部不在,,停車的地點距“農(nóng)家書屋”還有100多米的一條坡,,秦誠就一次次的將29包書全部扛到了“農(nóng)家書屋”。周邊人都勸秦誠別那么拼命,,可他總是笑笑說:“每當看到老干部們戴著老花鏡在圖書館閱讀,,看到青少年手捧圖書在知識海洋里遨游,看到農(nóng)民兄弟盯著科技圖書如饑似渴的神態(tài),,我的心里就感到無比的欣慰,。”
【責任編輯: 高卓然】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