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軟實力”為奔小康添“硬核力”
——隰縣文旅融合助推脫貧攻堅紀實
小西天景區(qū)全景
臨汾新聞網訊 每逢四月,漫山遍野的梨花吐蕊綻放,、云漫雪舞,,浩瀚無邊的花海與藍天、白云共同勾勒出一幅幅宛若圖畫的“世外梨源”……
早在三千年前,,《詩經·晨風》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山有枹棣,隰有樹檖”,隰縣便成了無可爭議的“中國梨源”,。明清時期,隰州大金梨已是朝廷貢品,。如今,,“中國第一梨,隰縣玉露香”享譽九州,,為美麗梨鄉(xiāng)書寫出新的輝煌,。
始于“梨”,但不止于此,。在曾經的“河東重鎮(zhèn),、三晉雄邦”,鳳凰山梵音聲聲,,堆金山郁郁蔥蔥,,太和山金碧輝煌,南屏山峰回路轉,;隰縣人的母親河——紫川河穿城而過,,二十里水景文化長廊異彩紛呈;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
地靈則人杰,。清代大臣、清白自持的李呈祥,;康熙年間,,至善至孝的張二酉;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孟佩杰;全國十大見義勇為英雄司機來虎平……古往今來,,隰縣一直以“民風淳樸,、鄰佑相助”著稱,多少“好人”留下瑰麗篇章,,激蕩起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
歷史悠久、文化璀璨,、風光無限……這就是隰縣,。依托著“中國金梨之鄉(xiāng)”“中國酥梨之鄉(xiāng)”和“中國好人縣”,隰縣縣委,、縣政府積極響應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號召,,探索和打造旅游產品開發(fā)、“旅游+”,、旅游扶貧相融合的旅游產業(yè)新格局,,全面打好“吃、住,、行,、游、購,、娛”組合拳,,堅持守住鄉(xiāng)愁、守住歷史,、守住生態(tài),,建設集旅游、休閑,、運動,、養(yǎng)生度假為一體的旅游名縣并在整體脫貧之后為當地群眾奔小康增添“硬核力”。
萬千美景在“梨鄉(xiāng)”,。這是一座被人文和山水浸潤的古城,,她的故事正穿過歷史的塵埃款款而來,。
以梨為媒 撬動旅游業(yè)轉型升級
隰縣,,是久負盛名的梨鄉(xiāng);梨,,是大自然對這方水土的恩賜,。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條件,,北緯37度的黃金地標,,使得這里生長的梨果具有極其出色的品質。早在明清時期,隰縣金梨即為皇家貢梨,,至今仍有三百年根繁葉茂,、掛果不衰的老梨樹便是佐證;躍至20世紀80年代,,隨著酥梨,、晉蜜梨等品種的引進,開創(chuàng)隰縣梨果種植新紀元,;進入21世紀后,,玉露香梨一躍成為更新換代新品種,更因梨果個大,、果型端正,、果面光潔、著色性狀好,、皮薄,、肉細、核小,、可食率高,、含糖量高等諸多優(yōu)點,被國家梨產業(yè)體系專家公認為“中國第一梨”,,先后榮獲北京奧運推薦果品一等獎,、中華名梨北京梨王擂臺賽金獎、“中國大美梨”“后稷特別獎”“中國果品區(qū)域公用品牌50強”,。
從2000畝發(fā)展到23萬畝,,從品牌發(fā)布到全國知名,從國內市場到漂洋過?!⌒∫活w梨“艷驚四座”,,打開了新的發(fā)展商機。該縣順勢而為,,借助已形成的以“玉露香”梨產業(yè)為代表的規(guī)?;⑵焚|化農業(yè)基礎,,在挖掘農業(yè)景觀價值,、體驗價值、休閑價值以及品牌價值的基礎上,,舉辦梨花節(jié),、開展梨果采摘體驗主題活動、培育民宿休閑,、梨樹認養(yǎng)等業(yè)態(tài),。
待到人間四月天,萬畝梨花齊綻放,怎一個“美”字了得,!自2011年起,,該縣以梨為媒、以文化為內涵,、以系列活動為載體,,連續(xù)舉辦了九屆梨花節(jié),三屆采摘節(jié),。屆時,,八方游客匯聚而來,觀賞滿山遍野的梨花美景,,梨花飄雪,,漫天飛舞,藍天,、白云,、粉蕊、綠野映入眼簾,,宛若置身于桃源美景,。與此同時,以“賞農家景,、摘農家果,、吃農家菜、享農家樂”為“賣點”的采摘節(jié),,著力打造出了隰縣農業(yè)觀光旅游品牌,,做大做強旅游文化產業(yè),加快農民增收致富達小康進程,。
梨是詩情,,博是畫意,梨博園是多少人的夢想之旅,!為了傳承梨文化,,打造梨品牌,該縣依托位于城南鄉(xiāng)路家峪村的三百年老梨樹群建設中國梨博園,,這也是迄今山西唯一的以梨生態(tài)文化為主題的博覽園,。該園共有“百年梨園”“家峪湖”“九曲黃河陣”“珍禽動物園”等若干特色游覽區(qū)。
為豐富梨的品種,,增加梨博園的觀賞性,,該縣在現有品種的基礎上,通過栽植,、移植,、嫁接等辦法,,大力引進新品種,同時配套600平方米建設研發(fā)中心,,把梨博園打造成國家級梨品種的開發(fā)、保護基地,,極大地豐富了全縣梨果產業(yè)的宣傳內容和內涵,,成為突出“梨”主題、弘揚“梨”文化,、唱響“梨”品牌的特色景點,。2013年4月,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qū) ,。
這標志著隰縣農業(yè)產業(yè)向文化產業(yè)進一步延伸,,而且為梨果產業(yè)長足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機遇,對于優(yōu)化農業(yè)結構,、推動梨果產業(yè)擴規(guī)提質,、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生態(tài)文明和旅游業(yè)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今,,說到玉露香,就會想到隰縣,;說到隰縣,,就不得不提玉露香。這一“王牌”不僅是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搖錢樹”,,也是外界了解隰縣的“最佳途徑”,。該縣延伸產業(yè)鏈,開展梨產品為主的凍干食品加工,,利用電商公共服務中心進行電商訂貨及“玉露香”梨產品銷售,,三產聯動,實現“農旅商”有效融合,,形成全域旅游發(fā)展新模式,。
以融為道 打造全域旅游新態(tài)勢
青山的依靠、清泉的滋養(yǎng),,豐富而絢麗,、獨特而寶貴的旅游資源,使這座小城“出落”得柔媚靈秀,、英姿綽約,。該縣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9處,,共有105處廟宇建筑,,有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36項。
其中,,最令人稱絕的當屬坐落在城西鳳凰山巔的千佛庵,,現名小西天,數百年安好無損,?!扒鷱酵ㄓ奶帲U房花木深”,,整個寺院依山疊造,、構思巧妙、渾然一體,。尤其是大雄寶殿內滿堂木骨泥質懸塑藝術,,其難度之大、工藝技巧之高,、想象力之豐富難以言喻,,堪稱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懸塑絕唱”。
海內外游客為此慕名而來,,該縣更是下足了“繡花”功夫:2016年以來,,對小西天景區(qū)進行了提升改造;2018年投資1250萬元新鋪設了小西天景區(qū)旅游公路,、投資100萬元實施了小西天智慧景區(qū)建設,;2017年—2019年先后投資500余萬元對小西天景區(qū)進行了綠化;2017年—2019年先后投資1000余萬元對梨博園景區(qū)基礎設施進行了提升,;先后投資1300余萬元對陽德,、峪里、竹干,、桑灣等旅游示范村進行建設,;實施旅游富民工程,在陡坡,、義泉,、七里腳等村投資375萬元新建了停車場、廁所,、維修了道路,。
與此同時,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西天”為核心,,依托周邊的紫川河和鳳凰山優(yōu)美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緊鄰縣城主城區(qū)的優(yōu)勢,,通過對小西天景區(qū)的景觀整合和挖掘,保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賦予小西天景區(qū)更多的城區(qū)觀光功能,。圍繞小西天進行開發(fā)的鳳凰山溫泉文化生態(tài)園,,與小西天文化功能形成互補,豐富了旅游產品類型,。
此外,,250萬年的黃土地質景觀,6000年的黑桑村神農嘗谷臺,,2600年的瓦窯坡塬春秋貴族墓葬遺址同樣名聲在外,。位于隰縣午城鎮(zhèn)柳樹溝內石礫層之上的午城黃土,是黃土高原黃土地質中的一個標志性剖面,,被稱為黃土地質中的“金釘子”,。黃土崖連綿成墻,,被風雨侵蝕后,,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西歐城堡,,也有似哥特式尖頂教堂,,堪稱地質奇觀。
同時,,該縣堅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理念,,傾力打造“文化教育名縣、特色旅游城市,、晉西商貿之城,、山水園林名城”,以“融合”為道,,形成了“五縱十一橫”的縣城框架,、縣城面積達到12平方公里,城鎮(zhèn)化率達到42.36%,。一川碧水,,兩岸錦繡,20華里水景生態(tài)文化長廊和濱河大道宛若玉帶,,廣場公園布局合理,,城市建筑錯落有致,鄉(xiāng)鎮(zhèn)村莊綠樹環(huán)繞,,實現了“移步皆是景,、舉目滿眼春”。
不得不提的是,,日前,,《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關于同意江蘇鹽城大縱湖國家濕地公園等40處國家級自然公園新建和范圍調整的通知》中明確,隰縣黃土國家地質公園正式取得建設資格,。這標志著隰縣的旅游業(yè)發(fā)展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值得銘記的是,,著名的紅軍東征、午城戰(zhàn)斗晉西事變,、午城戰(zhàn)役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發(fā)生在這里,,決死二縱隊司令部舊址(毛澤東路居地)、抗敵劇宣二隊舊址,、晉西革命紀念館“記錄”著曾經的烽火歲月,,紅色精神燭照千秋。
如今,,該縣已初步形成了“佛教文化游,、紅色革命游、綠色生態(tài)游”格局,。隨著“一鐵兩高”開通運營,,現代化大交通格局已經形成,四通八達,,十分便捷,,后發(fā)優(yōu)勢指日可待。
以德為根 擦亮美麗古城新名片
好人,,一座城市最美的名片,;品德,一個城市最深的底蘊,。隰縣,,“好人文化”更是根深葉茂。
從古至今,,該縣以“民風淳樸,、訴訟獨少、急公好義,、鄰佑相助”之風著稱,。千百年來,優(yōu)秀傳統文化思想浸潤了優(yōu)良風尚并代代相傳,,隰縣好人更是層出不窮,。
歷史上,古有宋代趙友七世同居,,明代蘇四國割大腿之肉喂母治病的經典佳話,。當代,郝英祥半個世紀照顧犧牲戰(zhàn)友母親的感人事跡在晉魯大地傳頌,;在長治醫(yī)學院上學的隰縣籍學生袁小平勇斗歹徒犧牲,,被追授為“全國見義勇為英雄”;用愛心和樂觀撐起殘疾人之家的8歲女孩馮莉清被評為首屆山西感動百姓“鄉(xiāng)村十大愛心大使”,;為特困學生打造長效救助機制的縣關工委主任解紹亮榮膺“感動山西十大人物”稱號,;40年如一日堅守著一座林場的老護林員武來貴和為弟弟捐骨髓的許迎輝成為2014年第二季度“山西好人”,;郭珍珍、陳改萍割腎救兒的事跡,,曹翠珍近十年侍候癱瘓大伯子的事跡,,賀西平身患絕癥、堅持搞發(fā)明和歌曲創(chuàng)作的事跡更是傳遍隰州大地……
以打造“崇德向上好人縣”為抓手,,以挖掘,、培育、選樹好人為突破口,,把核心價值觀融入貫穿到各領域,、各階層……近年來,該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堅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抓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挖掘凡人善舉,,選樹道德楷模。自2011年連續(xù)4屆評選表彰“感動隰縣十大人物”,,展示當代隰縣人文明和諧,、誠信友善的精神風貌,成為引領全縣上下價值追求,、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更是為脫貧致富添足了底氣。
一大批先進典型在全國叫得響,、全省有名氣,,該縣由此被命名為“中國好人縣”。通過開展以德孝為主題的全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先進事跡報告會,、道德講堂、制作好人榜,、組建好人愛心團隊等方法,,增強好人效應,進一步提升了該縣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弘揚正氣,、凝心聚力,推動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yè)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出一條能夠適應該縣經濟社會發(fā)展要求,、具有鮮明地方特色,、行之有效的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之路。如今,,“好人縣”的“好人效應”如雨后春筍,。短短數年間,涌現出了以孟佩杰,、來虎平等為代表的6位“國字號”英模,,6名省級道德楷模,百余名市,、縣級道德楷模,;國家級文明單位1個,省市級文明單位22個,,好人村28個,,明德館60個……
從一個人到一個村莊再到一座城,壯舉如歌,,好人傾城,。普通的名字,平凡的人物,,卻演繹著精彩感人的故事,。“隰縣好人”現象讓這座小城充滿溫情,,成為她的又一張嶄新名片,。
以力為勢 創(chuàng)建全域旅游示范區(qū)
一項項政策規(guī)劃相繼出臺,一場場宣傳活動高潮迭起,,一件件創(chuàng)新實踐成效初顯……隰縣正以前所未有的氣魄和速度,、力度,高標準打造文化旅游戰(zhàn)略性支柱產業(yè),,全方位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
創(chuàng)建之初,該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為組長的全域旅游示范區(qū)領導小組,,制定實施了《加快推進隰縣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創(chuàng)建工作實施方案》,全面保障全域旅游創(chuàng)建工作的組織領導,。通過全域規(guī)劃引領,、配套資金落實、旅游人才培育,,加大全域旅游政策保障,,高標準編制實施了《隰縣全域旅游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構建“一城·兩軸·三鎮(zhèn)·六區(qū)·三環(huán)·七組團”的全域旅游空間格局,通過建立黨政統籌的領導機制,,深化旅游景區(qū)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全域旅游治理能力。
圍繞“農旅商”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該縣加大全域旅游政策保障,,強化配套資金落實,加強旅游人才培育,;完善基礎設施,,構建智慧旅游體系、優(yōu)化交通網絡格局,、開展廁所革命等健全全域旅游公共服務體系,;龍頭景區(qū)帶動,整合生態(tài)景觀,,提升城區(qū)觀光功能,,豐富旅游產品類型等優(yōu)化產品供給,培育全域旅游融合業(yè)態(tài),;加強市場監(jiān)管,,保障全域旅游市場秩序;健全保護措施,,改善全域旅游資源環(huán)境,。
作為黃河旅游板塊關聯區(qū),該縣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旅游宣傳推廣營銷,,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旅游宣傳推廣營銷,,強化“玉露香”品牌建設,,開展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推進隰縣文化旅游電子商務項目建設。同時,,于2018年和蒲縣宏源集團簽訂了黃河板塊框架協議,,借勢省、市旅游發(fā)展提供的平臺積極構建融入黃河文化體系,、與沿黃各縣互聯,,實施品牌融合營銷戰(zhàn)略。
雖然創(chuàng)建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該縣沒有止步于此,,而是高瞻遠矚,繼續(xù)描繪藍圖,,定位于充分發(fā)揮特色資源優(yōu)勢,,持續(xù)推進小西天生態(tài)綜合體工程建設和紫荊山旅游景區(qū)開發(fā)建設,加強周邊景區(qū)產品開發(fā)與品質升級;加大農旅融合力度,,開發(fā)高品質鄉(xiāng)村旅游產品,,從整體規(guī)劃布局上提升鄉(xiāng)村旅游檔次;以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為基礎,,提高城市服務產品的規(guī)模,、層次和水平,滿足旅游發(fā)展對市政基礎設施的需求,,構建隰縣全域旅游發(fā)展新格局,;健全旅游數據統計體系,完善智慧服務功能,,不斷提升重點旅游景區(qū)的信息化接待水平和服務質量,,推動景區(qū)智慧化建設。
此外,,隰縣還著眼服務大局,,圍繞十個方面下狠功,即“繼續(xù)推進總分館建設,,對全縣村級文化活動場所提檔升級,,整理鄉(xiāng)村文化記憶及非遺成果、出版保護名錄,,繼續(xù)開展全域旅游示范縣創(chuàng)建工作,,打造5個鄉(xiāng)村旅游示范村,完成鄉(xiāng)村文化記憶展廳布展,,對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升級改造,,推進景區(qū)“兩權分離”改革,推介宣傳隰縣地方小吃,,加強文旅市場的執(zhí)法監(jiān)管”,。深挖整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元素,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yè)和旅游深度融合,,帶動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全力打造中國金梨之鄉(xiāng)、山西綠色之州,、晉西宜居之地,、美麗幸福之都。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隰縣文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已漸入佳境,,一幅絢麗壯美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記者 李靜 閆璟
歷史淵源
隰縣,,古稱隰州,。位于晉西呂梁山南麓、臨汾市西北部,,總面積1415.3平方公里,,轄8個鄉(xiāng)鎮(zhèn)、97個行政村,、384個自然村,,總人口10.7萬,其中農業(yè)人口8萬,是國家級扶貧開發(fā)重點縣,。
隰縣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清康熙版《隰州志》載:“州帶泉泊下濕,,故以隰為名,。”建城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素有“三晉雄邦”“河東重鎮(zhèn)”之美譽,。
公元前17世紀,隰地是殷商屬下的基方部落小國,。周惠王十二年(前665),,晉獻公派士蒍為重耳筑蒲,史稱蒲邑,。戰(zhàn)國稱蒲陽,。漢武帝時置蒲子縣。北周為龍泉郡,。隋朝視晉西為沖要,,開皇五年(585),廢郡置隰州,,繼設隰州總管府,,開始以“隰”命名;開皇十八年,,下設隰川縣,;大業(yè)三年(607)改隰州總管府為龍泉郡,轄隰川,、永和、樓山(今屬永和),、石樓,、蒲縣。唐武德元年(618),,置隰州,,屬河東道。宋、元,、明,、清因隰州置。民國元年(1912)5月,,隰州改隰縣,。
晉西革命紀念館
晉西革命紀念館位于當年晉西革命斗爭的中心區(qū)域隰縣南郊,距縣城1.8公里,。于2010年12月3日正式對公眾開放,。該館占地面積576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420平方米,。
該館設有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三個展廳(采用照片,、油畫,、版畫、實物,、電子翻書,、投影等形式,展示圖版畫面580余幅,,收集革命文物史料2000余件,,其中珍貴革命文物400件)。
小西天
小西天位于隰縣城西鳳凰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山西省風景名勝區(qū),??傉嫉孛娣e為31387平方米。包括景區(qū)大門,、游客服務中心,、蓮花廣場、次廣場,、如意湖,、寺院等。
小西天寺院,,創(chuàng)建于明崇禎二年(162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寺院原名千佛庵,,因大雄寶殿內有塑像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門額題“道入西天”,,又為區(qū)別城南另一所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小西天因地布景,,結構精巧,,撥奇挺秀,氣勢非凡,,在古建筑中別具一格,。寺院的東端,為一高聳的弧桐峰,,峰頂筑摩云閣,,閣內祀觀音菩薩,外祀奎光文星,,閣下鐘鼓樓南北相對,,站東向的庭院觀賞山川田園,景色迷人,;下院是寺院的主體,,無梁殿坐西面東,內有數十尊佛像,,為僧人誦經的禪堂,,無梁殿對面是韋馱殿內一尊楠木雕像威武逼真,無梁殿之上便是大雄寶殿,,它背山而筑,,文殊、普賢二殿左右拱峙,。整個寺院高低起伏,,左右對稱,互相照應,,十分得體 ,。
小西天以明代的彩色懸塑藝術而聞名,其精華保存于大雄寶殿,。殿內彩塑滿布,,除佛壇上的五尊主佛外,墻壁,、檁柱,、屋椽上都塑著數以千計的彩塑。這些彩塑造型生動,、姿態(tài)各異,,多而不亂、繁而不雜,,高者達3米多,,小者僅有拇指大小。全堂彩塑是我國少見的彩色藝術群塑,,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更為珍貴的是殿內梁架上的彩繪——用瀝粉貼金制作的近似宮廷規(guī)制的龍鳳和璽,這種彩繪藝術屬皇家彩繪,,造價昂貴,,實為罕見。
鼓樓
鼓樓位于隰縣縣城正中心,,據《隰州志》及脊檁下的題記“明萬歷四十五年奉直大夫知隰州事儲”,,鼓樓由隰州知州儲至俊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高5.98米的十字門洞上建有高14.31米二層三重檐十字歇山頂的建筑,。鼓樓自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三百九十多年的歷史,,其梁架結構、牌匾等均為明代原物,,歷經四百年的風雨侵襲而保留至今,,實為難能可貴。對研究古代建筑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2013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稿件由隰縣縣委宣傳部提供
統籌:張瑞強 攝影:亞明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