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他被大家戲稱為“大傻”,原因有二:一是長相酷似香港影星“大傻”成奎安;二是做人厚道,、做事踏實,、工作盡心,一心付出不圖回報,,只求心安理得,,大家覺得他“特傻”。今年3月,,他獲得第三屆市直機關“十佳道德模范”榮譽稱號,。他就是市農委果桑站司機景會明。
同行說他“愛車如命”
從小,,景會明就特別喜歡車,。1986年12月,,他參軍入伍,成了一名汽車修理兵,。
“干啥就鉆啥!”在部隊時,,景會明勤快好學、苦練本領,,專業(yè)技術能力突飛猛進,。各式車輛精通熟練,修理起來得心應手,,一時成了同行里的佼佼者,。一次,參加全軍技術大比武時,,因晚上住帳篷,、打地鋪,他的腰部不慎受風著涼,,貼上膏藥忍疼痛參加比賽,,最終取得了預賽第一名的好成績。
2001年,,景會明轉業(yè)到地方,,成了市農委果桑站的一名專業(yè)司機。環(huán)境變了,,但景會明的軍人作風沒有變,,“愛車如命”的職業(yè)習慣沒有變。十幾年來,,他保養(yǎng)車輛就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般,,堅持勤檢查、勤清潔,、勤維護,、勤保養(yǎng),使車輛時時處于待命下的良好狀態(tài),,創(chuàng)下了安全行車40萬公里的紀錄,。
出于職業(yè)習慣,“愛車如命”的景會明遇見別人的車子出了狀況或毛病,,也會湊上前去一探究竟,,甚至會親自動手幫忙解決問題。
一次到鄉(xiāng)寧下鄉(xiāng)時,,他看見一私家車主正在給汽車換輪胎,,可由于千斤頂跑氣,無法將車子支撐起來,,著急得直冒汗,。景會明二話沒說,,從車里拿出工具,主動幫私家車主頂車,、卸胎,、換胎,私家車主連連感謝,。
還有一次,一輛汽車在山路上拋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車主急得團團轉。開車經(jīng)過的景會明發(fā)現(xiàn)后,,主動停下車子,,查看分析原因,憑經(jīng)驗判斷原來是油泵壞了,,只要換個新油泵就可,。可當時又買不下油泵,,無奈之下,,景會明想了個應急的辦法:以油壺代替油泵,靠壓力給汽車供油,。他讓車主買來個油壺,,將盛滿油的油壺放在車的高處,取來一條細管子將一頭插進油壺,,用嘴從另一頭吸氣,,將汽油引出來,并把這頭插到車的進油處固定好,。隨后,,那位車主發(fā)動汽車,慢慢地將車開走了,??粗h去的汽車,景會明心里很是欣慰,。
同事說他“樂于奉獻”
在市農委,,提起景會明的為人,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給他點個“贊”,。
“臟活累活我來干?!边@是景會明的口頭禪,。到果樹站工作后,,每天7:30,景會明都會準時出現(xiàn)在辦公室,,擦桌子,、掃地、拖地板,,隔三差五還會清潔一次樓道里的廁所,,忙完這些之后才去保潔車輛。類似簡單無聊的事情,,他做得極其認真,,一干就是十幾個春夏秋冬。
“盡己所能幫助別人,,心里會覺得很舒坦,。”景會明做好事從來不圖回報,,不講條件,,只求心安理得。2013年夏天,,站上一名同事身患重病,,長期住院治療使這個本來就不寬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為幫同事渡過難關,,景會明第一時間趕到家中,,將1萬元錢送到病人家屬的手上。在景會明的提議下,,單位同事又組織為患病同事募捐,,他捐了500元錢。
多年來,,他先后參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金秋助學,、項目扶貧等捐款助學活動,,以實際行動表達一份愛心。2008年汶川地震后,,黨組織號召黨員交納特殊黨費,,作為普通黨員的他二話沒說,拿出1000元特殊黨費交給了黨支部,。
每次當景會明路過市區(qū)鼓樓廣場旁邊的采血車,,工作人員便會主動跟他打招呼,因為自2002年第一次獻血起,,他每年都會來無償獻血,,已成為這兒的??汀?0多年間,,他累計獻血達4400cc,,相當于一個55公斤重的成年人全身的血液總量。
2013年,,景會明再次來到采血車獻血時,,無意中看到臨汾紅十字會正在招募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他當即就填寫了志愿捐獻書,,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隨時準備為有需要的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挽救患者的生命,。這已成為他今后更高的精神追求。
農民說他“懂得農業(yè)”
當年,,退伍轉業(yè)到地方工作時,,景會明有農業(yè)和林業(yè)兩個部門可供選擇,出身農家的他出于對農業(yè)的熱愛,,毅然選擇了前者,。
選擇了農業(yè)意味著付出。作為農業(yè)部門的司機,,上山下鄉(xiāng)是家常便飯,,吃苦受累無人能及。無論是雙休日還是節(jié)假日,,只要有出車任務,,景會明都會把家里的大小事全部放下,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數(shù)九寒天,、酷暑盛夏,都能看到他開車下鄉(xiāng)奔波的身影;無論是陽光工程培訓,、標準化生產(chǎn)技術推廣現(xiàn)場,,還是外出推介調研,他都保證準時到位,,安全駛達;無論是東西兩山的山莊窩鋪,,還是平川縣市的田間地頭,都留下了他下鄉(xiāng)送服務的足跡,。寒來暑往,、春夏更迭,他十幾年如一日,,無怨無悔,。
“小景,,多會兒來的?到家里吃了飯再走?!比缃?,到了一些鄉(xiāng)村,景會明老遠就聽到熟悉的問候聲,,感到特別親切,。因為常年下鄉(xiāng),他與不少農民都成了朋友,。
跑得多了,,見識廣了。景會明除做好司機的本職工作外,,還經(jīng)常利用下鄉(xiāng)的機會,,通過發(fā)生在身邊的致富典型事例教育引導農民,幫他們轉變思想觀念,,樹立科學種田意識,,加快增收致富步伐。
在翼城下鄉(xiāng)時,,他聽到有幾個村民坐在一起說黨的惠民政策還不夠好等閑話,。一旁的景會明當即反駁:“以前,農民種糧得納稅,,如今不但不納稅,,還給你補貼錢,你敢說是黨的政策不好嗎?”隨即,,他又反問:“你敢說,,你們村里人沒有靠種蘋果發(fā)家致富的人嗎?”其中有一村民回答:“村里有幾戶種蘋果發(fā)了財了!”他借機因勢利導:“不能說是黨的富民政策不夠好,關鍵看你愿不愿意干哩!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好日子都是靠辛苦勞作換來的,。”幾句話,,說得那幾個村民啞口無言,。
看到有的果農對疏花疏果不當回事,景會明就告訴他們:同樣是種蘋果,,疏花疏果搞得好的果園,,產(chǎn)下的全是精品果,市場上按個賣,,銷路好,,價格高;不重視疏花疏果的園子,生產(chǎn)的全是商品果,論斤賣了,,還不受市場歡迎,。同樣一畝地,兩者的效益差得遠了,。你說哪個劃算?
沒有生僻難懂的專業(yè)術語,,沒有復雜難記的技術數(shù)字,景會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與農民交流,、溝通,讓他們聽得懂,、學得來,,使他們從中受到啟發(fā),付諸行動,。
記者 田青松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