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然而,在夏縣東南,,秀木蔥蘢的中條山深處,,泗交河畔,500畝疊翠茶園于陽崖陰林霧靄流嵐之間,,蓬勃吐綠,,改寫了山西無茶的歷史。
1200米海拔,、獨特的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孕育出的高品質(zhì)綠茶,,讓越來越多的莊稼人變身為種茶人、采茶工和制茶師,?!叭龝x茶村”王家河也因茶而名,因茶而興,,成為品香茗,、游茶田,、悟茶韻的網(wǎng)紅旅游打卡地。
“眼要準,,咱們的‘泗交綠’就取這‘一葉一尖一芽一葉’,,約1.5厘米嫩葉剛開一瓣,芽比葉長時采下最好,,葉子再大些,,就降了等級?!背鱿目h縣城,,入一山秀色,彎隨山轉(zhuǎn),,路循谷行,,剛從濃得化不開的綠樹間鉆出,就見漫山遍野的茶田里,,手拿茶簍的采茶女邊蜻蜓點水般采擷鮮茶,,邊向圍在身邊的游客講解采茶要領(lǐng)。一捏,、一提,、一放間,簍里便已積起不少嫩葉,?!皩嵲谔懒?”一名游客一邊贊嘆一邊不斷按下快門,定格眼前的美景,,更多的游客則有樣學樣,,急切地散入茶海開始采茶體驗。
“王家河由3個自然村組成,。大澗口村是茶場所在地,,以茶文化體驗為主;王家河是大本營,,游客服務(wù)中心就建在這里,;屯里村保存完好,用來開發(fā)高品位民宿……”從待客品茶的茗苑出發(fā),,踏著質(zhì)樸的青石小路,,看紫藤花開、葡萄蜿蜒,,百草崖識知草性,,連翹園輕拂露珠,厚民茶園總經(jīng)理陳曉園沿旅游步道一邊前行一邊介紹。只見遠處青山隱隱水潑玉,,空谷渺渺鳥嘀啾,;近處茅檐餐廳泛木香,品茶長廊待客忙,;田壟間,,游客身穿采茶服,歌在園里飛,,指在葉上飄,,交織成一派田園美景。
“我父親陳厚珉苦心研究3年,,終于在2005年將茶樹成功定植在霍州七里峪,。2009年,又選擇在森林覆蓋率超過65%的夏縣泗交鎮(zhèn)王家河村‘安營扎寨’,,并為其取名‘泗交綠’,。”陳曉園告訴記者,,是這翠柏蔭峰,、清泉灌頂?shù)闹袟l山孕育了品優(yōu)、色鮮,、味醇,、韻豐的“泗交綠”,“和一年采三季的南方茶不同,,‘泗交綠’一年只采一季,,它厚蓄了漫長冬季的營養(yǎng),吮吸谷雨滋潤,,鑄就了獨特品質(zhì)。一般綠茶如龍井,,只可沖3泡,,而‘泗交綠’沖5泡后仍湯色清亮,葉片鮮嫩,?!比缃瘢衩癫鑸@有200余畝茶田能產(chǎn)鮮茶,,平均一畝地產(chǎn)干茶30公斤,,每公斤售價2400元,每年產(chǎn)值達到1000余萬元,。
茶葉熟悉了一方水土,,扮綠了一山梯田,也帶富了一方百姓。
“我2016年把家里的兩間正房,、一間東房收拾出來做農(nóng)家樂,。一過四五月,預(yù)訂就滿了,?!贝迕穸瓙圪槐臼谴謇锏呢毨簦缃袢叶几鑸?、鄉(xiāng)村游致了富,。董愛倩經(jīng)營農(nóng)家樂,還是茶場的茶藝師,,婆婆在茶場采茶,,小叔子楊國平在茶場里管理噴灌設(shè)備。和董愛倩一樣,,村民們把茶場的活兒按畝承包,,在技術(shù)人員指導(dǎo)下,按時除草遮陰,,搭棚防凍,,滴灌防旱,昔日的莊稼人成了種茶人,、采茶工,、炒茶師。
王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王家河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青山告訴記者,,發(fā)展茶文化主題鄉(xiāng)村游是如今村里的工作重點。在縣里支持下,,村里全面改造了基礎(chǔ)設(shè)施,,引來了山泉水、安上了路燈,、裝起了網(wǎng)絡(luò),、改建了廁所,巷道,、村道全面硬化,、綠化……如今,泗交鎮(zhèn)通往茶場的公路正在拓寬擴建,,王家河自然村的游客接待中心已完成拆遷,,即將動工建設(shè),屯里村的高品位民宿區(qū)也正在積極運作,。
帶著氤氳的茶香,,記者踏進通往王家河游客接待中心的溝底路,,仿佛瞬間撞入幽深的綠谷,兩側(cè)野花芬芳,,莽林蓬勃,。修葺一新的寬大石板路兩側(cè),帳篷區(qū),、觀景臺,、采摘區(qū)動靜有序,正靜待游客,。一個能滿足多層次旅客需求,,集品茶、觀景,、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茶文化旅游休閑勝地正悄然成型,等待著更多游客品嘗這茶中山水,、泗交美景,。
本報記者張海鷹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