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博物館外景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時序更迭,陰晴雨雪,,滄海變桑田,。
這里有從舊石器時代狩獵采集的丁村人口和粟作農(nóng)業(yè)起源的柿子灘遺址群,到新石器時代農(nóng)耕文明社會早期的棗園文化;
這里是最早的中國堯都平陽;
這里有逐鹿中原的晉霸春秋;
這里曾是富庶一方的漢唐州縣;
這里是宋元明清的戲曲中心,、晉商之源、移民之根,。
這里是臨汾,。
數(shù)十萬年以來,華夏民族在此生根發(fā)芽,,繁衍生息,,自強不息,世代臨汾人用雙手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燦若星河,、輝煌不朽的文化,。作為保護和傳承城市文明的重要殿堂,鏈接城市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重要橋梁,,在市委、市政府的強力推進和多方支持下,,一座高標準現(xiàn)代化博物館在林木蔭翳,、鳥語花香的汾河岸畔拔地而起,并在2018年9月18日對公眾開放,。從此,,臨汾有了文化客廳,。
本期特稿將帶領讀者走進臨汾市博物館,,探究我市一脈相承的悠久文化,為讀者呈現(xiàn)一個厚重文化與現(xiàn)代科技相得益彰的博物館,,進而讓讀者更加了解臨汾,,愛上臨汾。
臨汾博物館內(nèi)景
以館講史
臨汾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智慧博物館,,位于濱河西路九州廣場南端,,館內(nèi)文物近3000件,建筑面積32429平方米,,建筑高度23.65米,,設計造型為日月相抱,設計理念源自象征“日月同輝”的陶寺古觀象臺,,整個建筑把傳統(tǒng)文化和汾河生態(tài)公園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臨汾博物館不同凡響的視覺效果,在博物館建筑中獨具特色,。臨汾博物館已成為臨汾新興的地標文化建筑,。
“智慧”是臨汾博物館的代名詞。由于臨汾博物館建設起步較晚,,但卻也因此能夠把智慧化運用到管理,、保護、運營等各方面,。特別是在展館內(nèi)運用各種高新科技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重現(xiàn)”在參展者面前,打破博物館“千館一面”的模式,,使文物不再“冰冷”,。
一座博物館,了解一座城,。而在臨汾博物館,,不僅可以看到這座城市在歷史進程中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的興衰變遷,,還可以看到遠古人類的生活場景以及最早中國的歷史面貌,這得益于臨汾得天獨厚的文化優(yōu)勢,。
走進臨汾博物館,,最引人矚目的便是中廳懸浮著的一具長約24米、刻有陶寺出土龍盤圖案的中國紅“文明之舟”,,舟上站立著從丁村人一直到現(xiàn)代人的各種雕塑,,象征著龍的傳人在臨汾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從十萬年前一直走到今天,憧憬未來,。
博物館一層是“遠古足跡”展廳和“最早中國展廳”,,還有青少年教育活動中心和多媒體活動廳,
“遠古足跡”專題,,展示“丁村文化”和“柿子灘文化”,,延續(xù)至“棗園文化”為代表的臨汾新石器時代文化。結合地址,、歷史及60年來考古挖掘的實物展示古人類是如何在臨汾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直至進入農(nóng)業(yè)時代。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展柜中展示的1954年發(fā)掘的3枚“丁村人”牙齒化石,,經(jīng)過考古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牙齒是呈現(xiàn)鏟狀的,,而鏟狀牙齒是黃種人特有的特征。牙齒化石的出土填補了繼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的空白,,也就是填補了中國古人類發(fā)展史上早期智人階段的空白,。
“最早中國”專題,展示以“陶寺遺址”為主的堯都平陽最早中國的史實,。走進展廳,,“中國最早的漢子”右側墻壁上一列又一列金燦燦的大字在幽深暗紅色基調(diào)的背景映襯下顯得更加奪目,這是世代祖先創(chuàng)造出的獨屬于臨汾的榮耀,。左側墻壁上我國多位專家學者字字鏗鏘的話語是對這些榮耀最好的印證,。展廳最前方擺放著一件極為精美的文物,這就是臨汾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龍盤,。陶寺遺址共出土了4件龍盤,,臨汾博物館展出的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在臨汾博物館建成之前被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內(nèi),。龍盤上可以看到整條龍呈盤曲狀,而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龍形象就是以盤龍為主,。這條龍集多種動物于一體,,并且與夏商周青銅器上的龍紋極為相似,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所以說他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龍,,也有學者稱它為“中華第一龍”,。
本展館名為“最早中國”,是極具特色的一個展館,。展廳內(nèi)用電子沙盤直觀展示陶寺遺址早,、中、晚三期的興衰變化,,從最早的城市規(guī)劃到雙城制的華麗轉身,,印證了最早中國的誕生。大型3D裸眼沉浸平臺展示陶寺古觀象臺,,將4300年前的古觀象臺用現(xiàn)代高科技完整呈現(xiàn)出來,。陶寺圭表表明陶寺文化已經(jīng)存在地中的概念,陶寺文化的社會已經(jīng)進入到國家形態(tài),,因而陶寺城址為地中之都,,陶寺文化為中土之國,此乃最早的中國,。而陶寺地中之都系堯王族首創(chuàng),,故而堯立中國……這里匯聚了陶寺考古隊40年來的考古成就,每一件出土文物都見證著曾經(jīng)的歷史,。
沿著歷史脈絡,,臨汾與晉國也有著很深的淵源。博物館二層是“晉霸春秋”專題,,展示晉與三晉660余年的輝煌歷史和波瀾壯闊的文化風貌,。臨汾是晉國的核心,晉國春秋霸業(yè)臨汾是策源地,。臨汾博物館通過周邊17縣(市,、區(qū))發(fā)掘的晉國同時期的多種文物來反映當時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情景,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霸國墓地,。臨汾博物館采用360度全息幻影影像技術恢復了墓地原先建成的樣子,,使參觀者能夠有更直觀的觀展體驗。在這一展廳,,運用了矩陣式排列來展示文物,,青銅器擺滿一面墻,古人制作青銅器技藝之精美,、文物保存之完好,,此般感慨便可油然而生。
博物館三層是“千秋平陽”專題,,勾勒自秦漢至清代文明進程之大線索,,展示平陽冶鐵的濫觴,、興盛、發(fā)展的輝煌,,演繹平陽戲曲之鄉(xiāng)的歷史傳承,,彰顯平陽金元木板雕刻中心的重要地位和明清平陽木板年畫的特色文化,全面展示佛教在平陽地區(qū)的傳承和興盛,。
一件件文物歷經(jīng)滄桑穿越滾滾歷史而來,,如今,他們在臨汾博物館向每一位來者講述百年,、千年甚至上萬年前發(fā)生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點滴,,人類如何突破自我、如何發(fā)現(xiàn)自然規(guī)律,、國家何時誕生……
大廳公共休息區(qū)
以館化人
臨汾博物館“火”了,。開館數(shù)日,來自四面八方,、成千上萬的游客涌入這里,,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對平陽大地歷史文化的關注和向往。
家住博物館舊址附近的姜女士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國慶期間,,有許多外地游客來臨汾博物館參觀,好多人由于不熟悉路線,,由導航指引來到了博物館舊址,,這在以前是沒有的,臨汾博物館的受歡迎程度由此可見,。
記者從市博物館了解到,,從9月18日——10月7日,,博物館共開放19個工作日(9月25日閉館1日),,期間共接待省內(nèi)外游客279146人次,,日平均14700人次,。在游客中占比較高的前三個年齡段分別為:10歲以下,31歲至40歲,,21歲至30歲,。省外游客共計15083人次,,占比較高的前三個省份為河南,、河北,、陜西。共接待團隊42個,,總人數(shù)為4891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博物館開放不到20天,,接待游客27萬多人次,,充分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的追求,。
博物館開放當天,,陳陽有幸成為第一批參觀的游客,“期盼中的臨汾博物館終于開館了,,我在第一時間就前來參觀,,感覺很是震撼。我們臨汾是堯都,,最早中國,,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但長期以來,,沒有自己的博物館,,缺少一個讓廣大臨汾人民了解自己博大精深歷史的地方。現(xiàn)在,,我們臨汾也有了自己的博物館,,從現(xiàn)場參觀人數(shù)就能看出來,人們是很有興趣和熱情的,。博物館的陳列很不錯,,很多是首次展出,令人難忘,。我覺得這也是臨汾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臨汾發(fā)展的一個標志,是市委,、市政府貫徹‘文化自信’的一件實事,。對提升臨汾的文化品位,宣傳臨汾悠久的歷史文化,,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我不怎么會用智能手機,,但博物館參觀要手機預約,,所以我就讓女兒提前給我預約好,這可是咱們臨汾文化的一個展現(xiàn),,我一定要來看看,。”今年51歲的高女士已經(jīng)退休,,之前從事教育工作,,得知臨汾博物館開館,她也是第一時間趕來入館參觀,。參觀結束后,,她動情地說:“這次來臨汾博物館,,真真切切對臨汾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了直觀的感受,每一個臨汾人都應該看一看,?!?/p>
國慶假期第一天,李女士早早帶著13歲的女兒郭佳瀅和4歲的兒子來到市博物館排隊取票,,進到場館內(nèi),,郭佳瀅對展出的文物表現(xiàn)出很大的興趣,,剛升入初一的她已經(jīng)認識許多字,,每經(jīng)過一件文物,她都細細研讀標牌上的注解,,遇到不懂的不時問問媽媽,。孩子好習慣的養(yǎng)成,源于媽媽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李女士告訴記者,,她經(jīng)常利用假期帶孩子去其他城市的博物館參觀,慢慢培養(yǎng)孩子對歷史文化的興趣?,F(xiàn)在臨汾終于有了自己的博物館,,好多東西雖然孩子不一定看得懂,但要經(jīng)常帶他們來多看多聽,,慢慢滲透,。“現(xiàn)在咱們臨汾的發(fā)展越來越好,,各種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善,,圖書館、文體中心等可供青少年活動的地方都在規(guī)劃建設中,,值得期待,。”
“沒想到,,真的沒想到,。”退休干部侯大爺對于臨汾博物館的建成感慨萬分,?!皡⒂^過外地的博物館,雖然我對歷史和文化都感興趣,,但對于外地博物館還是欠點感覺,。如今咱臨汾有了博物館我才知道之前差的那點東西就是歸屬感、自豪感,、幸福感,?!焙畲鬆敻嬖V記者,臨汾博物館用現(xiàn)代科技讓參展的人身臨其境了解歷史,,讓大家看到臨汾古人的勞作工具以及他們的生活習慣,,也讓大家看到世代臨汾人是如何拼搏奮斗把臨汾日益發(fā)展成為一座現(xiàn)代化的城市?!安┪镳^的集中展示讓我們知道腳下的土地人杰地靈,,擁有著很豐厚的文化底蘊,更重要的是它將激勵后輩繼續(xù)去耕耘,、去創(chuàng)造,將來這座博物館里也將會記錄這代年輕人的輝煌和成就!”侯大爺展望著臨汾博物館的未來,。
千秋平陽展廳
以館承文
國慶假期過后,,為更好地服務群眾,臨汾博物館閉館提升,,記者又幾次來到這里,,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這座現(xiàn)代化博物館背后的故事。相較于假期的熱鬧非凡,,閉館期間的博物館顯得格外靜謐莊重,,而辦公區(qū)內(nèi)的電話鈴聲、討論聲,、腳步聲卻透露出繁忙的信息,。市博物館館長狄跟飛向記者講述了博物館的建設歷程及她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
2013年8月,,臨汾博物館破土動工,。2015年4月22日,我市邀請國內(nèi)的博物館專家召開論證會,,指出博物館在陳展設計及功能分區(qū)等方面的問題,,項目被緊急叫停。同年9月21日,,我市成立臨汾市博物館項目建設及陳展領導組,,狄跟飛擔任領導組辦公室副主任。隨后,,狄跟飛與同事先后去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地考察學習,。10月22日,,我市再次召開專題會議,從安全和方便管理角度出發(fā),,重新規(guī)劃,,對市博物館進行二次結構改造,。同時,狄跟飛帶領團隊編寫陳展大綱,,與專家反復溝通,,第12稿才形成最后的成稿《表里山河》。
為趕在省旅發(fā)大會期間對外開館,,從今年4月開始,,博物館的建設工作進入了快馬加鞭的沖刺階段,裝修,、運輸文物,、布展、招聘講解員等工作同步進行,,“在最后一個月所有人都是白天晚上連軸轉,,大家都是把工作當做一種神圣的使命去完成,干勁十足,?!痹诘腋w心里,那段爭分奪秒的日子會是他往后人生非常值得懷念的時光,。
那么,,博物館建成后最想要向群眾傳遞什么?“就是要增強群眾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钡腋w回答,。
“表里山河是山西的地貌特征,而臨汾就處在這表里山河的核心地帶,,因此形成了底蘊深厚的大文化,,這種文化是本土的,也是民族的和世界的,,臨汾博物館就是要把這種文化的傳承展現(xiàn)出來,。”
狄跟飛向記者作了更詳盡的介紹,,丁村人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的空白,,把人類的進化過程串聯(lián)起來,打破了之前西方人種介入的說法,,說明亞洲人的人種進化過程是連續(xù)性的,。丁村文化和柿子灘文化是舊石器時代的代表,而后來的棗園文化則是新石器時代的代表,,同時棗園文化還是農(nóng)耕文明的搖籃,,之后又出現(xiàn)了最早的國家形態(tài),直到堯在陶寺建立最早的中國,從中可以得出我們本土的文化是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不僅如此,本土同一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是有關聯(lián)的,,這也是晉霸春秋板塊的陳展思路,。狄跟飛一行人在考察時發(fā)現(xiàn),關于晉國,,山西博物院作為一個綜合性博物館,,側重講的是文化,而晉國博物館是一座遺址性博物館,,更側重于講遺址,。臨汾博物館內(nèi)收藏的關于晉侯的東西很少,如何要既能展示出晉國的霸氣和精神,,又可以與以上兩座博物館有所區(qū)別?臨汾博物館把目光放在了與晉文化有關的地方文化上,。同一時期,在晉國周圍有許多小方國,,如位于隰縣的重耳封地,洪洞的南秦遺址,,翼城的霸國遺址等,,這些小方國的文化都是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晉霸春秋展廳展出的許多文物如南秦遺址的漆器,、金飾,、玉飾、陶器等,,都反映了當時晉文化的發(fā)展水平,。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無論是晉國的唐風,,抑或是宋元明清時的冶鐵,、雕版印刷、戲曲等都形成了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并且滲透到人們骨子里和血液中,。“博物館就是要承擔起傳承歷史和文化的使命,,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和內(nèi)心的自豪感,,激起大家建設美好家鄉(xiāng)的熱情,這是建設這座博物館的初心,?!钡腋w語重心長地說。
臨汾悠久流長的歷史得以集中展現(xiàn)?,F(xiàn)在,,臨汾博物館已成為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凝聚點,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陣地,,是公民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感受文化體驗的生動課堂,是展現(xiàn)華夏文明,、促進文化交流的主要平臺,,更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博物館也是臨汾市民休閑的好去處,讓群眾在文化的滋養(yǎng)中享受美好生活,。
(圖片由臨汾博物館提供,。)
記者 李衛(wèi)紅 荀丹薇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