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春節(jié)前夕,,我在臨汾西郊農舍,,迎著濃濃的年味,,陪伴著鄉(xiāng)野乍暖還寒的腳步,,走進陳長祿先生剛脫稿的《歲月回眸》大作中,感受著其為官之道與人格魅力的清香,,內心充滿著文韻風雅的獨特趣味,。
我與陳長祿先生屬老鄉(xiāng)加師生關系,有著較多的交往,。我倆老家同在運城市芮城縣黃河岸畔,,他在上游的風陵渡鎮(zhèn)西小侯村(現(xiàn)屬風陵渡經濟開發(fā)區(qū)),我在下游的陌南鎮(zhèn)劉堡村,,兩地酷似縣域版圖上的兩個“耳朵”,,中間相隔60公里。二十世紀70年代中期,,我高中畢業(yè)后回村當副支書兼團總支書記,,經常有機會參加縣委黨校培訓班學習。在給我們授課的教員中,,有張國敏,、馮占強、馮悅智等當?shù)氐睦碚摍嗤?,也有陳長祿先生等縣委領導,。當年,身為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的他,,不僅講課思路清晰,口才流利,,而且毫無官架子,,平易近人,課堂內外總能和學員們打成一片,,給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說來湊巧,,1988年6月,陳長祿先生由運城地委組織部部長交流到臨汾地委任副書記,,次年9月,,我也被山西日報社派駐到臨汾地區(qū)任記者站站長。再度相逢,,之后兩人又同在臨汾地委辦公樓一起工作多年,,自然平時來往較多。出于對陳長祿先生人品和官品的敬重,,數(shù)十年來,,無論他在市、縣當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副書記還是后來當市人大主任,,我對他的稱呼從未改口,,總是一句平平淡淡的“陳老師”,從不稱官道銜,。
不才供職新聞業(yè)35載,,不敢妄稱博覽群書,目之所及政壇上林林總總的“著書立說”,,唯陳長祿,、劉合心、安永全等人的作品,,讀后令我感到震撼和過目難忘,。陳長祿先生的《歲月回眸》,屬自傳體回憶錄,,作者文中沒有自我粉飾,,沒有夸大其詞,即使涉及到一些嚴肅的政治議題,,亦不唱高調,,不打官腔,而是轉化成耐人尋味的人生話題,。這部實事求是的人生記錄及感悟道白,,酷似一幅生動逼真的“自畫像”。全書由“苦難童年,,砥節(jié)勵志風陵渡”,、“初涉政壇,憂心世事古魏國”,、“爭先創(chuàng)優(yōu),,習學伯樂在河東”,、“躬勤政務,服務群眾在平陽”,、“修身養(yǎng)性,,恬淡晚歲濱汾苑”、“潛心黨務,,理論探索著文章”六章組成,,共計13萬余字。通篇內容鮮活生動,,意涵深刻,,脈絡清晰,文風簡潔精煉,,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蘊,。透過每個章節(jié)的字里行間,我看到一位清廉勤政,、公道正派的共產黨基層官員應有的形象,。
陳長祿先生參加工作46年,為官28年,,從縣上到地市,,從運城到臨汾,一路敬業(yè)愛崗,,政績突出,,無論何時何地,始終堅持用“清廉”照亮民心,,用“公正”書寫永恒,。在他的身上,既有農家子弟的淳樸和良知,,又有當代共產黨人的操守和謀略,。拜讀大作,他的公正廉潔,、無私奉獻的境界和樂觀坦誠的人生態(tài)度,,使我的靈魂得到升華和陶冶;他的形象,在我腦海里定格,,在我心里留下烙印,。愚以為,《歲月回眸》是一部可讀性,、啟迪性較強的思想道德教育讀本,。在當前我省“凈化政治生態(tài),實現(xiàn)弊革風清,,重塑山西形象,,實現(xiàn)富民強省”的新形勢下,,該書無疑具有傳遞社會正能量的借鑒意義。
“中專生,,研究員,。藝不精,識不淵,。職晉南,,四六年。功不豐,,績不顯,。黨器重,民無怨,。退下來,,心安然。不交富,,我不貧,。不交貴,我不賤,。有書報,勤閱覽,。朋友來,,聊聊天。是非事,,切勿談,。心放寬,樂無限,?!边@是摘自陳長祿先生卸任后所書《無憂無慮,活到白頭》一文中“三字經”的一部分,。站在老師“自畫像”前,,注目凝望,反復端詳,,我感悟到,,“常懷一顆平常心”系《歲月回眸》一書中的靈魂和閃光點,而“三字經”則是作者對自己一生為官前后的準確概括和高度濃縮,。
翻開中國歷史,,人們不難看到,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執(zhí)迷地追求功名利祿,,在宦海沉浮中,,有人志得意滿,有人抑郁而終,,成了名利的奴隸,。而自小家寒、小學教師出身的陳長祿先生,,做官前后,,始終信奉國學中莊子“至譽無譽”的人生辯證法,淡泊名利,,順其自然,,真正做到不妄作勞、超脫自在,。作者在《常懷一顆平常心》一文中寫道:“生老乃自然規(guī)律,,有生就有老,有上就有下,,上就意味著下,。上臺前是平民百姓,兢兢業(yè)業(yè),,清清白白,,抱一顆平常心;下臺后,也要輕輕松松,,瀟瀟灑灑,,還抱一顆平常心。在位沒有優(yōu)越感,,退下來就沒有失落感,。”
對讓賢和辭職,,陳長祿先生平靜地認為:“這都是自己主動提出來的,,不存在愿意不愿意和后悔的問題”、“對于省委領導同志對自己工作的認可和群眾對自己工作的稱贊,,自己只是認為自己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至于有人說自己應該當什么,自己不能把它當做包袱背起來,,更不能有好像組織對不住自己的想法,。我曾給有些人說過,我能干到這一步,,已經不容易了,,組織給我的夠多了,對我看的夠重了”,、“自己學歷不高,,知識也不淵博,,要是進行公開考試,芮城縣幾十萬人,,臨汾幾百萬人,,自己能不能考到前面?組織上沒有虧待我,人民群眾善待了我,。我只能感謝組織,、感謝人民群眾、感謝支持和幫助過我的同志,?!?/p>
順著這個脈絡,我又從《保持平常心,,適應新生活》一文中,,看到心靜如水的陳長祿先生在“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的崗位上,“退而不休整八年”的瀟灑腳步,。8年中主持運作,,順利圓滿地完成了研究會的換屆工作,使理事隊伍由原來的95人充實到108人;編纂出版了《平陽文化研究叢書》《平陽歷史文化叢書》《三晉石刻大全》,,他除了審閱書稿1000多萬字之外,,還親自動手寫了10萬多字,匯集出版了《楓林錄》,。2009年12月20日,,當代著名作家、中國文聯(lián)黨組前副書記孟偉哉,,細細翻看了這一系列圖書后,給陳長祿先生的信中寫到:“翻閱了市三晉文化研究會贈送的會刊報道和叢書,,真是受益匪淺,。真的沒有想到,一個民間社團,,工作做得如此有板有眼,、有聲有色,一步一個腳印,。你這位老書記雖然退出一線,,卻仍如以往在一線時一樣,對這個學術團體的工作一點也不含糊,。當我看到諸多學者的著作竟有一百多種,,大為吃驚,大為欽佩,,大為振奮,?!钡绞裁瓷匠裁锤瑁愰L祿先生始終能保持著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時,一個官員的優(yōu)劣,、政績的大小,,當?shù)馗刹咳罕姸紩幸粋€客觀公正的評價。陳長祿先生一次去一個縣了解三晉文化研究會的工作情況,,縣委書記對他說:“因為你公道,,所以大家和你的感情保持得最長久?!边@位縣委書記的話,,代表了臨汾、運城眾多人的心聲,。盡管他已經退休多年,,但是人們卻難以將他遺忘。
“公道正派”系陳長祿先生28年為官生涯的標桿和品牌,。有人認為他多年管組織,、管干部,權力挺大的,。而陳長祿先生則清醒地認識到,,選用干部的崗位責重山岳,“作為一個領導干部,,對己,、對人、對事業(yè),、對工作,、對社會要做到公正、公平,、廉潔,。”早在1987年年底,,省委組織部對運城地委組織部的考評結論和當?shù)厝罕姷脑u議意見為:“陳長祿同志公道正派,,原則性強,在執(zhí)行黨的干部路線上,,能任人唯賢,,沒有親親疏疏、團團伙伙的現(xiàn)象?!贝撕?,陳長祿先生又將這一品牌帶到臨汾。從1992年臨汾公選30名副縣級工業(yè)領導干部時起,,在此后多次的領導干部公選中,,他充滿愛才之心和惜才之情,上任力求做到“公開,、公正,、公平”,使一大批德才兼?zhèn)涞暮酶刹棵摲f而出,。特別是對一些頗具發(fā)展?jié)摿Φ哪贻p干部,,為他們說話、鋪路搭橋,、培養(yǎng)扶持,,給其創(chuàng)造施展自己才能的平臺。
在《歲月回眸》一書中,,我看到附錄了一篇“懷念好人”(即《明月當頭情悠悠》)的散文,,是原河津軍轉干部張崇發(fā)于2013年2月份寄給陳長祿先生的。作者十分動情地記敘了29年前的一場親身經歷:“在臨汾,,有一個非常正直的老人,,名叫陳長祿。1984年10月26日,,我拿著河津公安局特意為我寫的沒有問題的證明材料,,直奔運城地委組織部,找的就是陳長祿部長,。他聽了我在河津的遭遇,,立即當著我的面打電話批評某領導:‘你這是胡來!你不為崇發(fā)同志調整工作已經錯了,找借口抓他整他更是大錯特錯!你必須承擔由此而引起的后果!’”
他那幾句話字字千鈞,,我聽后氣消了一半,,怨消了一半,恨也消了一半,。我沒有想到他是這樣一位敢于伸張正義的人。我當時提出:河津這樣對待我,,我呆不下去,,我要調走。他干干脆脆地只說了兩個字:“走吧!”這是他發(fā)給我走出苦海,、走向海濱城市秦皇島的通行證,。在秦皇島工作的20年里,每當想起在河津縣的遭遇,我就會想到陳部長,。面向明月,,我一遍一遍呼喚陳部長:陳部長,從那天離開您的辦公室,,我再也沒有見過您向您說一聲謝謝,,也沒有給您寫過一封信向您表達感激之情。但我在這24年間(2008年元宵夜撰寫),,時時都沒有忘記您,。見到運城、臨汾來的人,,我總是打聽您,,向他們說您是個大大的好人。是您,,還了我一個軍人的尊嚴,。這里,我以一個老兵的名義,,向您行一個莊重的軍禮!紅星將永遠為正直而閃耀!
《歲月回眸》一書中,,也輯錄了我與魏秀萍女士采寫的一篇通訊,這篇稿子發(fā)表在1997年11月5日的《臨汾日報》上,,標題為《咱老百姓最喜歡務實的“官”——地委副書記陳長祿扶貧攻堅紀實》,,反映翼城縣澆底鄉(xiāng)西村由窮變富的實踐過程。陳長祿先生出身農家,,對農民兄弟懷有深厚的感情,。早在1978年和1981年,他兩次蹲點芮城縣最窮的嶺底公社平王大隊,,支持幫助該村率先推行“大包干”,,打了7眼通泉井,使平王徹底擺脫了“靠天吃飯和靠救濟過日子”的歷史,。平王的村民說:“永遠不會忘記陳部長,。”他也為自己能幫群眾脫貧致富內心感到欣慰,。1988年,,臨汾地委實行領導成員聯(lián)系縣(市)制度,陳長祿先生包聯(lián)翼城縣,,一蹲下去就是16年,。期間,他幫助封畢村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扶持東史村和西村修路,、打井、建學校,發(fā)展果園,、機制磚廠等產業(yè),,使村民走上告別貧窮的快車道。對這些村的定點扶貧,,拉近了他與老百姓的感情,,每次只要他一進村,東家,、西家爭相拉著手問寒問暖,,有說不完的話,特別是“咱老百姓就喜歡務實的‘官’”這句話,,使他永生難忘,。他在《品味人生損和益》中談到:“做官就要像個‘官’樣子,在工作上要干實事,、干好事,、干群眾需要和高興的事,在每個崗位上,、每項工作中,,都要給大家留下一個‘念想’”。
時下,,在我省集中整治官場的背景下,,品味《歲月回眸》一書,我更加敬重具有50余年黨齡的陳長祿先生的風骨和定力,。他在書中坦言道:“何為富貴?無須向別人折腰,,則為貴;無須向別人伸手,則為富,。不與貴交,,我不賤;不與富交,我不貧,。不貧不賤,,就能常處樂境,于身心有益,?!?8年為官,他始終堅守“保持廉潔,、不以權謀私永不能忘”的信念,。由于自小家庭經濟困難,他養(yǎng)成了艱苦樸素的習慣,,從不大吃大喝,、不張揚擺闊,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作風上謙虛謹慎,,不多吃多占,不貪圖享受,。在芮城擔任縣級領導9年間,,下鄉(xiāng)吃派飯,不忘付飯錢,,不向下邊索要土特產,。在縣招待所吃飯,每隔一段時間清一次賬,。下鄉(xiāng)蹲點都是騎自行車,,獨往獨來。從參加工作到離開芮城,,從未穿過皮鞋,。到臨汾以后,他時時處處嚴以律己,,連續(xù)6年一直住著舊房,,參加公務活動和外出調研,輕車簡從,,食宿不搞任何特殊,,陪客吃飯都按規(guī)定付費。同時要求,,家人不能干預他的工作,,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不允許以他的名義辦事情。他有個習慣,,家里一般不接待客人,,有事請大家到辦公室談。
《歲月回眸》一書,,盡管屬自傳體裁,,但其中有許多精彩的旁征博引和引經據(jù)典,彰顯了陳長祿先生對傳統(tǒng)文化與經典文本爛熟于胸的淵博,。這種淵博印證出,,寒門出貴子。陳長祿先生曾有過一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刻苦奮發(fā)的青少年時代,。在回顧自己的成長進步和在事業(yè)上有所建樹時,,他深有感觸地說:“勤奮是打造美好人生的一把鑰匙?!彼趯W生時代熱愛數(shù)學,,總想成為一名數(shù)學家,,后來根據(jù)工作需要,學搞文字工作,,學搞通訊報道,。有20多年中,工作崗位一變再變,,但在每個崗位上,,自己都勤奮學習和工作,不喊苦,,不叫累,,都有所建樹。做領導工作后,,自己的講話,,都是親自動手,工作報告也都和起草的同志反復研究,,形成提綱,,成文后也是一改再改。有幾十篇文章,,曾在中央和省級報刊上發(fā)表,。
陳長祿先生,6歲時在本村學校接受啟蒙教育,,始于學“人”字,。斗轉星移70載后,《歲月回眸》所展現(xiàn)的則是一位大寫的人,,是一幅立體式的人生“自畫像”,。人生有詩樣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等別樣風情,而《歲月回眸》一書所記錄的則是正道直行的“清官人生”,。去年10月16日下午,,我應約去濱汾苑陳長祿先生的住宅取書稿。久未謀面,,如今已77歲高齡的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顯得年輕,身板硬朗,,耳聰目明,,肌膚緊致光滑,談話思維敏捷,,舉手投足間不乏瀟灑自如,,其風度不減當年,。不老除了是一種外表,更是一種心態(tài),。從談話中得知,,他現(xiàn)在仍堅持讀書、散步,、做操、打乒乓球,、外出旅游等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著身心愉快和年輕心態(tài)。愿陳長祿先生這棵晉南政壇上的“常青樹”,,能繼續(xù)創(chuàng)造著一個“不老的神話”,。 楊木林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下一篇: 拙媚相生 雄健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