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風雨 破浪前行
——鄉(xiāng)寧縣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紀實
地電鄉(xiāng)寧分公司工作人員對線路進行校正
黨員干部幫助農戶搶收秋糧
昌寧鎮(zhèn)組織大型機械搶修受損道路
臨汾新聞網訊 2021年秋天,,注定是一個非同尋常的秋天。
這個秋天,,鄉(xiāng)寧縣遭遇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連續(xù)強降雨過程,,平均降水量遠超歷史同期最高值,,特別是9月1日至10月7日,平均降水量達495.4毫米,,是歷年同期的5倍,。全縣多地由于強降水發(fā)生洪水、泥石流,、山體坍塌等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正常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影響,。
汛情就是命令,責任重于泰山,。面對嚴重災情,,鄉(xiāng)寧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市相關部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學研判、果斷決策,、快速反應,、精準施策,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打響了一場全民參與,、戰(zhàn)天斗地的硬仗!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全力以赴搶險救災
災情發(fā)生后,鄉(xiāng)寧縣委,、縣政府迅速召開會議,,第一時間研究部署防汛救災工作,要求各級各部門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切實履行職責,層層壓實責任,,強化措施落實,,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災各項工作,。同時,,迅速調撥發(fā)放各類物資12000余件,向每個鄉(xiāng)鎮(zhèn)下?lián)芙涃M20萬元,,向相關部門下?lián)芙涃M10萬元,,用于搶險救援、災后重建等工作;出動18000余人次,,全面排查檢查地質災害點,、山洪易發(fā)區(qū)等重點部位;動員救援力量13000余人次,調用大型機械1200余臺次,,嚴陣以待,,備戰(zhàn)搶險救援;設立集中安置點203處,啟用64處,,集中安置1100余人,,緊急避險轉移7200余人,,并提供緊急生活救助和過渡期生活救助。
風雨中,,全縣上下勠力同心,,凝聚起防汛救災的強大合力——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各鄉(xiāng)鎮(zhèn)進行調研督導,,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實地查看了解各地房屋受損、農作物受災及人員轉移安置,、隱患排查整治等情況,,科學指導防汛救災工作??h四套班子成員分赴各包聯(lián)鄉(xiāng)鎮(zhèn),,深入一線督導檢查,與干部群眾商討救災減災的具體措施,,鼓勵受災群眾堅定信心,、奮起自救,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重建美好家園,。各級各部門忠誠履職,通力協(xié)作,。縣水利局調動一切力量,,對縣域內河流,、水庫、淤地壩等重點部位不間斷巡查值守,,查缺補漏,,全面提升水利設施防范能力;縣交通運輸局啟動應急預案,成立工作專班,,組織搶修隊伍奔赴各受損路段,,全力開展道路搶險和保通保暢工作,確保人,、車安全通行;縣應急管理局積極儲備防汛應急裝備物資,,向各鄉(xiāng)鎮(zhèn)緊急撥發(fā)帳篷、雨衣,、救生衣等,。全縣應急救援隊伍出動200余人,排查并消除隱患30余處,,救援受困群眾100余人;縣農業(yè)農村局干部職工認真摸排各村受災情況,,發(fā)動廣大群眾,,全力以赴開展“雙減雙搶”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災情帶來的損失;縣交警大隊加大交通管控和隱患排查力度,,積極救援受困人員和車輛,,堅決防范惡劣天氣發(fā)生重特大事故;晉能控股電力集團山西地方電力有限公司鄉(xiāng)寧分公司組建13支搶險保電隊伍,爬高山,、穿茂林,,蹚急流、踏泥濘,,為搶修高壓線路,、恢復城鄉(xiāng)居民用電連續(xù)奮戰(zhàn)十幾個晝夜,保障了電網穩(wěn)定運行,。
風雨中,,全縣上下和衷共濟,匯聚起防汛救災的溫暖力量——縣委,、縣政府切實做好安置點服務保障工作,,購置了棉衣棉被、取暖設備等,,確保每一名受災群眾都能吃上熱飯,、喝上熱水、睡上熱炕,,實實在在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各級黨組織發(fā)動黨員,、志愿者深入田間地頭,和廣大農民一道搶天奪時,,搶收搶種,,幫助果農糧農開展生產自救;社會各界愛心企業(yè)和個人紛紛捐款捐物,助力防汛救災工作;廣大群眾團結一心,、守望相助,,積極投身防汛救災“人民戰(zhàn)爭”,奮力開展生產自救,,展現(xiàn)出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的頑強意志。
聞汛而動 向險而行
防汛一線黨旗飄揚
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關鍵時刻,總有一股力量在支撐;危急關頭,,總有一種精神在迸發(fā),。
災情發(fā)生后,鄉(xiāng)寧縣各級黨組織靠前指揮,、壓實責任,,成立臨時黨支部,,組織黨員突擊隊、先鋒隊,,構筑起一道道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鋼鐵防線”;廣大黨員干部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攻堅克難、沖鋒在前,,哪里有險情就戰(zhàn)斗在哪里,,哪里有需要就堅守在哪里,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讓黨旗在防汛救災一線高高飄揚,。
在管頭鎮(zhèn)榆泉村,有這樣一對父子:父親王有福是老支書,、老黨員,,兒子王貴平是村委會主任。父子倆約定,,有任務一起上,、有困難一起扛,齊心協(xié)力“戰(zhàn)汛”,,堅決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
“得知兒子要防汛救災,作為一名老黨員,、老干部,,我有義務參與到這項工作中?!蓖跤懈Uf,,“我雖然老了,但村里我熟啊,,肯定能為老百姓做點事!”就這樣,父子倆并肩作戰(zhàn),,排查安全隱患,、組織撤離群眾、處理受損房屋,、清理道路淤泥……每天從早到晚,,從村東頭到村西頭,他們不知跑了多少個來回,。
連續(xù)多日奔波辛勞,,王有福累倒了。躺在病床上,,他對兒子說:“你不要照顧我,,我好著哩!快去村民家里看看,,把剩下的住戶排查完,他們才更需要你!”父親的囑托讓王貴平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叮嚀父親照顧好身體,,轉身擦干眼淚,回村繼續(xù)開展隱患排查工作,。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不管風雨多大,,只要黨組織和黨員在身邊,,老百姓就有主心骨。
汛情期間,,受持續(xù)降雨影響,,西交口鄉(xiāng)黃華村路面、房屋,、耕地等受損嚴重,。村黨支部書記郭軍偉廢寢忘食,帶領村“兩委”一班人日夜奮戰(zhàn)在防汛救災一線,。他的車里放著鐵鍬,、雨鞋和方便面等工具物品,累了就在車上打個盹,,餓了就吃袋方便面,,發(fā)現(xiàn)坍塌和滑坡,自己能干就干,,處置不了的就立即拍照轉發(fā)到村里的微信群,,并反復叮囑村民注意出行安全。不少村民看到郭軍偉布滿血絲的眼睛,,勸他注意休息,,別把身體累垮了。郭軍偉總說:“我是黨員,,這個時候必須沖得上,、頂?shù)米。荒芄钾撁恳粋€信任咱的老百姓!”
9月26日凌晨4點30分,,郭軍偉接到村民馮建民的電話,,說其父母的房子有落石,兩位老人行動不便,,沒有自救能力,,情況萬分危急!放下電話,郭軍偉立即拿起手電筒,深一腳淺一腳地奔向現(xiàn)場,。馮建民家住黃華峪河對岸,,此時河水流量巨大,過河的唯一道路已被沖毀,,救援難度陡增,。面對這一情況,郭軍偉沉著應對,,迅速聯(lián)系周邊可用的鏟車趕來現(xiàn)場,,并和馮建民電話溝通,囑咐他把家人轉移到安全地點等待救援,。清晨6點多,,鏟車一路清理多處障礙后到達現(xiàn)場,郭軍偉第一個跳上鏟車,,指揮開展過河救援行動,。在當?shù)馗刹咳罕姷凝R心協(xié)力下,7點45分,,兩位老人被護送到安全房屋進行安置……
在鄉(xiāng)寧縣防汛救災一線,,像這樣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災情面前,,全縣廣大黨員干部心里裝著群眾,,扛起使命擔當,聞汛而動,、向險而行,,不畏艱難、連續(xù)作戰(zhàn),,書寫了無愧于黨,、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的答卷,。
眾志成城 共克時艱
加快災后恢復重建
加快災后恢復重建,,事關人民群眾安危冷暖,事關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全局,。
此次汛情雨量之大,、險情之多、災情之重,,為鄉(xiāng)寧縣多年來罕見,。面對嚴峻的災后恢復重建形勢,,鄉(xiāng)寧縣認真落實省,、市相關會議精神,切實抓好市委,、市政府下發(fā)的救災減災,、農業(yè)“雙減雙搶”,、防止因災返貧3個文件和30條措施落實,連續(xù)多次召開會議,,動員全縣上下進一步把工作重心聚焦到災后恢復重建上來,,明確目標,壓實責任,,狠抓落實,,迅速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為全縣經濟社會平穩(wěn)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在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中,,鄉(xiāng)寧縣各級各部門爭當“主力軍”,和廣大群眾一起攜手并肩,,重建美好家園,。縣交通運輸局摸排匯總全縣農村道路水毀情況,,建立整治臺賬,,全力以赴修復水毀路段;縣農業(yè)農村局樹牢“減損就是增產,減災就是增糧”意識,,搶時排澇散墑,,修復水毀灌溉管道,發(fā)動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壓茬推進秋糧收獲和小麥播種;縣衛(wèi)體局加強傳染病疫情監(jiān)測,,并組織醫(yī)療應急小分隊,分赴各鄉(xiāng)鎮(zhèn)進行消毒消殺,,向群眾宣傳洪澇災害防病知識;縣畜牧發(fā)展中心開展災后消毒滅源專項行動,,推進全縣受災養(yǎng)殖場(戶)災后恢復重建;縣稅務局、縣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等部門積極引深“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動員廣大黨員干部職工,,深入各村搶收搶種搶修……
昌寧鎮(zhèn)城北垣是鄉(xiāng)寧縣蘋果主產區(qū),這里生產的蘋果色澤紅潤,、糖分高,、口感好,頗受市場青睞,。眼下正值蘋果采摘上市期,,由于持續(xù)強降雨影響,今年的蘋果普遍果銹多,、果面差,,優(yōu)果率大幅下降。針對這一情況,縣農業(yè)農村部門迅速組織專家深入當?shù)?,開展技術指導,,幫助果農做好創(chuàng)傷修復、斷枝修剪,、殺菌防蟲等工作,。“專家真是雪中送炭,,為我們講解了最需要的災后果園管理要點,。接下來,我們要按照技術要領抓緊搶收,,力爭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果農曹高民說,。
據了解,在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中,,鄉(xiāng)寧縣緊盯受損房屋修繕重建,、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yè)生產全面恢復運行等重點任務,倒排工期,,強力推進,,確保高標準落實到位。緊盯重點區(qū)域和重點部位,,加大排查,、巡查、復查頻次,,建立隱患臺賬,,加強監(jiān)測管理,堅決防止滯后性,、次生性災害發(fā)生,。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做好受災群眾特別是脫貧戶的生活保障工作,,嚴防因災致貧返貧,。做好受災損毀房屋鑒定,認真開展研判,,加快損毀房屋維修重建,。加快道路搶通修復,按照“先恢復功能,,再提高標準”的原則,,全力保證交通運輸暢通、群眾正常出行;強化學校,、醫(yī)院,、敬老院等重點場所的排查監(jiān)測,、除危加固,全面消除安全隱患,。加快水利、通訊,、電力,、供暖、供氣等受損設施修復進度,,確保群眾生產生活不受影響,。目前,全縣已累計修復損毀道路119條,,清除道路兩側落石,、小型塌方等1000余處,搶收搶種11000余畝農作物,,復工27個在建工程,。
風雨已去,天清氣朗,。經過黨政軍民團結奮戰(zhàn),,鄉(xiāng)寧縣有效應對了這次最強降雨過程,有力維護了經濟社會大局穩(wěn)定,,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取得階段性成效,。當前,全縣防汛形勢趨于平穩(wěn),,但總體上還處于關鍵期,,仍然面臨較大考驗,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各項任務依然繁重艱巨,。我們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只要全縣上下眾志成城,、頑強奮斗,,必將渡過難關,奪取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全面勝利!
記者 劉一平
山水情深暖云丘
張連水(左一)在村民家中查看受災情況 董曉娟 攝
云丘山村,,一個因云丘山景區(qū)而得名的旅游村,,峰嶺疊翠,靜幽安逸,。
一個多月前,,連續(xù)的強降雨打破了這里的寧靜自在,部分房屋倒塌,、多處道路沖毀,,村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
災后,,每當人們回述雨夜撤離的驚險時,總會異口同聲地感念起一個人——鄉(xiāng)寧縣關王廟鄉(xiāng)云丘山村黨總支書記張連水,。在村民們看來,,張連水將深情融入了眼前的山水,把真情留駐在群眾心間,,是他們危難時的“守護人”,,更是他們重拾生活信心的“主心骨”。
雨夜勸撤不落一人
10月19日午后,,坂兒上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里,,吃罷午飯的李金英老人緩步回到住宿的房間,安詳?shù)乜吭诒蝗焐闲№?/p>
今年88歲的李金英是鼎石村人,,年邁的她對雨夜撤離的一幕仍記憶猶新,。
9月25日,一連幾天的秋雨沒有要停的意思,。天剛擦黑兒,,李金英老人就上了床。不知過了多久,,迷迷糊糊中的她被一陣急促的呼喊聲叫醒,。
“雨越下越大,趕緊撤吧!”冒雨上門的張連水和村干部喊,。
“我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我不走……”李金英老人有些執(zhí)拗地說,,顯然她對近在咫尺的險情并不了解,。
鼎石村是云丘山景區(qū)內被列入國家傳統(tǒng)古村落的古村之一,坐落在東山腳下,,面臨鼎石河,,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使這里極易在雨水肆虐的季節(jié)發(fā)生山石滾落、河水暴漲,。
25日這天下午,,張連水原本安排了村干部加強巡查排查,但入夜后眼見雨勢越來越大不免擔心起來,。晚11時許,,他披衣和司機小董驅車趕到村里時,河水奔流,,遠遠就能聽見山洪暴吼,、山石翻滾的聲音,情況萬分危急,,于是趕忙通知了其他村干部和派出所民警,。
約莫一個多小時后,,村里的照明電和通信信號突然都斷了。張連水等人只好借著手電的微光,,深一腳淺一腳地繼續(xù)奔走在村里,,挨家挨戶地敲門呼叫勸撤。
多年未遇的險情當前,,有些村民準備收拾些家當再撤離,,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則不打算離開老屋……“這個時候,我們基層村干部必須要有擔當和責任意識,,一定要讓他們搬出來!”張連水斬釘截鐵地告訴其他村干部。他急切地勸慰這些村民:“人要緊,,人先走!不管怎樣,,只要咱人安全了,什么都會有的……”
“人家三個人攙著,、拉著我,,張書記打著傘把我護送到車上,隨后被拉到這里安頓下,?!崩罱鹩⒗先嘶貞洝?/p>
風雨之中見真情,。直到凌晨4點多,,高崖下的20多戶120多口人被全部送走,張連水才松了一口氣,。最后一個離開鼎石村后,,他顧不得扭傷的左腳,又馬不停蹄地來到坂兒上,、大河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看望撤離的村民,,安排他們的吃住……
那一夜,張連水沒有合眼,,誰又能想到他也是一位62歲的老人,。
“云丘模式”惠及鄉(xiāng)親
9月26日,李金英老人家中的兩孔窯和院子塌了,。
如今,,她已漸漸適應了日間照料中心的生活,“多虧了人家張書記,。這里安排得好,,有熱乎飯吃,睡得也暖和,,享福著哩……”
“嗯,,咱確實得感謝張書記……”今年71歲的張彩菊接過了話茬兒,。她坦言,自己念及張連水書記的好,,不僅因為他是村民們的“守護人”,,還因為他是大家的致富帶頭人。
“我的一個兒子,、四個女兒都在云丘山景區(qū)里打工,,這些年靠著景區(qū)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張彩菊微笑著說。
張彩菊一家人生活的坂兒上村,,曾經是一個隱匿于群山深處的小村莊,,貧困、閉塞,、落后,。小村莊的改變,要從云丘山景區(qū)的旅游開發(fā)說起,。
位于呂梁山與汾渭地塹交匯處的云丘山,,千峰競秀、萬壑崢嶸,,有“姑射最秀峰巔”“河汾第一名勝”美譽,。2003年,身為企業(yè)家的張連水決心由煤炭開采轉型發(fā)展旅游,。此后的18年間,,他累計投資23.95億元潛心打造,終于使之躋身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2019年12月,,云丘山景區(qū)涉及的大河、坂兒上,、東溝和下川四個行政村合并,,成為下轄22個自然村、3346口人的云丘山村,。
不僅因為村名來由,,云丘山村的發(fā)展也與云丘山景區(qū)有著難以割舍的關聯(lián)。張連水深知以黨建引領助推鄉(xiāng)村與企業(yè)發(fā)展“同頻共振”的道理,。早在2012年9月,,由他擔任書記的云丘山黨支部就聯(lián)合大河村、坂兒上村兩個黨支部成立了云丘山村企聯(lián)合黨總支;2018年6月又吸收東溝村黨支部成立了云丘山中心黨總支;2019年7月再納入下川村黨支部,,成立了云丘山村旅游中心委員會,,成為云丘山村發(fā)展強有力的核心。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自村企聯(lián)合支部成立后,,身為黨總支書記的張連水就積極推動企業(yè)干部到村委兼職、村干部到企業(yè)兼職,,共同過組織生活,,共同討論村企發(fā)展。中心黨委指導和引領村企發(fā)展方向,,始終將企業(yè)有利潤,、村民有利益、村委有效益的“三有”發(fā)展理念貫穿于整個工作過程,,由此探索出了“農旅融合,、村企共建”的“云丘模式”?!坝捎诿芮新?lián)系群眾,,產生了黨群魚水情,催生了心齊氣順,,利益關聯(lián),、資源統(tǒng)籌,、村企共融凝聚了發(fā)展后勁,,村企關系由原來的‘兩頭怨’變成了‘一家親’,村企融合加快了發(fā)展,?!睆堖B水介紹。
十多年來,,“云丘模式”使云丘山村由貧困落后村一躍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小康村,,人均收入由原來的1000多元增長到如今的15000多元。村民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移民新村,,家家戶戶用上了安全干凈的自來水,。村內3座運營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可容納百余名老人就餐,。
與張彩菊的子女一樣,,云丘山景區(qū)目前吸納了80%的云丘山村民就業(yè)。世代在泥土里刨食的云丘山人,,由原來的農民變成了產業(yè)工人,、農技人、匠人,、藝人,、商人。
云丘宏圖催人奮進
關于云丘山村的過往與未來,,村黨群服務中心二樓展室記述著其中的點點滴滴,。
每每向來訪客人講解這些,,中心負責人董曉娟總會不由自主地感慨:“我特別羨慕云丘山人有位張書記。我從張書記身上學到了很多,,農村有很多人需要幫助,,農村也有廣闊天地可以實現(xiàn)價值?!?/p>
董曉娟的羨慕不是沒有理由,。如今,在張連水的帶領下,,云丘山村的“十四五規(guī)劃”已著手實施,。圍繞建設國內一流景區(qū)和鄉(xiāng)村振興的雙向發(fā)展目標,未來五年將進一步提升云丘山國家5A級景區(qū)品牌,,實現(xiàn)深層次發(fā)展,,為鄉(xiāng)村振興提供強大產業(yè)引擎,重點從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治,、智慧景區(qū)建設,、研學旅行等方面,進行新改善,、大提升,,實現(xiàn)景區(qū)的帶動促進和輻射作用的全新跨越。
張連水介紹,,云丘山村將堅持把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與旅游產業(yè)發(fā)展有機結合,,重點展示民俗文化挖掘和傳承、古村古道古井等古文化,、民宿文化,、群眾文化、特色產品推廣等;著力加快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加快推進22萬頭現(xiàn)代化生豬養(yǎng)殖基地建設,、8000畝有機旱作小麥基地建設,同時依托特有自然生物資源,,全面建成藥茶,、腌菜、糕點,、文創(chuàng)產品,、面粉等觀光加工生產線和高標準設施蔬菜標準化示范基地,力爭早日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示范村,。云丘山景區(qū)重點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休閑、度假、康養(yǎng)產業(yè),,使更多農民就業(yè),,把有機早作農業(yè)以云丘山品牌發(fā)展為特色農業(yè)品牌,真正實現(xiàn)景區(qū)發(fā)展與鄉(xiāng)村振興的深度融合。
“‘十四五’期間,,我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將由年60萬元增長到6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由15000元增長到30000元?!闭劶拔磥?,張連水語氣堅定。
陽光總在風雨后,。眼前突如其來的災情并未使云丘山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展望未來更是信心十足,因為他們有一位把深情系于山水與村莊的好書記,。
記者 孫宗林
圖片除署名外由鄉(xiāng)寧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