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聆聽學習討論習近平總書記作的報告,一直心潮澎湃,,深受教育鼓舞,,倍感精神振奮。作為代縣峪口鎮(zhèn)段家灣村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我將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實踐行“兩個維護”,,矢志不渝跟黨走,,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守正創(chuàng)新,,結合段家灣村實際,堅持黨建引領,、文化賦能,、產業(yè)增效,努力推動鄉(xiāng)村振興,。
段家灣村曾經是個“抬頭看大山,,低頭見石頭”的窮村,既無資源也無產業(yè),,村民祖祖輩輩靠種莊稼過活,,生活很是貧困。1977年,,縣里培訓“赤腳醫(yī)生”時給了段家灣村一個名額,,父親的一句“村里就你一個高中生,你不干誰干”,,讓原本打算考大學的我選擇了留下,。后來,我背起藥箱,、當上了村醫(yī),。1988年,村里唯一的小學老師辭職后,,我兼職做了代課老師;1996年,,我又被大家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擔起了帶領全村百姓脫貧致富的重任,。
擔任村干部后,,我開始更多地琢磨如何讓村民增收致富,,先后赴內蒙古、太原等地考察,,了解市場信息,,并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及村民代表多次開會討論,,分析研究村里的土壤條件,、氣候特點和比較優(yōu)勢,覺得把村里的河灘地用起來搞油松育苗是條出路,。
村民們一開始都不愿嘗試,,我理解,于是我就決定自己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自家承包的3分河灘地種上了油松樹苗,。經過兩年的精心管護,第三年春天樹苗就賣了7.5萬元,,大伙兒看到后就都愿意跟著干了,。當時全村家家都搞起油松育苗,后來還成立了苗木合作社,,注冊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商標,,我們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育苗基地。
經過幾年的努力,,段家灣村在2017年靠苗木產業(yè)實現整村脫貧,,2020年年底集體收入超過了15萬元。2012年開始移民搬遷,,條件成熟的村民搬遷下山,,住進樓房。那時候,,他們讓我一起搬遷進城,,但是我在村里從鄉(xiāng)村醫(yī)生、村婦聯干部,,到代課教師,,再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干了40多年,,既舍不得,也不能走,,因為我答應了大家,,只要還有一個人,我就要服務到底,。
現如今,,新段家灣村已經是合并了周邊6個自然村的一個大家庭,是個來了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這里山清水秀,,加之建筑獨特、民風淳樸,,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得天獨厚,。
今年夏天,滹沱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峪河水量豐沛,,帶火了周邊的鄉(xiāng)村旅游,,許多游客選擇沿河道漂流而下,最終目的地就是我們段家灣村,。眼下,,我們正忙著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與相關公司合作開發(fā)度假休閑和野炊,、野營,、漂流等旅游項目,爭取讓村民們多掙“旅游錢”,,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劉桂珍
本報記者閆書敏整理
責任編輯: 吉政