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用“我的入黨故事”,,共同追憶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偉大歷程,書寫時代華章,。
畢臘英,,是山西高平市伯方村一位普通的農家女。但她又很不普通,,“我到北京參加過十幾次表彰大會,,和習近平總書記握過三次手?!?/p>
畢臘英是黨的十八大代表,、十九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過全國扶貧貢獻獎、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
走進畢臘英的家中,,滿墻都是她參加各種大會的照片,,柜子上獎杯林立,柜子里榮譽證書滿滿當當,。沙發(fā)還是六年前記者采訪她時的沙發(fā),,與榮譽證書作伴的,還是那臺破舊的電視機。
畢臘英,,因為30年矢志不渝堅持捐資助學廣為人知,。
父親是畢臘英的入黨引路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她的父親畢生才通過磨粉養(yǎng)豬先富起來后,,走上了捐資助學之路。1992年,,父親因車禍罹難,,傾其一生無償資助了25名家庭貧困大學生。父親走后,,畢臘英繼承了父親的遺志,,也走上了捐資助學的道路。
1993年,,畢臘英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兩年后,她成了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爱敃r,我們村黨支部有60多名黨員,,5名女黨員,,我是黨員中年齡最小的?!?/p>
入了黨,,更得好好干了。
畢臘英繼續(xù)磨粉,,喂豬掙錢,。“要想好,,你就要起夠360個早,。”記著奶奶的話,,為了多掙錢,,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推著平車拉清水,、接渾水,,磨粉、過濾,、沉淀,、烘干,、拌食、出圈,、喂豬,。磨粉和喂豬都是體力活,為了節(jié)省成本,,她舍不得雇傭幫工,,所有活兒都是夫妻倆自己干。有人替她概算過,,豬場有100多頭豬,,每天要磨300公斤玉米,給豬喂食至少要來回舀7000多瓢,。老百姓常說,,“臘英的錢是一勺一瓢舀出來的,她捐的不是錢,,是一滴滴血汗!”
就是靠這樣的血汗錢,,30年來,她先后設立了教育基金會,、獎勵基金會,、助學基金會,累計捐資40余萬元,,獎勵,、資助學生千余名,。
然而多年來,,畢臘英從不主動聯系被資助學生,也不愿和他們見面,,她希望用這種方式維護孩子們的自尊心,。但愛是會傳遞的。這些年,,有不少被她資助的學生希望和她見面,,回饋她的幫助之情,可都被畢臘英一一謝絕了,。
2006年,,她被評為晉城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
2011年,她被評為山西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
2021年3月,,山西省公示10名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推薦對象,,她是其中之一。
“黨給了我多大的榮譽呀,,我才做了一點啥,。”畢臘英總覺得自己做的遠遠不夠。多年來,,她時時對照,,事事對照,尤其是和父親對照,,到底做得好不好?符合不符合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
她的入黨介紹人就是伯方村的時任黨支部書記暴長勝和主任常保國,,現在村黨支部書記已換了五任,每任提到畢臘英,,沒有不翹大拇指的,。
畢臘英的家里,有一幅寫著“勤儉持家 吃虧是?!钡呐曝?,這8個字,就是她們的家風,。
“從我記事起,,家里老人就常常說,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產黨,,小時候,我家的房屋都是黨給分的,?!碑吪D英對自己的孩子常說的話也是,黨的政策讓我們越來越富,,你們下一輩更要懂得勤儉二字,,多做善事。打記事起,,兩個女兒就沒有穿過合身的衣服,,因為畢臘英每次都故意買的大碼,只為了能讓倆姑娘多穿幾年,。
“說起我的媽媽,,印象最深的就是摳門?!碑吪D英的小女兒畢歡說,,“當年我家每年賣一二百頭豬,卻舍不得割幾次肉吃,。六歲的時候媽媽第一次去北京開會,,我和姐姐叫媽媽給我們帶點兒香蕉吃,可她回到家時,,除了榮譽證書和會議資料,,什么也沒有,。她說香蕉太貴,還不如省下錢給上不起學的孩子買本書有用,。我倆傷心地大哭了一場,。長大后我們也慢慢地理解了她,為她感到自豪,?!?/p>
畢臘英的名字家喻戶曉,十里八鄉(xiāng)善名遠播,。但她也有自己的難處——她最怕鄰居親戚請她幫忙辦一些“難為事”,。“臘英,,幫俺家孩子找個工作吧?”“幫俺們說說,,不用卡那么嚴,發(fā)個執(zhí)照吧?”每當此時,,她就很難為,,自家的事,她從沒有找過一個領導!不合規(guī)矩的事,,她從沒有找過一個領導!入黨之時,,我就向黨宣誓,作過保證,,只為黨分憂,,絕不給黨找麻煩?!耙i,,我給你一頭;缺錢,我給你二百;但不合規(guī)矩的事,,我絕不向組織開口!”
2017年,,由于環(huán)保政策,畢臘英帶頭無條件地關掉了當年辛辛苦苦一磚一瓦修建起來的養(yǎng)豬場,。有人找到她,想讓她利用自己的資歷和名氣,,去找找有關方面,、有關領導,甚至提出只用她的名字辦企業(yè),,不用她投入一分錢,,利益均攤。但是畢臘英說,,“我的榮譽是黨給的,,不能拿去做交易!”
畢臘英沒有停下捐資助學的腳步?,F在的畢臘英,主要精力放在家里的6畝玉米地上,,除去成本,,每年能收入五六千元。再加上丈夫每月打工收入的1000多元,,這就是老兩口的全部收入,。便是如此,從這些微薄收入中,,畢臘英還能“摳”出錢注入教育基金會,。“有多少錢,,投多少錢,,活一年,投一年,?!?/p>
伯方小學校長馮泰山說:“畢大姐雖然不養(yǎng)豬了,現在也快60歲了,,但是她一有時間就會來村小學做義工,,還利用閑置的教室建起了道德教育書屋。畢大姐就是我們身邊活生生的道德模范,、黨員榜樣,。”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